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6)

1. 藥石性同用異論

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其藥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顯而易見者。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蓋藥之功用,不止一端。在北方,則取其此長;在彼方,則取其彼長。真知其功效之實,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後世,一藥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蓋古人尚未盡知之,後人屢試而後知,所以歷代本草所注藥性,較之《神農本經》所注功用增益數倍,蓋以此也。但其中有當有不當,不若《神農本草》字字精切耳。

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乾薑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誤用,禍害立至。蓋古人用藥之法,並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藥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舉。

學者必將《神農本草》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而參以仲景諸方,則聖人之精理自能洞曉。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機,而天下無難治之症也。

白話文:

藥石性同用異論

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功效,例如某藥能治某病,古方中使用它來治療此病,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同一種藥物,在不同的處方中也能有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藥物的功效不止一種。在某個處方中,利用的是藥物的某種優勢;在另一個處方中,則利用的是藥物的另一種優勢。真正了解藥物的功效,才能巧妙地應用於病情,發揮藥效。後世記載某藥能治療的疾病越來越多,而且有效,這是因為古人還沒完全了解藥物的功效,後人經過多次試驗後才發現的。所以歷代本草書中記載的藥性,比《神農本經》記載的功效多了許多,原因就在此。但其中可能會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不如《神農本經》字字精確。

同樣是熱性藥物,附子的熱與乾薑的熱卻完全不同;同樣是寒性藥物,石膏的寒與黃連的寒也完全不同。如果用錯了,禍患馬上就會出現。因為古人用藥的方法,並不單純只考慮藥物的寒熱溫涼補瀉特性。有時考慮藥物的氣味,有時考慮藥物的味道,有時考慮藥物的顏色,有時考慮藥物的形狀,有時考慮藥物生長的環境,有時考慮病人的嗜好偏性,藥物似乎與病情的寒熱溫涼補瀉沒有直接關係,但使用後卻有奇效。古方中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學習者必須仔細研讀《神農本經》,探究其精髓,並參考張仲景等人的處方,就能透徹理解聖人的精妙理論。而自己制定處方時,也必須有獨到的想法,深入了解病理機制,這樣天下就沒有難治的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