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10)
卷上 (10)
1. 卒死論
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內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僅十之二三。惟一時不得良醫,故皆枉死耳。夫人內外無病,飲食行動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臟腑經絡本無受病之處,卒然感犯外邪,如惡風、穢氣、鬼邪、毒厲等物,閉寒氣道,一時不能轉動,則大氣阻絕,昏悶,迷惑,久而不通,則氣愈聚愈塞,如繫繩於頸,氣絕則死矣。若醫者,能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氣,驅其邪,則立愈矣。
又有痰涎壅,塞,阻遏氣道而卒死者,通氣降痰則蘇,所謂痰厥之類是也。以前諸項,良醫皆能治之,惟臟絕之症,則不治。其人或勞心思慮,或酒不節,或房欲過度,或惱怒不常,五臟之內,精竭神衰,惟一線真元未斷,行動如常,偶有感觸,其元氣一時斷絕,氣脫神離,頃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此則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
至於暴遇神鬼,適逢冤譴,此又怪異之事,不在疾病之類矣。
白話文:
猝死的人很多,原因也各不相同。其中大部分(七八成)是可以救治的;真正無法救治的,只佔少數(二三成)。只是因為一時找不到好醫生,所以都白白枉死了。
有些人平時身體沒有任何毛病,飲食起居都正常,卻突然死去,這是因為他們的臟腑經絡原本沒有疾病,突然受到外邪侵犯,例如惡風、污濁的氣息、鬼邪、毒氣等,阻塞了身體的氣血運行通道,一時無法暢通,導致元氣阻滯,昏迷不醒,時間久了氣血阻塞得越厲害,就像繩子勒住脖子一樣,氣息斷絕而死亡。如果醫生能夠知道他所犯的是什麼原因,用正確的方法治療,疏通氣血,驅除邪氣,就能馬上痊癒。
還有些人是因為痰液阻塞,堵塞了氣道而猝死,只要疏通氣道、化解痰液就能夠救活,這就是所謂的「痰厥」。前面提到的這些情況,好醫生都能治癒,但唯獨臟腑功能衰竭的病例,是無藥可救的。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操勞思慮過度,或者酗酒,或者房事過度,或者經常發怒,導致五臟精氣耗竭,神衰力弱,只剩下最後一點真氣尚存,行動看起來還算正常,但只要稍有觸動,真氣就會瞬間斷絕,元氣耗盡,神識離散,頃刻間就會死去,根本來不及治療。這是猝死中最緊急、也最無法治療的情況。
至於突然遇到神鬼,或者遭遇冤魂索命,這又是很怪異的事情了,已經不在疾病的範疇之內了。
2. 病有鬼神論
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處,有以召之,則應者斯至矣。夫人精神完固,則外邪不敢犯;惟其所以御之之具有虧,則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為鬼神所憑者。其愚魯者,以為鬼神實能禍人;其明理者,以為病情如此,必無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猶風寒暑濕之邪耳。衛氣虛,則受寒;榮氣虛,則受熱;神氣虛,則受鬼。
蓋人之神屬陽,陽衰,則鬼憑之。《內經》有五臟之病,則現五色之鬼。《難經》云:脫陽者見鬼。故經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諸穴者,皆賴神氣以充塞之。若神氣有虧,則鬼神得而憑之,猶之風寒之能傷人也。故治寒者,壯其陽;治熱者,養其陰;治鬼者,充其神而已。
其或有因痰、因思、因驚者,則當求其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窮其故,乃能無所惑而有據,否則執一端之見,而昧事理之實,均屬憒憒矣。其外更有觸犯鬼神之病,則祈禱可愈。至於冤譴之鬼,則有數端。有自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貽累者,有過誤害人者,其事皆鑿鑿可徵,似儒者所不道,然見於經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類甚多,目睹者亦不少。此則非藥石祈禱所能免矣。
白話文:
病有鬼神論
人受到邪氣侵害,必定有受邪的部位,並且自身有招惹邪氣的原因,邪氣才會入侵。人的精神飽滿強健,外邪就不敢侵犯;只有當抵禦外邪的能力有所不足,邪氣才會乘虛而入。許多疾病都像是被鬼神附身一樣。愚昧的人,認為鬼神真的能害人;聰明的人,則認為病情如此,就一定沒有鬼神作祟。這兩種看法都不正確。鬼神,就像風寒暑濕等邪氣一樣。衛氣不足,就容易受寒;榮氣不足,就容易受熱;神氣不足,就容易被「鬼」所侵。
人的神氣屬陽,陽氣衰弱,鬼就會附身。《內經》記載,五臟有病,就會顯現出五種顏色的「鬼」。《難經》說:陽氣脫失的人就會看見鬼。所以經穴中有一些穴位,名稱就包含「鬼床」、「鬼室」等等。這些穴位,都依靠神氣來充盈。如果神氣不足,鬼神就能趁虛而入,就像風寒能傷害人一樣。所以治療寒症,就要壯陽;治療熱症,就要滋陰;治療「鬼症」,就要充實神氣而已。
有些疾病是由於痰、思慮、驚嚇引起的,就要追究其根本原因來治療。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追究事情的根源,才能不迷惑而有依據,否則只執著於片面的看法,而忽略事情的真相,都是糊塗的做法。此外,還有一些觸犯鬼神而引起的疾病,則可以用祈禱來治療。至於冤魂厲鬼作祟,則有幾種情況:有的是自作孽,結下深仇大恨無法解開;有的是祖宗遺留下來的禍患;有的是因為過錯傷害他人所致。這些事情都有確鑿的證據,似乎是儒家不願談論的,但卻見於經史典籍,像公子彭生伯的故事之類很多,親眼見證的人也不少。這種情況,就不是藥物和祈禱所能解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