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傷風難治論

凡人偶感風寒,頭痛發熱,咳嗽涕出,俗語謂之傷風。非《傷寒論》中所云之傷風,乃時行之雜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難治之疾,生死之所關也。蓋傷風之疾,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臟,寒熱皆所不宜。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精液。

白話文:

一般人偶爾受風寒影響,會出現頭痛、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俗稱「傷風」。但這並非《傷寒論》中提到的「傷寒」,而是常見的雜亂感染。很多人輕忽這個疾病,不知這是難以醫治的疾病,甚至關係到生死。

「傷風」的疾病是由皮膚表面侵入肺部,而肺是嬌嫩的臟器,不耐寒也不耐熱。太冷會讓邪氣凝結不出;太熱會讓火氣損害肺部氣血。太過潮濕會產生痰飲;太過乾燥會耗損精液。

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證,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誤治之害,不可勝數。諺云:傷風不醒變成勞。至言也。然則,治之何如?一驅風,蘇葉、荊芥之類。二消痰,半夏、象貝之類。

白話文:

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虛弱;大便過於乾燥會導致氣機閉塞,邪氣瘀積。很多人把這些情況當成小病,不注意避風寒,飲食不節,長久下來,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或發展成血證,或演變為肺結核,或誘發哮喘,或造成身體虛弱,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誤治的危害不可勝數。俗話說得好:「傷風不治會轉成勞病。」這話一點都不假。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第一,驅風,可用蘇葉、荊芥等藥材。第二,化痰,可用半夏、象貝等藥材。

三降氣,蘇子前胡之類。四和榮衛,桂枝白芍之類。五潤津液,蔞仁、元參之類。六養血,當歸阿膠之類。七清火,黃芩、山梔之類。八理肺,桑皮、大力子之類。八者隨其症之輕重而加減之,更加以避風寒,戒辛酸,則庶幾漸愈,否則必成大病。醫者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如桔梗乾薑之類。

白話文:

  1. 降氣藥:例如蘇子、前胡等。
  2. 調和氣血:例如桂枝、白芍等。
  3. 滋潤津液:例如蔞仁、元參等。
  4. 補血:例如當歸、阿膠等。
  5. 清熱:例如黃芩、山梔等。
  6. 改善肺部功能:例如桑皮、大力子等。

根據病情輕重適當加減以上八種藥材。此外,還要注意避寒、避免辛辣酸味食物,逐漸就能好轉。否則,可能會轉變成大病。醫生有時還會添加辛溫升提的藥物,例如桔梗、乾薑等。

不效,即加以酸收,如五味子之類,則必見血,及見血。隨用熟地、麥冬,以實其肺,即成勞而死。四十年以來,我見以千計矣,傷哉!

白話文:

如果治療無效,立即添加一些酸收的藥物,如五味子之類,那麼一定會見血,而且大量出血。出血後,馬上使用熟地和麥冬來補肺,這樣就會變成肺勞而死亡。四十年來,我見過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上千例了,真是可悲啊!

2. 攻補寒熱同用論

虛證宜補,實證宜瀉,盡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虛而證實,如弱體之人,冒風傷食之類;或人實而證虛,如強壯之人,勞倦亡陽之類;或有人本不虛,而邪深難出;又有人已極虛,而外邪尚伏。種種不同。若純用補,則邪氣益固;純用攻,則正氣隨脫。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補同用之法。

白話文:

虛證需要補益,實證需要瀉下,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有些人雖然是虛證,但表現出實證的症狀,例如體質虛弱的人受風寒而飲食不節之類;有些人雖然是實證,但表現出虛證的症狀,例如強壯的人過度勞累而陽氣衰竭之類;還有的人原本不虛,邪氣卻很深難以排出;又有些人已經極度虛弱,但外邪仍然潛伏著。各種情況都不相同。如果只用補藥,邪氣就會更加穩固;如果只用攻劑,正氣就會跟著受損。這樣一來,原本的病還沒好,新的病又更嚴重了。因此古方中才有攻補同用的方法。

疑之者曰:兩藥異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則攻者不攻,補者不補,不如勿服。若或兩藥不相制,分途而往,則或反補其所當攻,攻其所當補,則不惟,無益,而反有害,是不可不慮也。此正不然。蓋藥之性,各盡其能,攻者必攻強,補者必補弱,猶掘坎於地,水從高處流下,必先盈坎而後進,必不反向高處流也。

白話文:

有人懷疑說:兩種性質不同的藥物,用同一鍋水一起煎煮,會讓它們互相抵制,導致瀉下的藥物無法瀉下,補益的藥物也無法補益,不如不要服用。或者,如果兩種藥物沒有互相抵制,各自發揮作用,卻可能反而補益了該瀉下的部位,瀉下了該補益的部位,這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這是不能不考慮的隱憂。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藥物的特性,都會盡其所能地發揮作用,瀉下的藥物必定會瀉下比較虛弱的部位,補益的藥物必定會補益比較虛弱的部位,就像在地上挖個坑,水一定會從高處流下來,必定會先把坑填滿再進來,不會反過來往高處流。

大黃人參同用,大黃自能逐去是堅積,決不反傷正氣;人參自能充益正氣,決不反補邪氣。蓋古人制方之法,分經別臟,有神明之道焉。如瘧疾之小柴胡湯,瘧之寒熱往來,乃邪在少陽,木邪侮土,中宮無主,故寒熱無定。於是用柴胡以驅少陽之邪,柴胡必不犯脾胃;用人參以健中宮之氣,人參必不入肝膽。

白話文:

當大黃與人參一起使用時,大黃可以順利清除頑固的積滯,而不會反而傷害正氣;人參可以充分益補正氣,而不會反而滋補邪氣。這是因為古代醫家用藥的原則,是依據經絡與臟腑的不同,有精妙的規律。

例如治療瘧疾的小柴胡湯,瘧疾的寒熱交替,是邪氣在少陽經,木邪剋制土氣,中焦沒有主氣,導致寒熱不穩定。因此使用柴胡來驅散少陽經的邪氣,柴胡不會影響脾胃;使用人參來補益中焦之氣,人參不會進入肝膽。

則少陽之邪自去,而中土之氣自旺,二藥各歸本經也。如桂枝桂枝走衛以祛風,白芍走榮以止汗,亦各歸本經也。以是而推,無不盡然。試以《神農本草》諸藥主治之說細求之,自無不得矣。凡寒熱兼用之法,亦同此義,故天下無難治之症。後世醫者不明此理,藥惟一途。

白話文:

這樣一來,少陽的邪氣就會自動消散,中土之氣也會自然強盛,兩味藥各自回到它們歸屬的經絡。比如桂枝,它能走於衛氣之中祛風,白芍能走於榮氣之中止汗,它們也各自歸屬於它們的經絡。以此類推,沒有一味藥不是這樣。試著仔細探究《神農本草經》中所有藥物的功效,自然就能明白。凡是寒熱並用的方法,道理也與此相同,所以世上並沒有難以治療的疾病。後世的醫生不懂這個道理,只用藥物一種途徑。

若遇病情稍異,非顧此失彼,即遊移浮泛,無往而非棘手之病矣。但此必本於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若竟私心自用,攻補寒熱,雜亂不倫,是又殺人之術也。

白話文:

如果遇到病情稍有不同,不是顧及這個就忽略那個,就是猶豫不決,漫無目的,那麼沒有什麼病不好治的。但是這一定是以古人的方劑為基礎,並且靈活變通。如果一味自作主張,隨意進補或發散寒熱,胡亂搭配藥物,那可就是害人的手段了。

3. 臨病人問所便論

病者之愛惡苦樂,即病情虛實熱之徵。醫者望色切脈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為尤真也。惟病者不能言之處,即言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則賴醫者推求其理耳。今乃病者所自知之平凡,明明為醫者言之,則醫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人自知之真,對症施治,反執己之偏見,強制病人,未有不誤人者。

白話文:

病人的喜惡感受,反映了身體的虛實熱性。醫生通過望聞問切可以瞭解,但病人自己的陳述更能反映真相。然而,病人有時描述不清,或者不知道原因,這就需要醫生推測了。

現在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病人自己知道的簡單情況,反而由醫生來告知,然後醫生根據病人的話去判斷病症,而不是根據病人的真實情況對症治療,反而用自己的偏見強加於病人。這樣做,沒有人不犯錯的。

如《傷寒論》中雲: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則傷寒內中風之症,未嘗禁其食也。乃醫者見為傷寒之症,斷不許食。凡屬感證,皆不許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虛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餓而死者。又《傷寒論》云:欲飲水者,稍稍與之。蓋實火煩渴,得水則解,未嘗禁冷水也。

白話文: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說:「能吃飯的病人是風寒證,不能吃飯的病人是寒證。」因此,傷寒伴有內風的病人,並沒有禁止他們吃飯。可是,醫生們看到是傷寒,就斷定不讓病人吃東西。所有的感冒發熱類疾病,醫生都不允許病人吃東西。甚至有病情已經好了一半的病人,因為胃裡空虛想吃點東西,都被禁止進食,最後餓死。

還有,《傷寒論》說:「口渴想喝水的病人,可以少量給他喝。」這是因為有實熱導致口渴煩躁的病人,喝了水後會感到舒緩,所以並沒有禁止喝冷水。

乃醫家凡遇欲冷飲之人,一概禁止。並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人哀求欲食,亦斷絕不與,至煩渴而死。如此之類,不可枚舉。蓋病者之性情氣體,有能受溫熱者,有能受寒涼者;有不受補者,有不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強而從我意見,況醫者之意見,亦各人不同,於是治病之法,無一中肯者矣。

白話文:

任何醫家遇到想喝冷飲的病人,一律禁止。甚至有些人因為中暑得病,吃西瓜就能立即痊癒。病人懇求想吃,也堅決不給,最後導致口渴難耐而死。這種情況不勝枚舉。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質和病狀不同,有的能接受溫熱,有的適宜寒涼;有的不能進補,有的耐不住攻伐。所以不能強行按照醫生的意見,而醫生的意見也各不相同,這樣一來,治療方法就沒有哪個是正確的了。

《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蓋病人之所便,即病情真實之所在。如身大熱,而反欲熱飲,則假熱而真寒也;身寒戰,而反欲寒飲,是假寒而真熱也。以此類推,百不失一。而世之醫者,偏欲與病人相背,何也?惟病人有所嗜好,而與病相害者,則醫者宜開導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則酸宜忌;如病人本喜酒,得濕病,則酒宜忌之類。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看診時詢問病人的喜好。因為病人的喜好,可以反映出他真正的病情。比如身體發熱,卻反而想喝熱飲,那麼就是假熱而真寒;身體畏寒,卻反而想喝冷飲,那麼就是假寒而真熱。依此類推,十有八九能判斷準確。但是現在的醫生,卻偏偏跟病人唱反調,這是為什麼呢?只有病人有什麼喜好,而這種喜好會加重病情,醫生才應該開導他。比如病人一向喜歡吃酸,但是得了咳嗽,那麼就應該忌口酸味;比如病人一向喜歡喝酒,得了濕症,那麼就應該忌口酒。

此則不可縱欲以益其疾。若與病證無礙,,病人之所喜,則從病人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內經》辨證之精義也。

白話文:

這個原則是不能縱容病人過度放縱自己的慾望,以致加重病情。如果縱慾與病症無礙,那麼只要對病患有益處的事情,就要依從他的喜好,這也是醫治他疾病的方法。這就是《內經》中辨證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