《神應經》~ 穴法圖 (1)
穴法圖 (1)
1. 穴法圖
百會,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灸七壯至七七。
上星,在鼻上入髮際一寸。針三分,以細三稜針瀉諸陽氣、熱氣。可灸七壯,不宜多,若頻灸拔氣上,目不明。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灸五壯,針三分。三度刺,目大明。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風府,在頭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四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或七壯。
啞門,在項後入發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啞。
風池,在腦空下,髮際陷中。針一寸二分,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炷不用大。
絡卻,在腦後髮際上,兩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腦後枕骨,挾腦戶,自發際上四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針八分,灸三壯。
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當中指下陷中。只可針五分。若深令人悶倒,速三里下氣。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有陷宛宛中,舉臂取之。針八分,灸五壯。可日七至二七。
睛明,在目眥內角。針寸半。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禁灸。
攢竹,在兩眉頭小陷宛宛中。針三分。三度刺,目大明。宜鋒針出血。
絲竹空,在眉後陷中。針三分,宜瀉不宜補。禁灸。灸之使人目小無所見。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寸半,去曲鬢一寸。針三分,禁灸。
迎香,在鼻孔旁五分。針三分,不灸。
頰車,在耳下八分,近前曲頰端上陷中。針四分,灸日七壯至七七。
聽會,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開口取之。針七分,不補。日五壯至三七壯。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
耳門,在耳中起肉,當耳鈬陷中。針三分,禁灸。有病不過三壯。
地倉,在夾口吻四分之處,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半,灸日七、二七,重者七。
水溝,在鼻柱下,溝中央。針四分,灸不及針。水腫惟得針。此日三壯至二百壯。
承漿,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針三分,灸日七壯至七七炷,依小箸頭大。
膻中,在兩乳間折中而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禁針,灸七壯止七七。
期門,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縫中,其寸用胸前寸折量。針四分,灸五壯。
中脘,去蔽骨尖四寸,下至臍中四寸,針八分,灸二七至百壯,止四百壯。
水分,在臍上一寸,水病灸之大良。禁針,針水盡即死。針八分,灸七壯至四百壯。
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其寸用胸前兩乳間橫折八寸,內之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動脈。灸日七壯至二七壯。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針六分,灸七壯。
神闕,當臍中。禁刺,刺之使人臍中瘍潰,屎出者死。灸百壯。
白話文:
[穴位圖]
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凹陷處,大約能容納一粒豆子大小。距離前髮線五寸,後髮線七寸。可用艾灸七次到四十九次。
上星穴:在鼻上方,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使用細長的三棱針可以幫助排出陽氣和熱氣。可艾灸七次,但不要過多,否則可能導致氣息上衝,影響視力。
目窗穴:在臨泣穴後方一寸。艾灸五次,針刺深度三分。連續刺三次,眼睛會更加明亮。
臨泣穴:在眼睛上方,直線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次。
風府穴:在頭部後方,髮際上方一寸,大筋內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禁止艾灸,否則可能導致失聲。
啞門穴:在頸後髮際五分的凹陷處,需抬頭才能找到。針刺深度三分,禁止艾灸,否則可能導致失語。
風池穴:在腦空下方,髮際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寸二分,艾灸效果不如針刺,每日艾灸七次到一百次,艾炷不用太大。
絡卻穴:在腦後髮際上方,兩側肉隆起上方各一寸三分,位於腦後枕骨,靠近腦戶,自髮際向上四寸半。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次。
角孫穴:在耳廓中間上方,開口時有空隙。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三次。
肩井穴:在鎖骨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指按壓,中指下的凹陷處。只能針刺五分,若針刺太深可能讓人昏厥,需要迅速在三里穴下氣。
肩髃穴:在肩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臂可找到。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次。每日可進行七次到二十一次。
睛明穴:在眼角內側。針刺深度一寸半。夜盲症患者可以長時間留針,再快速拔出。禁止艾灸。
攢竹穴:在兩眉頭的小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連續刺三次,眼睛會更加明亮。適合使用銳針放血。
絲竹空穴:在眉毛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適合泄氣,不宜補氣。禁止艾灸,否則可能導致眼睛變小,視力下降。
頭維穴:在額頭角,進入髮際,本神穴旁一寸半,離曲鬢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禁止艾灸。
迎香穴:在鼻孔旁五分。針刺深度三分,不進行艾灸。
頰車穴:在耳下方八分,靠近前面顴骨末端上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每日艾灸七次到四十九次。
聽會穴:在耳朵稍微前方的凹陷處,上關穴下方一寸,動脈所在的凹陷處,開口可找到。針刺深度七分,不進行補氣。每日五次到二十一次。
聽宮穴:在耳中珠子大小,像紅小豆一樣。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次。
耳門穴:在耳中隆起的肉,當耳垂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禁止艾灸。若有疾病,不超過三次艾灸。
地倉穴:在嘴角四分之一的位置,靠近下方有微動脈。針刺深度三分半,每日艾灸七次到二十一次,嚴重情況下七次。
水溝穴:在鼻柱下方,溝的中央。針刺深度四分,艾灸效果不如針刺。水腫只有針刺有效。每日三次到二百次。
承漿穴:在頷前方脣稜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每日艾灸七次到四十九次,艾炷大小如同小筷子頭。
膻中穴:在兩乳間正中位置,仰臥可找到。禁止針刺,艾灸七次即可。
期門穴: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第二肋端縫中,寸數根據胸前寸折量。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次。
中脘穴:離劍突尖四寸,下至肚臍中四寸。針刺深度八分,艾灸十四次到一百次,最多四百次。
水分穴:在肚臘上方一寸,對於水腫疾病非常有效。禁止針刺,針刺過度可能導致死亡。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七次到四百次。
章門穴:在肚臍上方二寸,兩側各六寸。寸數根據胸前兩乳間橫折八寸,向內六寸。側臥彎曲上腿,伸直下腿找到動脈。每日艾灸七次到二十一次。
帶脈穴:在季脅下方一寸八分,肚臍上方二分,兩側各七寸半。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七次。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央。禁止針刺,否則可能導致肚臍潰爛,排泄物外流致死。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一百次。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自肚臍中心至橫骨通折五寸。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一百次到三百次。艾灸效果不如針刺。
大椎穴:位於脊骨第一椎上方的凹陷處。對於視力不佳的人,從此穴向上三寸。針刺深度五分,艾灸次數根據年齡決定。
肺俞穴:位於第三椎下方,兩側各二寸。艾灸一百次。針刺中間,兩天後突然死亡。
膈俞穴:位於第七椎下方,兩側各二寸。艾灸一百五十次。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下方,兩側各二寸。艾灸七次,針刺中間,五天後突然死亡。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下方,與肚臍平行,兩側各二寸。艾灸次數根據年齡決定。針刺中間,六天後突然死亡。
膏肓穴:位於第五椎下方,兩側各三寸半,第四肋第三間隙,離髀骨容側指。艾灸一百次,最多一千次。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下方。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展身體,腹部挺地,雙手交叉支撐額頭,四肢後伸纔可找到。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七次到四十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