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撰、劉瑾補輯

《神應經》~ 諸風部

回本書目錄

諸風部

1. 諸風部

偏風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環跳,風市,三里,委中,絕骨,丘墟,陽陵泉,崑崙,照海,

足無膏澤:上廉

左癱右瘓:曲池,陽谿,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

肘不能屈:腕骨

偏腫:列缺,衝陽

身體反折:肝俞

中風肘攣:內關

目戴上:絲竹空

吐涎:絲竹空,百會

不識人:水溝,臨泣,合谷

脊反折:啞門,風府

風痹: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驚癇:尺澤(一壯),少衝,前頂,束骨

風癇:神庭,百會,前頂,湧泉,絲竹空,神闕(一壯),鳩尾(三壯)

風勞:曲泉,膀胱俞(七壯)

風疰:百會(三壯),肝俞(三壯),脾俞(三壯),腎俞(年為壯),膀胱俞

風眩:臨泣,陽谷,腕骨,申脈

中風:臨泣,百會,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間使,內關,合谷,風市,三里,解谿崑崙,照海

口眼喎:列缺,太淵,二間,申脈,內庭,行間,通谷,地倉,水溝,頰車,合谷

瘖啞:支溝,間使,合谷,魚際,靈道,陰谷,復溜,然谷,通谷

口噤不開:頰車,承漿,合谷

凡患風癇疾發則僵仆在地:灸風池,百會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

答曰:「人未中風時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酸疼頰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後用薄荷及桃柳葉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中出也。」灸瘡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常令二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於七處各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百會,二耳前髮際,三肩井,四風市,五三里,六絕骨,七曲池。

上七穴神效極多,依法灸之,萬無一失也。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白話文:

[風病類]

偏側肢體麻痺無法活動:可針灸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環跳、風市、三里、委中、絕骨、丘墟、陽陵泉、崑崙、照海等穴位。

腳部乾燥無汗:可針灸上廉穴。

左側麻痺右側無力:可針灸曲池、陽谿、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等穴位。

手肘無法彎曲:可針灸腕骨穴。

身體彎曲:可針灸肝俞穴。

中風後手肘拘縮:可針灸內關穴。

眼睛向上翻:可針灸絲竹空穴。

流口水:可針灸絲竹空、百會穴。

失去認知能力:可針灸水溝、臨泣、合谷穴。

背部彎曲:可針灸啞門、風府穴。

風濕痛:可針灸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穴。

驚嚇或癲癇:可針灸尺澤、少衝、前頂、束骨穴。

風癲:可針灸神庭、百會、前頂、湧泉、絲竹空、神闕、鳩尾穴。

風邪勞損:可針灸曲泉、膀胱俞穴。

風邪入侵:可針灸百會、肝俞、脾俞、腎俞、膀胱俞穴。

頭暈目眩:可針灸臨泣、陽谷、腕骨、申脈穴。

中風:可針灸臨泣、百會、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間使、內關、合谷、風市、三里、解谿崑崙、照海穴。

嘴角歪斜:可針灸列缺、太淵、二間、申脈、內庭、行間、通谷、地倉、水溝、頰車、合谷穴。

聲音沙啞:可針灸支溝、間使、合谷、魚際、靈道、陰谷、復溜、然谷、通谷穴。

嘴巴緊閉:可針灸頰車、承漿、合谷穴。

對於有癲癇病發作的人,當病情發作導致僵直倒地時:可以灸風池、百會穴。

黃帝問岐伯說:「對於一般人突然中風、半身不遂的情況,該如何進行灸療呢?」

岐伯回答說:「一般人在中風前的兩個月或三五個月前,會在非正常時間突然感到小腿痠痛、面頰麻木,過了一段時間才會緩解,這是即將中風的徵兆,這時必須馬上灸三里和絕骨穴,每處灸三次。之後,再用薄荷和桃葉、柳葉煮成的湯水清洗灸傷,讓風邪從傷口排出。」如果春天灸瘡癒合良好,秋天再灸一次;如果秋天灸瘡癒合良好,春天再灸一次,經常保持雙腳上有灸瘡是最佳的。如果人們不相信這個方法,或者飲食不節制、過度沉溺於酒色,突然中風,說話不清、半身不遂,可以在以下七處各灸三次。如果風邪在左邊,就灸右邊;如果風邪在右邊,就灸左邊:

  1. 百會穴,2. 耳前髮際,3. 肩井穴,4. 風市穴,5. 三里穴,6. 絕骨穴,7. 曲池穴。

以上七個穴位的療效極高,按照規則進行灸療,幾乎不會失敗。

黃帝的灸療法,治療中風、眼睛向上翻以及無法說話的症狀:灸第二椎和第五椎上方,各灸七次,灸炷大小像半個棗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