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下 (18)
卷下 (18)
1. 瘍科論
瘍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傳授。凡辨形察色,以知吉凶;及先後施治,皆有成法。必讀書臨證,二者皆到,然後無誤。其升降圍點,去腐生肌,呼膿止血,膏塗洗熨等方,皆必純正和平復,屢試屢驗者,乃能應手而愈。至於內服之方,護心托毒,化膿長肉,亦有真傳,非尋常經方所能奏效也。
惟煎方則必視其人之強弱陰陽,而為加減,此則必通於內科之理,全在學問根柢。然又與內科不同。蓋煎方之道相同,而其藥則有某毒主某藥,某證主某方,非此不效,亦另有傳授焉。故外科總以傳授為主,徒恃學問之宏博無益也。有傳授,則較之內科為尤易。惟外科而兼內科之症,或其人本有宿疾,或患外症之時,復感他氣,或因外症重極,內傷臟腑,則不得不兼內科之法治之。此必平日講於內科之道而通其理,然後能兩全而無失。
若不能治其內症,則並外症亦不可救,此則全在學問深博矣。若為外科者不能兼,則當另請名理內科,為之定方。而為外科者,參議於其間,使其藥與外症無害,而後斟酌施治,則庶幾兩有所益。若其所現內症,本因外症而生,如痛極而昏暈,膿欲成而生寒熱,毒內陷而脹滿,此則內症皆由外症而生,只治其外症,而內症已愈,此必商之內科也。但其道甚微,其方甚眾,亦非淺學者,所能知也。
故外科之道,淺言之,則惟記煎方數首,合膏圍藥幾科,已可以自名一家;若深言之,則經絡臟腑,氣血骨脈之理,及奇病怪疾,千態萬狀,無不盡識。其方亦無病不全;其珍奇貴重難得之藥,亦無所不備。雖遇極奇極險之症,亦瞭然無疑。此則較之內科為更難。故外科之等級,高下懸殊,而人之能識其高下者,亦不易也。
白話文:
瘍科的治療方法,完全依靠外治,手法必須經過師承傳授。診斷時,要仔細觀察病灶的形狀和顏色,以此判斷病情吉凶;治療的先後順序,也都有既定的方法。必須同時熟讀醫書和臨床實踐,兩者都達到一定水平,才能避免錯誤。至於提升藥力、圍繞患處、清除腐肉、促進新肉生長、引流膿液、止血,以及膏藥、塗抹、洗滌、熨燙等治療方法,都必須使用純正平和、反覆驗證有效的藥方,才能立竿見影。
內服藥方方面,例如護心解毒、促進化膿長肉的藥方,也有獨特的傳承,不是普通的經方所能達到的效果。但是煎藥時,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陰陽虛實來加減藥物,這就需要通曉內科的道理,根基在于深厚的醫學知識。然而,這又與內科有所不同,因為煎藥的原則雖然相同,但藥物選擇卻有其特殊性,例如某種毒症要用某種藥物治療,某種症狀要用某個特定藥方,非此藥方無效,這些都有特殊的傳授。所以外科非常重視師承傳授,單憑廣博的醫學知識是沒有用的。有了師承傳授,外科比內科更容易上手。
但外科同時伴有內科疾病的情況,例如患者本身就有舊疾,或者外傷時又感染了其他病氣,或者外傷過重導致內臟受損,就不得不配合內科的方法治療。這就需要平時深入學習內科知識,理解其原理,才能做到兩者兼顧而不出錯。如果不能治療內科疾病,那麼外科疾病也無法治愈,這完全取決於醫生的學問是否深厚。如果外科醫生不能兼顧內科疾病,就應該另請內科名醫開方,而外科醫生則要參與其中,使內服藥方與外傷治療互不衝突,然後再斟酌施治,這樣才能雙管齊下,收到良好療效。
如果出現的內科症狀是因外傷引起的,例如疼痛劇烈導致昏迷、膿液將要形成而出現寒熱、毒素內陷而導致腹脹,這些內科症狀都是由外傷引起的,只要治療外傷,內科症狀也就好了,這就需要與內科醫生商議。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微妙,藥方也很多,不是淺學者所能理解的。
所以,外科之道,簡單來說,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煎藥方,掌握幾種膏藥、圍藥的用法,就可以自稱是一家之長;但如果深入研究,就需要了解經絡、臟腑、氣血、骨骼、脈絡的道理,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疾病,千變萬化的症狀,都要完全了解。藥方也要做到沒有治不好的病;珍貴罕見的藥物,也要全部備齊。即使遇到極為棘手、危險的病例,也能夠清楚明白地處理。這比內科更難。因此外科的水平高低差異很大,而能夠識別這種高低的人,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