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撰、劉瑾補輯

《神應經》~ 心脾胃部

回本書目錄

心脾胃部

1. 心脾胃部

心痛:曲澤,間使,內關,大陵,神門,太淵,太谿,通谷,心俞(百壯),巨闕(七壯)

心痛食不化:中脘

胃脘痛: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

心煩:神門,陽谿,魚際,腕骨,少商,解谿,公孫,太白,至陰

煩渴心熱:曲澤

心煩怔忡:魚際

卒心疼不可忍,吐冷酸水:灸足大趾次趾內紋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立愈。

思慮過多,無心力,忘前失後:灸百會

心風:心俞(灸),中脘

煩悶:腕骨

虛煩口乾:肺俞

煩怨不臥: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

煩心喜噫:少商,太谿,陷谷

心痹悲恐:神門,大陵,魚際

懈惰:照海

心驚恐:曲澤,天井,靈道,神門,大陵,魚際,二間,液門,少衝,百會,厲兌,通谷,巨闕,章門

嗜臥:百會,天井,三間,二間,太谿,照海,厲兌,肝俞

嗜臥不言:膈俞

不得臥: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

支滿不食:肺俞

振寒不食:衝陽

胃熱不食:下廉

胃脹不食:水分

心恍惚:天井,巨闕,心俞

心喜笑:陽谿,陽谷,神門,大陵,列缺,魚際,勞宮,復溜,肺俞

胃痛:太淵,魚際,三里,腎俞,肺俞,胃俞,兩乳下(灸,一寸,各二十壯)

翻胃: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胃俞,膈俞(百壯),中脘,脾俞

白話文:

心痛可以用曲澤、間使、內關、大陵、神門、太淵、太谿、通谷、心俞(百壯)、巨闕(七壯)等穴位治療。

心痛食不化可以用中脘穴治療。

胃脘痛可以用太淵、魚際、三里、兩乳下各一寸(各三十壯)、膈俞、胃俞、腎俞(隨年壯)等穴位治療。

心煩可以用神門、陽谿、魚際、腕骨、少商、解谿、公孫、太白、至陰等穴位治療。

煩渴心熱可以用曲澤穴治療。

心煩怔忡可以用魚際穴治療。

突然心痛難忍,吐出冷酸水,可以在足大趾次趾內紋中各灸一壯,用如小麥般大小的艾炷,可以立即治癒。

思慮過多,無心力,忘前失後,可以灸百會穴。

心風可以用心俞(灸)、中脘穴治療。

煩悶可以用腕骨穴治療。

虛煩口乾可以用肺俞穴治療。

煩躁不安,睡不著覺可以用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治療。

煩心愛打嗝可以用少商、太谿、陷谷等穴位治療。

心臟麻痺,悲恐可以用神門、大陵、魚際等穴位治療。

懶散可以用照海穴治療。

心驚恐可以用曲澤、天井、靈道、神門、大陵、魚際、二間、液門、少衝、百會、厲兌、通谷、巨闕、章門等穴位治療。

嗜睡可以用百會、天井、三間、二間、太谿、照海、厲兌、肝俞等穴位治療。

嗜睡不說話可以用膈俞穴治療。

睡不著可以用太淵、公孫、隱白、肺俞、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治療。

胸滿吃不下可以用肺俞穴治療。

發冷吃不下可以用衝陽穴治療。

胃熱吃不下可以用下廉穴治療。

胃脹吃不下可以用水分穴治療。

心神恍惚可以用天井、巨闕、心俞等穴位治療。

心喜愛笑可以用陽谿、陽谷、神門、大陵、列缺、魚際、勞宮、復溜、肺俞等穴位治療。

胃痛可以用太淵、魚際、三里、腎俞、肺俞、胃俞、兩乳下(灸,一寸,各二十壯)等穴位治療。

嘔吐可以用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胃俞、膈俞(百壯)、中脘、脾俞等穴位治療。

噎食不下:勞宮,少商,太白,公孫,三里,中魁(在中指第二節尖),膈俞,心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大腸俞

白話文:

食物梗塞難以下嚥:勞宮穴、少商穴、太白穴、公孫穴、三里穴、中魁穴(位於中指第二指節尖端)、膈俞穴、心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中脘穴、大腸俞穴。

不能食:少商,三里,然谷,膈俞,胃俞,大腸俞

不嗜食:中封,然谷,內庭,厲兌,隱白,陰陵泉,肺俞,脾俞,胃俞,小腸俞

食氣飲食間食臭:百會,少商,三里,灸膻中

食多身疲:脾俞,胃俞

脾寒:三間,中渚,液門,合谷,商丘,三陰交,中封,照海,陷谷,太谿,至陰,腰俞

胃熱:懸鐘

胃寒有痰:膈俞

脾虛腹脹谷不消:三里

脾病溏瀉:三陰交

脾虛不便:商丘

膽虛嘔逆熱上氣:三陰交(三十壯)

白話文:

不能吃東西時,要避免刺激少商、三里、然谷、膈俞、胃俞、大腸俞穴位。

沒有食慾時,要避免刺激中封、然谷、內庭、厲兌、隱白、陰陵泉、肺俞、脾俞、胃俞、小腸俞穴位。

如果吃東西有臭味或消化不良,可以用艾灸百會、少商、三里、膻中穴位。

吃太多導致身體疲倦時,要刺激脾俞、胃俞穴位。

脾胃虛寒時,可以刺激三間、中渚、液門、合谷、商丘、三陰交、中封、照海、陷谷、太谿、至陰、腰俞穴位。

胃熱時,可以刺激懸鐘穴位。

胃寒有痰時,可以刺激膈俞穴位。

脾虛腹脹,消化不良時,可以刺激三里穴位。

脾病導致腹瀉時,可以刺激三陰交穴位。

脾虛導致排便困難時,可以刺激商丘穴位。

膽虛導致嘔吐、逆氣上衝時,可以刺激三陰交穴位(艾灸三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