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病不可輕汗論

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而已。下之害人,其危立見,故醫者、病者,皆不敢輕投。至於汗多亡陽而死者,十有二三,雖死而人不覺也。何則?凡人患風寒之疾,必相戒,以為寧暖無涼,病者亦重加覆護,醫者亦云服藥,必須汗出而解。故病人之求得汗,人人以為當然也。

秋冬之時,過暖尚無大害;至於盛夏初秋,天時暑燥,衛氣開而易泄,,更加閉戶重衾,復投發散之劑,必至大汗不止而陽亡矣。又外存這徉,汗未出之時,必煩悶惡熱;及汗大出之後,衛氣盡泄,必陽衰而畏寒。始之暖覆,猶屬勉強,至此時雖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為矣。其死也,神氣甚清,亦無痛苦。

病者、醫者,及同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顧噩然可已。我見甚多,不可不察也。總之有病之人,不可過涼,亦不宜太暖,無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藥之時,宜令小汗。仲景服桂枝湯法云:服湯已,溫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於亡陽未劇,尤可挽回,《傷寒論》中真武、理中、四逆等法可考。

若已脫盡,無可補救矣。又盛暑之時,病者或居樓上,或臥近灶之所。無病之人,一立其處,汗出如雨,患病者必至時時出汗,既吵亡陽,亦必陰竭而死。雖無移徙之處,必擇一席稍涼之地而處之,否則神丹不救也。

白話文:

病不可輕汗論

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發汗和下瀉兩種。下瀉傷人,危險立即顯現,所以醫生和病人都不敢輕易使用。至於因為出汗太多而亡陽致死的人,佔十分之二三,雖然死了,人們卻不明白原因。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患了風寒病,一定會互相告誡,認為寧可暖和些,也不要著涼,病人也會加倍保暖,醫生也說服藥後,必須出汗才能痊癒。所以病人要求出汗,大家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秋冬季節,過於保暖還沒有太大危害;但到了盛夏初秋,天氣炎熱乾燥,衛氣外泄容易,如果再關門閉戶,蓋著厚被子,又服用發散的藥物,必然導致汗出不止,陽氣耗盡而亡。而且,在汗未出之前,病人會煩悶惡熱;汗出很多之後,衛氣完全耗盡,陽氣衰弱,就會畏寒。開始的保暖,尚且勉強可以接受,到這個時候,即使想不蓋被子也不行了,蓋得越多汗越多,汗越多越冷,直到汗出如油,手腳厥冷,病情就無法挽救了。死的時候,神情很安詳,也沒有痛苦。

病人、醫生,以及周圍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會突然死去,只有互相驚恐而已。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例,不得不引起重視。總之,有病的人,不能過於寒冷,也不宜過於溫暖,沒有必要的時候不要讓病人出汗,只有服藥的時候,才應該稍微出汗一點點。張仲景服用桂枝湯的方法說:服藥後,溫暖覆蓋,讓病人微微出汗就好,不能像水一樣淋漓盡致地出汗。這就是正確的方法。如果陽氣尚未耗盡,還有挽救的機會,《傷寒論》中真武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可以參考。

如果陽氣已經完全耗盡,就無法挽救了。又在盛夏時節,病人如果住在樓上,或者睡在靠近灶火的地方,沒有病的人,只要待在那裡一會兒,就會汗流浹背,有病的人就必然會經常出汗,既耗損陽氣,也必然陰液枯竭而死。即使無法搬動位置,也必須選擇一個稍微涼爽的地方休息,否則即使是仙丹妙藥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