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撰、劉瑾補輯

《神應經》~ 穴法圖 (2)

回本書目錄

穴法圖 (2)

1. 巳足太陰脾經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月事不止,刺之立愈。針二分,灸三壯。

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針四分,灸三壯。

太白,在足大指內側,大都後一寸、下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商丘,在內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針三分,灸三壯。

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對陽陵泉而稍高一寸許,屈膝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尖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若月經不停止,刺激此穴位可立即見效。針刺深度爲二分,或艾灸三壯。

大都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位於皮膚與肌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或艾灸三壯。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一寸處。針刺深度爲四分,或艾灸三壯。

太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處於大都穴後一寸、下亦一寸的位置。針刺深度爲三分,或艾灸三壯。

商丘穴:在內踝下方略前方的凹陷中,前方有中封穴,後方有照海穴,此穴位於兩者中間。針刺深度爲三分,或艾灸三壯。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方,去除踝骨後,再向上三寸,位於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或艾灸三壯。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下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或艾灸三壯。對陽陵泉穴稍微高一寸左右,彎曲膝蓋可以找到。針刺深度爲五分,或艾灸七壯。

2. 午手少陰心經

少海,在肘內節後,去肘端五分,屈肘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神門,在掌後兌骨端陷中。針三分,灸七壯,炷如小麥。

靈道,在掌後寸半。

白話文:

[午手少陰心經]

少海穴:位於肘部彎曲內側的關節後方,距離肘尖約五分(古長度單位)處,當你彎曲肘部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灸法使用三壯。

通裏穴:在手腕後方一寸深凹的地方,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灸法使用七壯。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靠近腕骨末端的凹陷處。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灸法使用七壯,灸柱大小如小麥粒。

靈道穴:在手掌後方寸半的位置。

3. 未手太陽小腸經

少澤,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陷中。針一分,灸一壯。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腕骨,在手後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有歧骨鏬縫。針二分,灸三壯。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頭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未手太陽小腸經]

少澤穴:位於手的小指末端,距離指甲約一分處的凹陷中。針刺時深度為一分,可施灸一次。

前谷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一分,可施灸三次。

後谿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一分,可施灸三次。

腕骨穴:在手背側,手腕前方突起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此處有骨縫。針刺深度為二分,可施灸三次。

陽谷穴:在手外側,手腕中間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一分,可施灸三次。

小海穴:在肘部內側,大骨外側,距離肘尖約五分的凹陷中,當屈肘向頭部時更易找到。針刺深度為三分,可施灸三次。

4. 申足太陽膀胱經

委中,在足膕中央兩筋間,約紋中動脈應手,針八分。

承山,在腿肚尖下分肉間陷中。針八分,灸不及針,止七七。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針三分。

金門,在外踝下稍後,丘墟後,申脈前。針一分,灸三壯,炷如小麥。

白話文:

[申足太陽膀胱經]

委中穴:位於膝後部,兩條主要肌肉之間的凹陷處,正好在膝蓋摺痕中動脈跳動的位置,針刺深度為八分。

承山穴:位於小腿肚最突出的尖端下方,肌肉和皮膚之間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八分,不建議使用艾灸,若用針灸,則限七次。

崑崙穴:位於腳外側踝骨後方五分處,跟骨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則灸三壯。

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的凹陷處,就在趾甲和白肉交界線前方,後方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是軟骨,穴位正好位於中間。針刺深度為三分。

金門穴:位於外踝下方略後的位置,丘墟穴後方,申脈穴前方。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時,灸三壯,每一壯的大小如同小麥粒。

5. 酉足少陰腎經

然谷,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不宜見血。

太谿,在內踝後五分,跟骨上有動脈。針三分,灸三壯。

照海,在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針三分,灸七壯。

復溜,在內踝上,除踝二寸,踝後五分,與太谿相直。針三分,灸三壯。

湧泉,在足,屈足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際。

白話文:

然谷穴,位於腳內側,踝骨前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不建議使穴位出血。

太谿穴,位於腳內側踝骨後方五分處,跟骨上可摸到動脈的地方。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照海穴,位於腳內側踝骨下方四分處,前方和後方都有筋,上方是踝骨,下方則是軟骨,穴位就在中央。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七次。

復溜穴,位於腳內側踝骨上方,距離踝骨兩寸處,踝骨後方五分,與太谿穴在同一垂直線上。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湧泉穴,位於腳底,當你彎曲腳趾時,可以在腳掌中心,白色肉質邊緣找到此穴。

6. 戌手厥陰心包經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針三分,灸三壯。

間使,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去腕後三寸。針三分,灸五壯。

內關,在手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針五分,灸三壯。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大陵,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五壯。

勞宮,在掌心,屈指取之,在無名指尖盡處是穴。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

  • 曲澤穴:位於肘部內側的凹陷中,當彎曲肘部時可找到,就在大肌腱內側,有橫紋的動脈處。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 間使穴:在手掌後方,從手腕橫紋往上三寸的地方,位於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五次。

  • 內關穴:在手掌後方的橫紋往上二寸,位於兩條肌腱之間。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用艾灸三次。

  • 中衝穴:位於中指的尖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度的位置。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用艾灸一次。

  •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橫紋中,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五分,可用艾灸五次。

  • 勞宮穴:位於掌心,當你彎曲手指時,無名指指尖盡頭下方即是此穴。

7. 亥手少陽三焦經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屈拳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陽池,在手表腕上,同骨陷中。針二分,不宜多灸,可三壯。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

天井,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又手按膝頭取之,屈肘取亦可。針一寸,灸三壯。

白話文:

[亥手少陽三焦經]

液門穴:位於手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當你握拳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針刺時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中渚穴:在手的小指和無名指的根部後方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三次。

陽池穴:位於手腕上方,靠近手背的骨頭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二分,不建議過度艾灸,如果要灸,建議灸三次。

外關穴:在手腕後方約兩寸的位置,位於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五次。

支溝穴:在手腕後方約三寸的位置,位於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時深度為二分,可用艾灸十四次。

天井穴:在肘部外側的大骨後方,位於肘部上方一寸,兩條筋膜之間的凹陷處。也可以用手按著膝蓋頂部找到它,或者在彎曲手肘時找到。針刺時深度為一寸,可用艾灸三次。

8. 子足少陽膽經

環跳,在髀樞中,即硯子骨下宛宛中也。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針二寸,灸五壯,止五十壯。

風市,在膝上外側兩筋間,直舒手著腿,當中指盡頭陷中。

陽陵,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膝下外尖骨前六分。灸七壯。

陽輔,在外踝上,除骨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針五分,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雖曰外踝上除踝三寸,必以絕隴處為穴。針六分,灸五壯。

丘墟,在外踝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灸三壯。

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寸半。針一分,灸三壯。

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白話文:

【子足少陽膽經】

「環跳」穴位在大腿根部的關節中,也就是髖骨下方的凹陷處。人需側躺,將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彎曲才能找到此穴。針刺深度為二寸,艾灸可做五壯,最多可至五十壯。

「風市」穴位在膝蓋上方外側的肌肉之間,當你伸直手臂按住大腿時,中指末端所對應的凹陷處即是。

「陽陵泉」穴位在膝蓋下方一寸處,外側邊緣的凹陷中,位於膝蓋外側尖骨前六分處。艾灸可做七壯。

「陽輔」穴位在外腳踝上方,從骨頭算起四寸的位置,位於輔骨前,距離丘墟穴七寸。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可做三壯。

「懸鐘」,又稱為「絕骨」。雖然說是在外腳踝上方三寸,但實際上必須在骨頭交界處找到該穴位。針刺深度為六分,艾灸可做五壯。

「丘墟」穴位在外腳踝的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可做三壯。

「臨泣」穴位在小腳趾和第二腳趾的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可做三壯。

「俠谿」穴位在小腳趾和第二腳趾的骨縫間的根部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可做三壯。

9. 醜足厥陰肝經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一韭葉計。針二分,灸三壯。

行間,在足大趾本節前,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居陷中,有動脈應手。針六分,灸三壯。

太衝,在大趾後內間,有絡亙連,橫至地五會二寸,骨縫鏬間,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中封,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仰足伸足取而得之。針四分,灸三壯。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當膝屈䐐,橫紋頭內外兩筋間宛宛中。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醜足厥陰肝經]

大敦穴:位於腳拇趾末端,距離趾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針刺深度為二分,可用艾灸三次。

行間穴:在腳拇趾關節前方,位於腳趾骨與韌帶之間的小凹陷處,可摸到脈搏跳動。針刺深度為六分,可用艾灸三次。

太衝穴:在腳拇趾後方的腳掌內側,有一條韌帶橫跨,此穴位於韌帶與第五蹠骨頭之間的骨縫凹陷處,可觸及脈搏。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五次。

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約一寸的位置,緊鄰著大韌帶後方,需將腳掌向上抬高、腳趾伸直才能找到此穴。針刺深度為四分,可用艾灸三次。

曲泉穴:在膝蓋內側的輔骨下方,大韌帶上方,小韌帶下方的凹陷處,彎曲膝蓋時,可於膝蓋橫紋內側兩根韌帶間的凹陷處找到。針刺深度為六分,可用艾灸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