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臨病人問所便論

病者之愛惡苦樂,即病情虛實熱之徵。醫者望色切脈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為尤真也。惟病者不能言之處,即言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則賴醫者推求其理耳。今乃病者所自知之平凡,明明為醫者言之,則醫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人自知之真,對症施治,反執己之偏見,強制病人,未有不誤人者。

如《傷寒論》中雲: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則傷寒內中風之症,未嘗禁其食也。乃醫者見為傷寒之症,斷不許食。凡屬感證,皆不許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虛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餓而死者。又《傷寒論》云:欲飲水者,稍稍與之。蓋實火煩渴,得水則解,未嘗禁冷水也。

乃醫家凡遇欲冷飲之人,一概禁止。並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人哀求欲食,亦斷絕不與,至煩渴而死。如此之類,不可枚舉。蓋病者之性情氣體,有能受溫熱者,有能受寒涼者;有不受補者,有不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強而從我意見,況醫者之意見,亦各人不同,於是治病之法,無一中肯者矣。

《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蓋病人之所便,即病情真實之所在。如身大熱,而反欲熱飲,則假熱而真寒也;身寒戰,而反欲寒飲,是假寒而真熱也。以此類推,百不失一。而世之醫者,偏欲與病人相背,何也?惟病人有所嗜好,而與病相害者,則醫者宜開導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則酸宜忌;如病人本喜酒,得濕病,則酒宜忌之類。

此則不可縱欲以益其疾。若與病證無礙,,病人之所喜,則從病人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內經》辨證之精義也。

白話文:

臨病人問所便論

病人喜歡或厭惡、苦或樂,就能反映病情虛實寒熱的徵兆。醫生觀察面色、切脈雖然可以知道病情,但病人自己說出來的症狀更為真實可靠。只有病人無法表達的地方,或者表達了卻不清楚原因,才需要醫生去推測其道理。現在,病人自己能清楚感知的症狀,明明已經告訴醫生了,醫生就應該根據病人的描述,了解病症所在而對症下藥。然而,醫生卻不相信病人自己真實的感受,不對症治療,反而堅持自己的偏見,強迫病人接受,這樣做必然會誤治病人。

例如,《傷寒論》中說:「能吃東西的是中風,不能吃東西的是中寒。」因此,傷寒病中屬於中風的症狀,從來不禁止病人飲食。但有些醫生看到是傷寒的症狀,就斷然不允許病人吃東西。凡是屬於感冒的症狀,都禁止病人吃東西。甚至病人病情已經好了一半,胃口虛弱想吃東西,醫生也禁止,以至於病人餓死。同樣,《傷寒論》又說:「想喝水的人,要少量地給他喝。」這是因為實熱煩渴,喝水就能解除,從來沒有禁止喝冷水。

但是,很多醫生遇到想喝冷飲的人,一概禁止。甚至有中暑的病人,吃了西瓜就痊癒了,病人哀求想吃,醫生卻斷然不給,以至於病人因為煩渴而死。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為病人的體質和性格各不相同,有的能承受溫熱,有的能承受寒涼;有的不能進補,有的不能服用攻邪的藥物,情況各有不同。醫生卻一定要強迫病人按照自己的意見去做,況且醫生們的意見也各有不同,所以治療方法沒有一個是真正有效的。

《內經》說:「要仔細詢問病人的感受。」病人的感受,就是病情真實的所在。比如,身體發熱,卻反而想喝熱飲,這是假熱而真寒;身體發冷發抖,卻反而想喝冷飲,這是假寒而真熱。以此類推,這樣判斷,幾乎不會有錯。但是,世上的醫生,卻偏偏喜歡和病人反著來,這是為什麼呢?只有病人嗜好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又會加重病情時,醫生才應該加以勸導。例如,病人本來喜歡吃酸的東西,得了咳嗽,就應該忌口酸的東西;病人本來喜歡喝酒,得了濕病,就應該忌酒等等。

這些情況是不能縱容病人的慾望,以免加重病情。如果病人的嗜好和病情沒有衝突,就應該順從病人的意願,這也是治療疾病的方法。《內經》的辨證精義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