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27)
卷四 (27)
1.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此之謂也。
問:『補者從衛取氣,瀉者從榮置氣。』
答曰:十二經脈,皆以榮為根本,衛為枝葉,故欲治經脈,須調榮衛,欲調榮衛,須假呼吸。經曰:『衛者陽也,榮者陰也。呼者陽也,吸者陰也。』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者,即是取氣於衛。吸則內針,以得氣為故者,即是置氣於榮也。
問:『皮肉筋骨脈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於榮衛,然後淫於皮肉筋脈,故經言:『是動脈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先為是動,而後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則知皮肉經脈,亦是後所生之病耳。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蓋取榮衛逆順,則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於部分有淺深之不同,卻要下針無過不及為妙也。
一曰皮膚,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問:『刺有久速。』
答曰:此乃量病輕重而行,輕者一補一瀉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氣而補瀉之,其病未盡,仍復停針,候氣再至,又行補瀉。經言:『刺虛須其實,刺實須其虛也。』
問:『諸家刺齊異同。』
答曰:《靈樞》所言:『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謂絕皮以出陽邪也。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謂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最後取刺極深之,以下穀氣謂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矣。』此其旨也。余讀《難經》,常見針師丁德用所注,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處,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肌肉之下,為肝腎之部,陰氣所行也。是說所以發揮《靈樞》之旨,卻甚詳明。
至於孫氏《千金方》所言: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亦與始刺淺之,而來血氣意合。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亦與後刺深之,以致陰氣意合。針入三分,則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亦與最後極深,以下穀氣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語》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
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取象三天兩地之數。』此說可謂詳明矣。及夫後賢所著,則又有自一分,而累至於十分之說,此法益詳且密矣。大抵博約不同,其理無異,互相發明,皆不必廢。
問:『陰陽居易之理。』
答曰:此則陰陽相乘之意也。以其陽入陰分,陰出陽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由,或因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或因衛氣衰少,而榮氣外溢。故令血氣不守其位,一方氣聚,則為一方實,一方氣散,則為一方虛。其實者為痛,其虛者為癢。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陰也,法當深刺之。
癢則陽也,法當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法當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也。病先起於陽者,法當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也。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補者從衛取氣,瀉者從榮置氣。」
答:十二經脈都以榮氣為根本,衛氣為枝葉,所以要治療經脈,必須調節榮衛,要調節榮衛,就需要借助呼吸。經書上說:「衛氣是陽氣,榮氣是陰氣。呼氣是陽,吸氣是陰。」呼氣時針刺入體內,靜待針留較長時間,直到氣至,這就是從衛氣取氣;吸氣時針刺入體內,直到得氣,這就是將氣置於榮氣。
問:「皮肉筋骨脈病。」
答:百病的發生,都始於榮衛失調,然後波及皮肉筋脈,所以經書上說:「運動的脈象是氣,生病的脈象是血,先有氣的運動,然後才生病。」由此推斷,就知道皮肉筋脈的病變,都是後續發生的疾病。所以針灸方法中只講榮衛,因為榮衛的順逆,就能夠治療皮肉筋骨。以此來思考,即使不同部位的深淺不同,也要注意針刺的深淺要適度才好。
依次為皮膚、肌肉、筋骨。
問:「刺有久速。」
答:這要根據病情輕重而定,輕症一補一瀉就夠了,重症則需要多次補瀉。如果已經得到病氣並進行補瀉,但病情未盡痊癒,可以再次停針,等待氣至,再進行補瀉。經書上說:「刺虛症需要補實,刺實症需要瀉虛。」
問:「諸家刺法異同。」
答:《靈樞》上說:「開始針刺淺層,以驅逐邪氣,使血氣運行,稱為‘絕皮以出陽邪’。然後針刺深層,以驅除陰邪,稱為‘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最後針刺極深,以排出谷氣,稱為‘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矣’。」這就是它的要旨。我讀《難經》,常看針灸師丁德用的註解,他說人體肌肉都有厚薄之處,皮膚表面是心肺部位,陽氣運行的地方;肌肉深層是肝腎部位,陰氣運行的地方。這種說法闡明了《靈樞》的旨意,非常詳細清晰。
至於孫思邈《千金要方》上說:針刺入一分,就知道天地之氣,與‘始刺淺之,而來血氣’的含義相符。針刺入二分,就知道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與‘後刺深之,以致陰氣’的含義相符。針刺入三分,就知道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與‘最後極深,以下穀氣’的含義相符,這是根本。 《玄珠密語》說:「針刺入皮三分,是心肺部位,陽氣運行的地方。針刺入皮五分,是腎肝部位,陰氣運行的地方,取象三天兩地之數。」這種說法也可以說很詳盡明瞭了。至於後來的醫家所著,又有從一分到十分之說的,這種方法更加詳盡精密。總之,雖然詳略不同,但道理都是相同的,互相補充說明,都不必捨棄。
問:「陰陽居易之理。」
答:這就是陰陽互乘的道理。因為陽氣侵入陰分,陰氣侵入陽分,互相交替,就形成了疾病。追溯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榮氣衰少,而衛氣內攻;或是因為衛氣衰少,而榮氣外溢。因此導致血氣不能守其部位,一方氣聚就成為實證,一方氣散就成為虛證。實證則疼痛,虛證則瘙癢。疼痛屬陰,痛得用手按壓也不能緩解的,也是陰證,應該深刺。
瘙癢屬陽,應該淺刺。病在上者屬陽,在下者屬陰。疾病先從陰證開始的,應該先治陰證,然後再治陽證。疾病先從陽證開始的,應該先治陽證,然後再治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