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脈症與病相反論

症者,病之發現者也。病熱則症熱,病寒則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與病相反者,最易誤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熱而惡熱;傷暑之病,反身寒而惡寒;本傷食也,而反易飢能食本傷飲也,而反大渴口乾。此等之病,尤當細考,一或有誤,而從症用藥,即死生判矣。

此其中蓋有故焉。或一時病勢未定,如傷寒本當發熱,其歸尚未發熱,將來必至於發熱,此先後之不同也。或內外異情,如外雖寒而內仍熱是也。或有名無實,如欲食好飲,及至少進即止,飲食之後,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別症相雜,誤認此症為彼症是也。或此人舊有他病,新病方發,舊病亦現是也。

至於脈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體之脈,與常人不同。或輕病未現於脈。或痰氣阻塞,營氣不利,脈象乖其所之。或一時為邪所閉,脈似危險,氣通即復。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舊症之脈。凡此之類,非一端所能盡,總宜潛心體認,審其真實,然後不為脈症所惑。否則徒執一端之見,用藥愈真而愈誤矣。

然苟非辨症極精,脈理素明,鮮有不惑者也!

白話文:

脈症與病相反論

症狀是疾病表現出來的現象。疾病發熱,症狀就發熱;疾病寒冷,症狀就寒冷,這是確定的道理。但是,症狀有時會與疾病本質相反,最容易誤診誤治,這點務必了解。例如,受寒感冒的病人,反而身體發熱且怕熱;中暑的病人,反而身體寒冷且怕冷;本是食物積滯,反而容易飢餓想吃東西;本是水液停滯,反而非常口渴。這些疾病,尤其需要仔細研判,如果稍有錯誤,根據症狀用藥,就會導致生死攸關的後果。

這些症狀與疾病相反的情況,其中都有原因。可能是疾病的發展階段尚未確定,例如傷寒本來應該發熱,但發熱的症狀尚未出現,將來一定會發熱,這是先後順序不同的問題。可能是內外症狀表現不同,例如體表雖然寒冷,但內部仍然發熱。可能是症狀的名稱與實際情況不符,例如想吃想喝,但實際上只吃一點就停,而且吃完後也不容易消化。可能是其他症狀混雜在一起,誤把一種症狀當成另一種症狀。可能是患者本身有其他舊疾,新病發作時,舊病的症狀也同時顯現。

至於脈象的相反情況,也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患者本身的脈象就與常人不同。可能是輕微的疾病尚未反映在脈象上。可能是痰濁或氣滯阻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象與疾病的實際情況不符。可能是暫時受到邪氣阻遏,脈象看起來很危險,但氣血通暢後就會恢復正常。可能是患者本身還有其他疾病,脈象仍然反映其舊疾的症狀。以上這些情況,並非一言蔽之,總要用心體會、仔細審察病情真相,才能避免被脈象和症狀所迷惑。否則,只抓住片面的現象,用藥越精確反而越容易出錯。

總而言之,除非對辨別症狀非常精通,而且對脈理十分了解,否則很少有人不會被迷惑的!

2.

3. 中風論

今之患中風偏痹等病者,百無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醫者誤之也。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各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及唐人大小續命等方,皆多用風藥,而因症增減。蓋以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脈可以漸通。

今人一見中風等症,即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溫熱之品,將風火痰氣,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廢之人。此非醫者誤之耶!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補正即所以驅邪,此大謬也。惟其正虛而邪湊,萬當急驅其邪,以衛其正。

若更補其邪氣,則正氣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氣全虛,不能托邪於外,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從未有純用溫補者。譬之盜賊入室,定當先驅盜賊,而後固其牆垣;未有盜賊未去,而先固其牆垣者。或云:補藥托邪,猶之增家家人以御盜也。最又不然。

蓋服純補這藥,斷無專補正不補邪之理,非若家人之專於御盜賊也,是不但不驅盜,並助盜矣。況治病之法,凡久病屬虛,驟病屬實。所謂虛者,謂正虛也。所謂實者,謂邪實也;中風乃急暴之症,其為實邪無疑。天下未有行動如常,忽然大虛而昏僕者,豈可不以實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屬陰虛、陽虛,感熱、感寒之別,則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症加減之。漢唐諸法俱在,可取而觀也。

故凡中風之類,苟無中臟之絕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無恙者甚多。惟服熱補者,無一存者矣。

白話文:

中風論

現在患中風、半身不遂等疾病的人,幾乎沒有痊癒的,十個有九個會死。並不是這些病症都無法治療,而是醫生誤治了。古代聖賢所定的病名,必然是指其病理實質。各種病症都稱為中風,則可知其病屬風。既然是風病,那麼治療的藥方,就必須以治風為本。所以張仲景、皇甫謐的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以及唐代的大小續命湯等方劑,都大量使用祛風藥物,再根據症狀增減藥物。這是因為風邪侵入經絡,內風與外風互相煽動,導致痰火同時阻塞經絡,所以應該先驅除風邪,然後再清除痰火,最後再調理氣血,這樣經脈才能逐漸通暢。

現在的人一見到中風等症狀,就使用人參、熟地黃、附子、肉桂等純粹溫補的藥物,把風、火、痰、氣都補住了,病情輕的會加重,嚴重的則會立即死亡。即使元氣未受損傷,邪氣入侵也較淺的病人,也會病情遷延日久,最終導致半身不遂,終身殘廢。這難道不是醫生的錯誤嗎!有人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然虛弱。所以補益正氣就是驅除邪氣的方法,這是很大的謬誤!正因為正氣虛弱才導致邪氣入侵,就應該趕快驅除邪氣,以保護正氣。

如果再補益邪氣,那麼正氣就更加無力抵禦了。即使正氣完全虛弱,不能將邪氣托於體外,也應該在驅風藥中,少加一些扶正的藥物,以增強驅除邪氣的力量。從來沒有只用溫補藥物就能治癒的。這就像盜賊闖入住宅,應該先驅逐盜賊,然後再加固牆垣;沒有在盜賊未被驅逐前,就先加固牆垣的道理。有人說:用補藥來托邪,如同增加家裡的人手來抵禦盜賊一樣。這更是錯誤的。

因為服用純粹的補藥,絕對沒有只補益正氣而不補益邪氣的道理,不像家裡的人手專門用來抵禦盜賊一樣,這樣不但不能驅除盜賊,反而會幫助盜賊。況且治療疾病的方法,凡是久病屬於虛證,急性病屬於實證。所謂虛,是指正氣虛弱;所謂實,是指邪氣實盛;中風是急性的疾病,屬於實邪無疑。天下沒有人行動如常,突然正氣大虛而昏倒的,怎麼能不用治療實邪的方法呢?其中可能有些屬於陰虛、陽虛,感受熱邪、感受寒邪的不同,則在治療風邪的方劑中,根據所表現的症狀加減藥物。漢代和唐代的治療方法都記載在書籍中,可以參考學習。

所以,凡是中風之類的疾病,只要沒有傷及臟腑的危急病症,就沒有不能治療的。我的朋友中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遵照我的治療方法,即使患病一二十年,現在仍然安然無恙的人很多。而服用溫補藥物的,一個也沒有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