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脊骨內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於膀胱經。
解剖位置
- 關於足太陽膀胱經中的穴道:中膂俞穴
- 此穴位於臀大肌上,更深一層則是骶結節韌帶的起始位置。
- 在這個區域,有臀下動脈和靜脈的分支。
- 同時,這裡還分佈有臀下皮神經。
針刺方法
直刺0.8-1.2寸
穴道介紹
中膂俞穴其功效為益腎溫陽,健腰強膝,調理下焦。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經痛,腹瀉,痢疾,疝氣,陰莖勃起障礙等。
針刺中膂俞穴,可使膀胱經氣血充盈,腎臟功能得以調節,腰骶部氣血得以溫煦,從而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艾灸中膂俞穴,可溫經散寒,益腎壯陽,亦有良好的療效。
以下是中膂俞穴常用的配穴:
- 腰痛:配穴: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
- 坐骨神經痛:配穴:腰陽關、陽陵泉、阿是穴。
- 腹瀉:配穴:足三里、脾俞、胃俞。
- 痢疾:配穴:大腸俞、足三里、中脘。
- 疝氣:配穴:氣海、大腸俞、中髎。
- 陰莖勃起障礙:配穴:腎俞、命門、中極。
穴道配伍
中膂俞穴配穴分析
1. 中膂俞配大敦穴治疝氣:
- 原理: 中膂俞穴位於腰部,近督脈,可調節腎陽,溫通下焦;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末端,屬足厥陰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之效。疝氣多因肝氣鬱滯、氣血瘀阻所致,此配伍通過溫補腎陽,疏通肝氣,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治療疝氣的目的。 腎陽不足則易寒凝氣滯,肝氣鬱滯則氣機阻礙。此配伍標本兼治,溫補腎陽為本,疏通肝氣為標。
2. 腰痛:中膂俞配腎俞、大腸俞、委中、陽陵泉
- 原理: 此配伍涵蓋腎經、大腸經及膀胱經,腎俞補腎強腰,大腸俞調理腸腑氣機,委中瀉熱通經,陽陵泉疏通經絡,協同中膂俞共同作用於腰部,達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溫陽散寒的效果。
3. 坐骨神經痛:中膂俞配腰陽關、陽陵泉、阿是穴
- 原理: 腰陽關、陽陵泉皆為治療腰腿痛的要穴,阿是穴則針對疼痛局部。此配伍以中膂俞調和氣血,配合其他穴位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直接作用於病竈。
4. 腹瀉、痢疾:中膂俞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腸俞、中脘
- 原理: 腹瀉、痢疾多因脾胃虛弱,或腸道濕熱所致。中膂俞與脾胃經穴位配合,可健脾和胃,理氣止瀉,配合大腸俞、中脘等穴位,則更能清熱利濕,止瀉止痢。 中脘為胃之募穴,具有調理胃腑之功。
5. 疝氣:中膂俞配氣海、大腸俞、中髎
- 原理: 此方與中膂俞配大敦穴略有不同,氣海為任脈穴,具有補益元氣之效,大腸俞調理腸腑,中髎則疏通下焦氣血。此配伍從補益元氣、調理腸腑及疏通下焦入手,治療疝氣。
6. 陰莖勃起障礙:中膂俞配腎俞、命門、中極
- 原理: 此配伍主要針對腎陽不足所致的陰莖勃起障礙。腎俞、命門為腎經要穴,補腎壯陽;中極為膀胱經穴,可溫補下焦。中膂俞輔助溫補腎陽,協同作用於下焦,以改善勃起功能。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痢疾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脂
消化系統疾病
- 腹股溝疝氣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坐骨神經痛
- 肩關節痛
- 腰痛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中膂俞穴」方法
艾灸
- 準備: 選擇純艾條,長度約10cm,以無煙艾條為佳。
- 點燃艾條: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待艾條燃燒至發熱穩定後,即可進行艾灸。
- 施灸: 將艾條距離穴位約2-3cm,進行溫灸,以患者能耐受的溫度為宜,通常灸感溫熱舒適。
- 灸法: 採用雀啄灸或迴旋灸法,每次灸10-15分鐘,每週2-3次。
遠紅外線加熱
- 準備: 使用遠紅外線神燈,將燈頭調整至距離穴位約15-20cm,並確認神燈工作狀態正常。
- 加熱: 將神燈照射於「中膂俞穴」位置,每次加熱15-20分鐘,每天1-2次。
- 注意事項:
- 加熱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灼熱感應立即停止。
- 加熱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注意事項: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過程中,若患者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
- 孕婦、月經期間及皮膚破損者,不宜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使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針灸師,瞭解自身情況是否適合。
按摩推拿
中膂俞穴按摩方法:
- 定位: 雙手拇指指腹放在中膂俞穴上,具體位置位於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
- 按壓: 逐漸用力下壓按揉,持續至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 摩擦: 來回摩擦穴位,使熱感向內部深透,皮膚潮紅即可。
- 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