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徐大椿的《醫學源流論》,書如其名,旨在探尋中醫學術的源頭與流變。此書撰於清乾隆年間,正值中醫發展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時期。不同於僅僅羅列歷史,《醫學源流論》的「源流」探討,是帶著徐大椿深切的憂慮與批判,反思當時醫學界的現狀,疾呼回歸本源,重振醫道。
在〈自敘〉中,徐大椿開宗明義,點出了醫學看似矛盾的多重面向:他稱醫學為「小道」,因其僅及一人一病,不同於治國平天下;然而又是「精義」,因其通於天地造化,究乎性命之源;是「重任」,因其關乎生死,王公聖遇豪傑皆繫其命於醫者;卻又是「賤工」,因其社會地位不高,不過是謀生之計。這種對醫學本質的深刻體悟與矛盾情感,奠定了全書的基調。徐大椿坦承,自己發憤學醫,源於親人連年疾病死亡的切膚之痛,「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這促使他博覽方書,「寢食俱廢」,最終領悟了「尋本溯源之學」,驗證了「九折臂而成醫」的道理。然而,他更深切地慨嘆自唐宋以降,儒者不屑為醫,將醫道視為末流,「逡巡失傳,至理已失,良法並亡」。他認為這是醫學衰落的主因,惄焉傷懷,深恐「不復有生人之術」。他撰寫此書,正是懷抱著拯救醫道、補偏救弊的使命感,希望能對「生人之術」有所補益。
徐大椿在書中,透過對中醫核心概念的深入闡述,批判了當時醫學界對經典的誤解與離經叛道。書中卷上部分所呈現的篇章,集中體現了他對人體生命本質、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診治原則的思考:
在〈無氣存亡論〉中,徐大椿直指生命之根本在於「元氣」。他駁斥了養生者認為可以不死之說,認為人有其「定分」,即元氣,是生命之本,如薪之於火,終有耗盡之時(終其天年)。然而,許多人的死亡並非天年已盡,而是元氣因疾病或誤治而損傷。因此,他提出診斷時應「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這是判斷死生最關鍵的要訣。他強調元氣「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根本所在即《道經》的丹田、《難經》的命門、《內經》的「節節之旁中有小心」,是「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的生命之源。他告誡醫者,寒熱攻補不得其道,誤治最易損傷元氣,導致「實其實而虛其虛」。因此,人身「無處不宜謹護」,「藥不可輕試」。他更推崇「上工治未病」,在病勢未成時預防;即使病已發,也要「乘元氣未動」,及早治療,保護元氣。此篇是徐大椿對生命觀及預後判斷的根本論述,將元氣置於核心地位。
接著,在〈軀殼經絡臟腑論〉和〈表裡上下論〉中,徐氏系統地劃分了人體結構與病位,並探討了病位與診治、預後的關係。他將人體分為「軀殼」(皮肉筋骨)與「臟腑」,經絡則貫穿其間,為氣血運行、傳變的道路。他明確指出,邪氣傷人可單獨在軀殼、臟腑或經絡,也可相互傳變。病在「表」(皮肉筋骨)者易治而難死,病在「里」(臟腑精神)者難治而易死。他特別提到「軀殼之病」,若不歸經絡,則不傳變,雖難治但不易死。這種對病位深淺、傳與不傳、內外兼病的精準辨識,是徐大椿強調的基本功。他批評當時醫者不求甚解,隨意套用經絡理論,「寥舉一經以藉口」,實則對《內經》完全不解。在〈表裡上下論〉中,他進一步加入了「上下」的維度,指出身半以上病多近熱,身半以下病多近寒(此為大略,非絕對)。他強調內外兼病或上下相傳的疾病尤其難治。醫者應當預測病勢的傳變,提前預防,「治未病」;若已傳變,則需辨識「本標」,分清緩急施治。這些論述體現了他對疾病動態變化的重視及臨床應變的策略。
在〈陰陽升降論〉中,徐大椿將人體陰陽與天地相類比,深入闡述了陰陽的平衡與升降。他區分了固守中宮的「元陽」與外在隨時升降的「浮陽」,再次強調保護元陽的重要性。發汗過度可能動及元陽,導致「亡陽」之危;病深之人喘呃逆,即是陽越之兆,需用重藥挽救。他指出,治元氣虛弱者,使用升提發散藥物需極其謹慎,以防陽虛散越。同時,他也指出陰氣的重要性,尤其陰精的滋潤作用,「陰精所奉其人壽」。陰氣不足導致乾枯燥烈,所謂「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孤陽無附」,同樣危險。健康的狀態是「陰氣有餘則上溉,陽氣有餘則下固」,陰陽調和。因此,醫者必須慎防越陽竭陰,力求陰陽的平衡與固守。
總體而言,《醫學源流論》從徐大椿的「自敘」中對醫學地位與現狀的深刻反思開始,繼而透過對元氣、經絡臟腑、表裡上下、陰陽升降等核心概念的詳細闡述,層層深入,旨在糾正時弊,引導醫者回歸中醫的本源。他強調診斷必須建立在對人體結構功能、病位深淺、病勢傳變的清晰認識之上,反對空泛的理論套用。他對元氣的重視,貫穿於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之中,尤其對誤治損傷元氣的警示,是其臨床經驗的深刻總結。雖然提供的內容僅為書中部分片段,但已清晰地呈現了徐大椿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基礎理論的重視,以及對當時醫學界學風不正、技藝不精的憂慮。他對「尋本溯源」的強調,正是呼籲醫者深入經典,理解其精髓,而非拘泥於文字或流於表象。這部書是徐大椿對醫學「精義」的捍衛,對醫者「重任」的提醒,試圖在醫學淪為「賤工」的時代,重新找回其「小道」中蘊含的偉大意義。透過對這些基礎原理的再闡釋,徐大椿為後世醫者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指引和道德規範,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