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7)
卷上 (7)
1. 臌膈論
臌膈同為極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蓋臌者,有物積中,其證屬實;膈者,不能納物,其證屬虛。實者可治,虛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為病,因腸胃衰弱,不能運化,或痰或血,或氣或食,凝結於中,以致臌脝脹滿。治之當先下其結聚,然後補養其中氣,則腸胃漸能克化矣。
《內經》有雞矢醴方,即治法也。後世治臌之方,亦多見效。以惟臟氣已絕,臂細臍凸,手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種種惡證齊現,則不治。若膈證,乃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賊邪。胃脘枯槁,不復用事,惟留一線細竅,又為痰涎瘀血閉塞,飲食不能下達,即勉強納食,仍復吐出。蓋人生全在飲食,經云: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今食既不入,則五臟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納穀,則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納穀,則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於秋;秋得病者,死於春。蓋金木相剋之時也。又有卒然嘔吐,或嘔吐而時目時發,又或年當少壯,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於類臌之症,如浮腫水腫之類,或宜針灸,或宜泄瀉,病象各殊,治亦萬變,醫者亦宜廣求諸法,而隨宜施用也。
白話文:
臌膈論
臌脹和膈脹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臌脹可以治療,膈脹則無法治療。因為臌脹是有東西積聚在體內,症狀屬於實證;膈脹則是臟腑功能衰弱,無法容納食物,症狀屬於虛證。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療,這是常理。
臌脹的病因是腸胃衰弱,無法消化食物,導致痰、血、氣或食物積聚在體內,引起腹部脹滿。治療應先清除積聚之物,然後滋補腸胃之氣,這樣腸胃就能慢慢恢復消化功能。《內經》中的雞矢醴方就是治療臌脹的方法,後世治療臌脹的方劑也很多有效。但是,如果臟腑氣息已絕,手臂細瘦,肚臍突出,手心和背部都脹滿,腹部青筋暴露,出現各種惡劣的症狀,那就無法治療了。
至於膈脹,是因為肝火犯胃,木克土,屬於邪氣侵犯。胃部枯萎,喪失功能,只留下一條細小的通道,又被痰涎瘀血阻塞,食物無法順利下咽,即使勉強進食,也會吐出來。人的生命全靠飲食,經書說:「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現在食物都無法進入,那麼五臟六腑都會衰竭。所以得了這種病的人,如果還能少量進食,則一年內會死亡;完全無法進食,則半年內會死亡。春天得病者,秋天死亡;秋天得病者,春天死亡,這是因為金木相剋的季節因素。
還有一些突然嘔吐,或間歇性嘔吐伴隨目眩頭痛,或者年輕人發病,叫做反胃,這不是膈脹,是可以治療的。至於類似臌脹的疾病,像浮腫、水腫等,或可用針灸,或可用瀉下法治療,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醫生應該廣泛學習各種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2. 寒熱虛實真假論
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熱虛實,然必辨其真假,而後治之無誤。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內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內也,雖大熱而惡寒飲,此其大較也。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虛者,形衰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其中又有人之虛實,證之虛實。
如怯弱之人而傷寒、傷食,此人虛而證實也。強壯之人,而失血勞倦,此人實而證虛也。或宜正治,或宜從治;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從本,或宜從標;寒因熱用,熱因塞用;上下異方,煎丸異法;補中兼攻,攻中兼補。精思妙術,隨變生機,病勢千端,立法萬變。則真假不能惑我之心,亦不能窮我之術,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
稍執己見,或學力不至,其不為病所惑者,幾希矣!
白話文:
寒熱虛實真假論
疾病的根本,不外乎寒、熱、虛、實,但必須辨別其真假,才能正確治療。假寒是指寒邪在外,而裡邊有熱,雖然很怕冷,卻討厭喝熱的;假熱是指熱邪在外,而裡邊有寒,雖然很怕熱,卻討厭喝冷的,這就是主要的區別。假實是指身體表面看來很充實,但精神卻衰弱,脈象浮、洪、芤、散;假虛是指身體看來衰弱,但精神卻很好,脈象靜、小、堅、實。其中還有人本身的虛實,與疾病表現出來的虛實有所不同。
例如,體質虛弱的人得了傷寒或傷食,這是人體虛弱,但疾病表現卻很盛;而強壯的人,因為失血過多或過度勞累,雖然體質強壯,但疾病表現卻很虛弱。治療時,有的需要採取正治,有的需要採取從治;有的需要分開治療,有的需要合併治療;有的需要治本,有的需要治標;寒證用熱法治療,熱證用寒法治療;上、下部位用不同的藥方,湯劑和丸藥也用不同的方法;既要補益,又要攻邪,既要攻邪,又要補益。運用精妙的醫術,隨著病情變化而靈活應變,疾病的症狀千變萬化,治療方法也應當隨之改變。這樣,真假虛實就不會迷惑我們,也不會窮盡我們的醫術,關鍵在於廣泛學習古代的醫術,並且深入領會其精髓。
稍微固執己見,或者醫術水平不夠,就不容易不被疾病所迷惑,這樣的人很少!
3. 內傷外感論
七情所病,謂之內傷;六淫所侵,謂之外感。自《內經》、《難經》以及唐宋諸書,無不言之深切著明矣。二者之病,有病形同而病因異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異者;又有全乎外感。全乎內傷者;理會有內傷兼外感,外感兼內傷者。則因與病,又互相出入,參錯雜亂,治法迥殊。
蓋內傷由於神志,外感起於經絡。輕重淺深,先後緩急,或分或合,一或有誤,為害非輕。能熟於《內經》及仲景諸書,細心體認,則雖其病萬殊,其中條理井然,毫無疑似,出入變化,無有不效。否則彷徨疑慮,雜藥亂投,全無法紀,屢試不驗。更無把握,不咎己之審病不明,反咎藥之治病不應。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白話文:
內傷外感論
七情導致的疾病,稱為內傷;六淫侵犯導致的疾病,稱為外感。《內經》、《難經》以及唐宋時期的醫書,都對此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這兩種疾病,有的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有的病因相同但症狀不同;還有的完全是外感,完全是內傷;當然也有內傷兼外感,外感兼內傷的情況。因此,病因與病症互相影響,錯綜複雜,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
內傷源於精神情志,外感則源於經絡氣血的受損。疾病的輕重緩急,發病的先後順序,以及病症的單純或合併,只要其中一點判斷失誤,造成的危害都不可小覷。如果能熟讀《內經》和張仲景的醫書,仔細領會其精髓,那麼即使疾病千變萬化,也能理清其頭緒,準確診斷,從而對症下藥,療效顯著。否則,就會猶豫不決,胡亂用藥,沒有章法,治療屢屢失敗。更糟糕的是,不反思自己診斷失誤,反而怪罪藥物療效不佳。
這樣導致病人死亡的,都是醫生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