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下 (14)
卷下 (14)
1. 書論(附:科)
2. 《難經》論
《難經》,非經也。以經文之難解者,設為問難以明之,故曰《難經》。言以經文以難而釋之也。是書之旨,蓋欲推本經旨,發揮至道,剖晰疑義,垂示後學,真讀《內經》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盡善者,其問答之詞,有即引經文以釋之者。經文本目明顯,引之或反遺其要,以至經語反晦,或則無所發明,或則與兩經相背,或則以此誤彼,此其所短也。
內中有自出機杼,發揮妙道,未嘗見於《內經》,而實能顯《內經》之奧義,補《內經》之所未發。此蓋別有師承,足與《內經》並垂千古。不知創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書,而越人引以為證乎?自隋唐以來,其書盛著尊崇之者固多,而無能駁正之者。
蓋業醫之輩,讀《難經》而識其大義,已為醫道中傑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內經》,求箕,異同得失乎?古今流傳之載籍,凡有舛誤,後人無敢議者,比比然也,獨《難經》乎哉?余詳余所著《難經經釋》中。
白話文:
《難經》並非一部獨立的經典醫書,而是以《內經》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提出問題並解答,藉此闡明其義理,所以稱為《難經》。這本書的目的,是深入探討《內經》的精髓,闡述最高的醫學道理,解析疑難問題,傳授給後世的學習者,是學習《內經》的重要橋樑。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其問答內容,有些直接引用《內經》原文來解釋,然而《內經》原文條理分明,但《難經》的引用卻有時反而忽略了重點,導致原文意思變得晦澀難懂;有時則沒有充分闡明;有時甚至與《內經》其他部分互相矛盾;有時則因解釋錯誤而造成誤解,這些都是它的缺點。
然而,《難經》中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和精妙的闡述,在《內經》中並未提及,卻能彰顯《內經》的深奧義理,補足《內經》未盡之處。這顯然是別有師承的,足以與《內經》並列流傳千古。不知是越人所創立?還是上古時期就已存在此書,而越人只是引用它來佐證呢?從隋唐以來,《難經》備受推崇,卻沒有人敢於批評指正。
一般從事醫術的人,能讀懂《難經》的大義,已經算是醫學領域的佼佼者了,更何況要深入研究《內經》,去探討其異同與得失呢?古今流傳的書籍,凡是有錯誤的地方,後人很少有人敢於批評,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唯獨《難經》例外,詳情請參考我所著的《難經經釋》。
3. 《傷寒論》論
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觀《傷寒》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傷寒論》者,知此書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古人因病以施方,無編方以待病。
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經現症,有異有同,後人見陽經一症,雜於陰經之中,以為宜改入陽經之內,不知陰經亦有此症也。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聞矣。
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剌會貫通,否則徒以古羽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白話文:
《傷寒論》論
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來編排版本不下數十種,因此爭論紛紛不休。這都是因為不懂得仲景寫作的用意。仔細研讀《傷寒論》的序言,就會明白,這本書是為了糾正庸醫誤診而寫的。所以,正確的治療方法,每條經文不過三四條,其餘都是針對錯誤治療的補救方法,因此篇章的安排也就不固定。讀《傷寒論》的人,只要明白這本書都是根據假設情況而寫的,就能理解書中的意思。現在的人一定要更改王叔和的編排順序,有的把這條放在前面,有的把那條放在後面;有的說這個症狀是因為那個症狀引起的;有的說這個經絡因為那個經絡而變化,互相指責。卻不知疾病變化多端,經絡循行沒有定法,古人根據病情施治,並非預先編排方劑來應對所有疾病。
原本的編排順序,早已散失,王叔和的編排或許可以信賴,為什麼呢?王叔和在《序例》中說:「現在蒐集整理張仲景的舊論,記錄其症狀、診脈、聲音、顏色,以及對症下藥、療效神奇的處方,以預防世人急病。」可見,這本書是王叔和蒐集整理的,而後人卻不斷地加以駁斥,認為原本不是這樣,試想,如果沒有王叔和,哪會有這本書呢?而且,其他人編排的版本,真的能符合仲景原文嗎?六經的症狀,有相同也有不同,後人見到陽經的一種症狀,出現在陰經之中,就認為應該把它改到陽經裡去,卻不知道陰經也有這種症狀。各人堅持己見,反而使古人靈活變通的施治方法,變得模糊不清,難以理解了。
總之,讀書能掌握書中的精髓要領,條理分明,那麼即使書的順序錯亂顛倒,自己也能融會貫通;否則,只會因為古人文字的差異而困惑不解,越改越糊塗!
4. 《金匱》論
《金匱要略》乃仲景治雜病之書也。其中缺略處頗多,而上古聖人,以湯液治病之法,惟賴此書之存,乃方書之祖也。其論病皆本於《內經》,而神明變化之。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而融會貫通之。其方則皆上古聖人歷代相傳之經方,仲景間有隨症加減之法。其脈法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
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遊移參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方之經也!惜其所載諸病,未能全備,未知有殘缺與否?然諸大症之綱領,亦已粗備,後之學者,以其為經而參考推廣之,已思過半矣。自此以後之書,皆非古聖相傳之真訣,僅自成一家,不可與《金匱》並列也。
白話文:
《金匱》論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治療雜病的著作。雖然其中有些遺漏,但上古聖人用湯藥治病的方法,唯有賴此書保存,它是方劑書籍的鼻祖。書中論述疾病都以《內經》為基礎,卻又靈活多變。用藥則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並融會貫通。處方都是上古聖人歷代相傳的經典方劑,仲景偶爾會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書中脈法也都是《內經》以及歷代相傳的真傳要訣。
它治療疾病非常精確周到,沒有絲毫含糊錯誤的地方,真正能洞察疾病的根本,仔細觀察細微之處。所以用藥必定有效,如同擊鼓傳令般迅速靈驗,確實是醫方經典!可惜的是,書中記載的疾病並非完全齊備,不知道還有沒有缺失?然而,各種大病的治療綱領,已經大致具備了。後世的學者,以此書為經典,參考並推廣,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精髓。此書之後的醫書,都不是古聖人相傳的真傳要訣,只是各自獨成一家之言,不能與《金匱要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