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2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6)

1.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第二要知經脈之往來。所謂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得氣以針頭逆其經脈之所來,動而伸之即是迎。以針頭順其經脈之所往,推而內之即是隨。故經云:『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凡下針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氣開舒,乃可內針。若欲出血,勿以爪按。右手持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拈之,一左一右,透入於腠理,此即是陽部奇分。《刺要》云:『一分為榮。』又云:『方刺之時,必在懸陽,然後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於肌肉,以及分寸,此二者,即是陰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為衛,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卻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動;右手持針,法天之運轉。若得其氣,左手按穴可重五兩以來,右手存意捻針,而行補瀉。惟血脈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凡刺脈者,隨其順逆,不出血,則發針疾按之。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穀氣而已。

問:『疾徐之理。』

答曰:此乃持針出入之法也。故經言:『刺虛實者,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然此經有兩解:所謂徐而疾者,一作徐內而疾出;一作徐出針而疾按之。所謂疾而徐者,一作疾內而徐出;一作疾出針而徐按之(兩說皆通)。蓋疾徐二字,一解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若夫不虛不實,出針入針之法,則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問:『補瀉得宜。』

答曰:大略補瀉無逾三法。

一則診其脈之動靜。假令脈急者,深內而久留之;脈緩者,淺內而疾發針;脈大者,微出其氣;脈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脈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脈小者,飲之以藥。

二則隨其病之寒熱。假令惡寒者,先令得陽氣入陰之分,次乃轉針退到陽分,令患人鼻吸口呼,謹按生成氣息數足,陰氣隆至,針下覺寒,其人自清涼矣。又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寒即進針少許,熱即退針少許,然後卻用生成息數治之。

三則隨其診之虛實。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癢,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皆虛實之診也。若在病所,用別法取之,轉針向上氣自上,轉針向下氣自下,轉針向左氣自左,轉針向右氣自右,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所謂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徐往微來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氣而已矣。

問:『自取其經。』

答曰:刺虛刺實,當用迎隨,補其母而瀉其子,若不虛不實者,則當以經取,謂其正經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經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針,左手候其穴中之氣,若氣來至如動脈狀,乃內針,要續續而入,徐徐而撞,入榮至衛,至若得氣如鮪魚食鉤,即是病之氣也,則隨本經氣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許,見氣盡乃出針;如未盡,留針在門,然後出針。經曰:『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第二,要了解經脈的走向。所謂足三陽經脈,從頭走到腳;足三陰經脈,從腳走到腹部;手三陰經脈,從胸走到手;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針刺時,針尖逆著經脈的走向,動針使其伸展,這就是「迎」。針尖順著經脈的走向,推針使其深入,這就是「隨」。所以經書上說:「實證,則截斷針刺;虛證,則引導針刺。」

所有針刺的方法,都先用左手按壓穴位,讓氣血舒暢,然後才能下針。如果想放血,就不要按壓穴位。右手持針於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下針,針尖先向左,再向右,刺入皮肉間,這就是陽部的奇經。 《刺要》說:「一分為榮。」又說:「針刺時,必須在懸陽穴位,然後利用病人的呼吸,緩慢地推動針,直到肌肉深處,達到一定的深度,這兩種方法,就是陰部的偶經。」《刺要》又說:「二分為衛,針刺時,必須在懸陽穴位及兩衛穴位,神氣不可離開,才能知道疾病的存亡。」

然後用左手按住穴位,像大地一樣穩定不動;右手持針,像天體運行一樣。如果得氣,左手按壓穴位的力量可以達到五兩以上,右手用意念捻轉針,進行補瀉。只有位於俞穴橫向的脈搏,看起來特別清晰,摸起來特別堅實,凡是針刺脈絡,都應順著或逆著脈絡走向,不出血,就快速按壓針柄。凡是針刺的深淺,如果感到驚嚇,就停止針刺。凡是進行補瀉,都只是調節穀氣而已。

問:「疾徐之理為何?」

答:這是指持針進出穴位的方法。經書上說:「針刺虛實證,緩慢而快速則為實證,快速而緩慢則為虛證。」但是這段經文有兩種解釋:所謂緩慢而快速,一種解釋為緩慢地刺入而快速地拔出;另一種解釋為緩慢地拔出針而快速地按壓。所謂快速而緩慢,一種解釋為快速地刺入而緩慢地拔出;另一種解釋為快速地拔出針而緩慢地按壓(兩種說法都對)。「疾徐」二字,一種解釋為緩急的意思,一種解釋為久速的意思,如果既非虛證也非實證,針刺進出方法,就既不快速也不緩慢,取其適中即可。

問:「補瀉如何得宜?」

答:總的來說,補瀉不超過三種方法。

一、根據脈象的動靜。例如脈搏急促者,針刺深而久留;脈搏緩慢者,針刺淺而快速拔針;脈搏有力者,稍微透出氣;脈搏滑利者,快速拔針而淺刺;脈搏澀滯者,必須找到脈搏,順著或逆著脈絡走向久留針,必須先按壓再循行,拔針後快速按壓穴位,不要出血;脈搏微弱者,服用藥物。

二、根據疾病的寒熱。例如怕冷者,先讓陽氣進入陰分,然後轉動針退出陽分,讓病人鼻吸口呼,仔細觀察呼吸次數是否足夠,陰氣是否充盈,針下感到寒冷,病人自己就會感到涼爽。還有病灶較遠者,必須先讓氣到達病灶部位,如果寒證就進針少許,熱證就退針少許,然後再用呼吸次數來治療。

三、根據診斷的虛實。例如身體肥胖或瘦弱,身體疼痛或麻癢,病情盛衰,穴位下堅硬或柔軟,都是虛實的診斷依據。如果在病灶部位,用其他方法來治療,轉動針向上,氣就往上走;轉動針向下,氣就往下走;轉動針向左,氣就向左走;轉動針向右,氣就向右走;緩慢地推動針,氣就自行移動;稍微引動針,氣就自行返回,所謂推動則前進,引導則停止,緩慢前進微小返回來去除邪氣,這都是為了攻邪而已。

問:「如何自取其經?」

答:針刺虛證或實證,應該使用迎隨法,補其母經而瀉其子經,如果既非虛證也非實證,就應該根據經絡來針刺,也就是說,正經本身就患病,而不是受其他邪氣侵犯,所以自取其經。其方法是右手用意念持針,左手探測穴位中的氣,如果氣的來到像動脈跳動一樣,就下針,必須慢慢地刺入,慢慢地推動,刺入榮經到衛經,如果得氣像鮪魚吃鉤子一樣,這就是病氣,那麼根據本經氣血的多少,酌量針刺,稍等片刻,見氣盡才拔針;如果氣還沒盡,就留在穴位上,然後拔針。經書上說:「有看到針刺進入,有看到針刺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