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方藥離合論

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血氣,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聖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輔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

白話文:

處方和藥物看起來是配合的,但實際上它們是分開的。每種藥物都擁有從大自然中得到的能量,有其獨特的性質和功能,能夠改變人體的血氣,從而治療疾病,這是藥物的力量。但是,草藥的性質和人的體質是不同的,當它們進入人體後,怎麼可能完全按照人的意願來達到效果呢?因此,古代聖人創造了藥方來調配藥物,有的是專門治療某種病,有的可以治療多種病,有的藥物需要相互輔助,有的則是相互制約,或者相互使用,或者相互制止。所以,當一個處方完成後,它可以使藥物發揮其本來的性質,也可以讓藥物失去其本來的性質。掌握這種方法,就擁有了巨大的能力。

此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譬之作書之法,用筆已工,而配合顛倒;與夫字形俱備,而點畫不成者,皆不得謂之能書。故善醫者分觀之,而無藥弗切於病情;合觀之,而無方不本於古法,然後用而弗效,則病之故也,非醫之罪也。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隱害必多,則亦同於殺人而已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的妙處就在這裡。如果根據病情用藥,雖然藥物很對症,但藥方組成不合理,就叫「有藥無方」;或者只靠一種藥方治病,雖然藥方很好,但其中有一兩味藥與病情無關,就叫「有方無藥」。這就像寫字的方法,寫字的技巧已經很熟練,但是搭配字型顛倒;或者字形都具備了,但筆畫卻不成形,都無法說是會寫字。因此,好的醫生把藥物和藥方分開來看,每個藥物都切合病情;把藥物和藥方合在一起看,沒有哪個藥方不根據古法,然後用藥無效,那就是病情的緣故,不是醫生的錯。如果不這樣做,即使偶爾見效,隱藏的危害也一定很多,那就等同於殺人。

至於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則《內經》詳言之,茲不復贅云。

2. 古方加減論

古人制方之義,微妙精詳,不可思議。蓋其審察病情,辨別經絡,參考藥性,斟酌輕重,其於所治之病,不爽毫髮。故不必有奇品異術,而沉痼艱險之疾,投之輒有神效,此漢以前之方也。

白話文:

古人制定藥方的原理,細緻微妙,令人驚嘆。他們仔細觀察病人的病情,辨別經絡的狀況,研究藥物的特性,酌量藥物的劑量。對於他們想要治療的疾病,絲毫不偏離。因此,即使沒有稀奇的藥材或特殊的治療技術,對於疑難雜症,也都能藥到病除。這就是漢朝以前藥方的特點。

但生民之疾病,不可勝窮,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盡期乎?故古人即有加減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現之症或不同,則不必更立一方,即於是方之內,因其現症之異,而為之加減。

白話文:

儘管百姓的疾病無窮無盡,如果每一種疾病都開一個固定的方子,什麼時候才寫得完呢?因此古人創立了加減的辦法,大致上不同的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可能不同,並沒有必要另外再定一個方子,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症狀不同,進行加減。

如《傷寒論》中,治太陽病用桂枝,若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者,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下後脈促胞滿者,桂枝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者也。若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奔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

白話文:

在《傷寒論》中,治療太陽病的用藥為桂枝,如果出現項背僵硬,則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出現喘氣,則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腹瀉後脈搏急促,小腹脹滿,則使用桂枝去白芍湯;更加惡寒,則使用去白芍加附子湯。這些都是以藥物增減來調整治療的。

如果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桂枝湯和麻黃湯的藥方混合為加減。如果出現奔豚,使用桂枝湯,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物的劑量來調整治療。

然一二味加減,雖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減之藥。若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則又不名桂枝加飴糖湯,而為建中湯。其藥雖同,而義已別,則立名亦異。古法之嚴如此。後之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託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則即曰小柴胡湯,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參也。

白話文:

儘管增加或減少一兩味藥,一般不會改變原方的名稱,但必須明確指出增加或減少的藥品。例如,如果桂枝湯加倍使用芍藥並添加飴糖,就不再稱為「桂枝飴糖湯」,而是「建中湯」。儘管藥物相同,但治療理念已經不同,因此名稱也應有所區別。這是古代醫學嚴謹之處。後世的醫者不瞭解這個道理,卻總想引用古代方劑,取用古代方劑中的一兩味藥,就馬上冠以某方的名字。例如,如果使用了柴胡,就稱之為「小柴胡湯」,卻不知道小柴胡湯的功效完全在於人參。

豬苓澤瀉,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專在桂枝也。去其要藥,雜以他藥,而仍以其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於病,或則曰咎於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呼!即使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有害也。

白話文:

用上豬苓和澤瀉這兩種藥材後,就稱之為五苓散。如果不知道五苓散的神妙之處,全在於桂枝。去除了這個關鍵藥材,再混入其他藥材,然後仍然用這個藥方名稱,服用後沒有效果,卻不責怪自己,有的人責怪病情,有的人則說藥材有問題,並因此斷定古代藥方無法醫治現代疾病。唉!如果確切知道病情並根據古方用藥,(但)修改得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又怎能有效果呢?於是,大家就相約告誡說古方難用,卻不知道完全失去了古方精髓,所以對病情沒有好處,反倒有害。

然則,當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之;有別症,則據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依古方之法,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症,自然不倍於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白話文: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是好的呢?他說:如果能夠辨識病情與古方相匹配的,就完全使用古方;如果有其他症狀,就根據古方加減用藥;如果古方並不太合適,就在古方的基礎上根據其用藥原則,去掉、增加或調整用藥,務必使每味藥都能對症,這樣自然不背離古人的治法,用藥也一定會有奇效!

3. 方劑古今論

後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各方者也。昔者,聖人之制方也,推藥理之本原,識藥性之專能,察氣味之從逆,審臟腑之好惡,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經絡。其思遠,其義精,味不過三四,而其用變化不窮。聖人這智,真與天地同體,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

白話文:

後世的藥方已經多到數不盡了,但這些方子都無法完全治好每個人的病。從前,聖人創制藥方時,會探究藥理的本源,瞭解藥性的專門功效,觀察氣味對身體的影響,審視臟腑的喜惡,並且配合君臣藥的搭配。他們仔細探究病源,推斷經絡。他們的思想深遠,他們的道理精妙,用藥不過三、四種,但其功效變化無窮。聖人的智慧,真是與天地融為一體,不是一般凡人的心思所能企及的。

上古至今,千聖相傳,無敢失墜。至張仲景先生,復申明用法,設為問難,註明主治之症,其《傷寒論》、《金匱要略》集千聖之大成,以承先而啟後,萬世不能出其範圍。此之謂古方,與《內經》並垂不朽者。其前後名家,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諸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微別,然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靈》、《素》、《本草》一線相傳,為宗枝正脈耳。

白話文:

從古代到現在,無數聖人接續相傳,不敢有絲毫失誤。到了張仲景先生,又闡明藥方的用法,提出疑難,註明主要治療的疾病。他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集結了歷代聖人的成就,承襲前人並啟迪後世,後世醫者無法超越其範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古方,與《黃帝內經》並列,將永遠流傳下去。

前後有名氣的名醫,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等人,都有各自的老師傳承,但其根源與仲景略有不同,但依然自成一派。然而,他們不能與《靈樞》、《素問》、《本草經》一脈相承,而是支脈旁系。

既而積習相仍,每著一書,必自撰方千百。唐時諸公,用藥雖博,已乏化機。至於宋人,並不知藥,其方亦板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有明,蹈襲元人緒餘而已。今之醫者,動云古方,不知古方之稱,其指不一。

白話文:

久而久之,醫家相沿成習,每次寫書,必定親自編寫上千上百個藥方。唐朝時的大醫家,用藥雖然廣泛,但也缺乏變通。到了宋朝,人們根本不懂藥,他們的藥方也比較死板膚淺。元朝時號稱醫學鼎盛,各家自成一派,只會爭論自己的門派觀點。到了明朝,醫家們只會沿襲元朝的餘風罷了。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說古方,卻不知道古方的稱呼有多種不同的意義。

若謂上古之方,則自仲景先生流傳以外無幾也;如謂宋元所制之方,則其可法可傳者絕少,不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若謂自明人以前,皆稱古方,則其方不下數百萬夫常用之藥,不過數百品,而為方數百萬隨拈幾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嗟!嗟!古之方何其嚴,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奇巧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參考者。然其大經大法,則萬不能及。

白話文:

如果說上古時期的藥方,除了仲景先生傳下來的就不太多了;如果說宋元時期配製的藥方,可效仿傳承的很少,不合法的和荒謬的卻很多,怎麼能奉作經典?如果說明朝以前都稱作古方,那麼這類藥方不少於幾百萬個。經常使用的藥材不過幾百種,而用幾百萬個方子隨便取幾味,都能算一個方子,為什麼一定要說這是某個方子呢?唉!唉!古代的方子是多麼嚴謹,現在的方子是多麼容易。其間也有巧妙的方法,用藥精妙,未必不能補足古人的不足,可以作為參考。但是其總體原則和大法,是絕對比不上的。

其中更有違經背法之方,反足貽害。安得有學之士為之擇而存之,集其大成,刪其無當,實千古之盛舉。余蓋有志而未遑矣!

白話文:

更有一些違背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的方劑,反而會帶來危害。哪裡能找到有學識的人來挑選、保存這些方劑,匯集它們的精華,刪除不恰當的部分,這將是千古的一項盛舉。我原本有此志願,但尚未有空暇來做這件事。

4. 單方論

單方者,藥不過一二味,治不過一二症,而其效則甚捷。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謂漲上方者是也。其原起於本草。蓋古之聖人,辨藥物之性,則必著其功用,如逐風、逐寒、解毒、定痛之類。凡人所患之症,上一二端,則以一藥治之,藥專則力厚,自有奇效。若病兼數症,則必合數藥而成方。

白話文:

單方藥是指僅含有一到兩種藥材,治療一到兩種症狀的藥方。它的效果往往很顯著。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像市面上常見的「漲上方」就是這樣的例子。

單方藥的起源來自「本草」。古代聖人研究藥物的性質,並記載了它們的功效,比如驅風、驅寒、解毒、止痛等等。人們患有的疾病通常只涉及一到兩種症狀,因此可以用一種藥物來治療。單一藥物的作用集中,效果自然顯著。

但是,如果疾病同時出現多種症狀,就需要將多種藥物組合成複方藥物來治療。

至後世藥品日增,單方日多,有效有不效矣。若夫外內之感,其中自有傳變之道,虛實之殊,久暫之別,深淺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時各異,此非守經達權者不能治。若皆以單方治之,則藥性專而無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故醫者不可以此嘗試,此經方之所以為貴也。

白話文:

隨著時代演進,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單方藥也增加許多,有的有效,有的沒效。至於外感和內感疾病,它們本身就有傳變的規律,虛實之分、久暫之別、深淺之分。而且人的體質各有不同,天氣狀況也各異,這些都不是死守經典、墨守成規的醫生所能治療的。如果都用單方藥來治病,那麼藥性就會過於專一而缺乏制約,偏頗而欠缺圓融,有所益處也必有損害。所以醫生不可以這樣嘗試,這也是古典醫方珍貴的原因。

然參考以廣識見,且為急救之備;或為專攻之法,是亦不可不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