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下 (2)
卷下 (2)
1. 五方異治論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凡受風寒,難於透出,宜用疏通重劑;東南之人,氣浮而薄,凡遇風寒,易於疏泄,宜用疏通輕劑。又西北地寒,當用溫熱之藥,然或有邪蘊於中,而內反熱,則用辛寒為宜;東南地溫,當用清涼之品,然或有氣邪隨散,則易於亡陽,又當用辛溫為宜。至交廣之地,則汗出無度,亡陽尤易,附桂為常用之品。
若中州之卑濕,山陝之高燥,皆當隨地制宜。故入其境,必問水土風俗而細調之,不但各府各別,即一縣之中風氣亦有迥殊者。並有所產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土人皆有極效之方,皆宜詳審訪察。若恃己之能,執己之見,治竟無功,反為土人所笑矣!
湖州長興縣有合溪,小兒飲此水,則腹中生痞。土人治法,用錢掛頸,以兩頭按乳頭上,剪斷,即將此線掛轉,將兩頭向背脊上,一併拽齊。線頭盡處將黑點記脊上,用艾灸之,或三壯,或七壯好消,永不再發。服藥無效。
白話文:
五方異治論
人體的氣息來源於天地,因此各地的人體氣質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西北地區的人,體質厚實,氣血深沉,一旦受風寒,不易排出體外,治療時應選用藥力較強的疏通之劑;東南地區的人,體質較為虛弱,氣血較淺,遇到風寒容易排出,治療時應選用藥力較輕的疏通之劑。此外,西北地區寒冷,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但如果邪氣鬱積於內,反而出現內熱症狀,則應使用辛寒的藥物;東南地區溫暖,應使用清涼的藥物,但如果氣邪隨著汗液散失,容易導致陽氣虛損,則應使用辛溫的藥物。至於交廣地區,容易汗出過多,損耗陽氣,桂枝是常用的藥物。
至於中原地區的低濕環境和山陝地區的高燥環境,都應根據當地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因此,醫生到一個新的地方行醫,必須詳細了解當地的水土、風俗,並據此調整治療方案,不僅各個府縣不同,即使同一個縣的不同地區,風氣也可能大相逕庭。當地出產的藥材和水源,都可能致病,當地居民通常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都應該仔細詢問了解。如果只憑藉自身的經驗和見解,執意己見,治療效果不佳,反而會被當地人嘲笑。
湖州長興縣有一條名叫合溪的溪流,小孩子喝了這裏的水,就會腹中生痞。當地人治療的方法是,用銅錢穿線掛在脖子上,兩頭分別按在乳頭上,然後剪斷銅錢,把線頭反方向掛到背脊上,把兩頭拉緊,線頭盡頭的地方在脊背上做個記號,然後用艾灸灸炙,灸三壯或七壯就能痊癒,而且永不再犯。服用藥物治療卻無效。
2. 病隨國運論
天地之氣運,數百年一更易,而國家這氣運亦應之。上古無論,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中原失陷,主弱臣弛,張潔古、李東垣輩立方,皆以補中宮,健脾胃,用剛燥扶陽之藥為主,《局方》亦然。至於明季,主暗臣專,膏澤不下於民,故丹溪以下諸醫,皆以補陰益下為主。
至我本運錄極隆之會,聖聖相承,大權獨攬,朝綱整肅,惠澤旁流,此陽盛於上之明徵也。又冠飾朱纓,口燔菸草,五行惟火獨旺,故其為病,皆屬盛陽上越之證,數十年前,云間老醫知此義者,往往專以芩、連、知、柏,挽回誤投溫補之人,應手奇效,此實與運氣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隨症施治,並執寧過溫熱,毋過寒冷之說。
偏於溫熱,又我矯枉過正之論。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陰在內者,當用大順散、理中湯,此乃千中之一。今則不論何人,凡屬中暑,皆用理中等湯,我目睹七竅皆裂而死者,不可勝數。至於託言祖述東垣,用蒼朮等燥藥者,舉國皆然。此等惡習,皆由不知天時國運之理,誤引舊說以害人也。
故古人: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
白話文:
病隨國運論
天地之氣運,幾百年才改變一次,國家的氣運也隨之變化。不論上古,就從近代來說,像宋朝末年,中原淪陷,朝廷衰弱,大臣懈怠,張元素、李東垣等名醫所用的方劑,都以補益中焦(脾胃)、健脾胃、溫熱扶陽的藥物為主,《局方》也是這樣。到了明朝末期,朝廷昏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所以從朱丹溪以後的醫生,都以滋陰益腎的療法為主。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國運昌盛,聖明之君相繼在位,大權獨攬,朝綱整肅,恩澤遍及百姓,這是陽盛於上的明顯徵兆。而且,人們喜好穿戴鮮豔的服飾,吸食煙草,五行之中唯火獨盛,所以當時的疾病,都屬於陽盛上亢的症狀。數十年前,江蘇一帶的老醫生懂得這個道理,常常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等藥物,來治療誤服溫補藥物的人,療效顯著,這確實與當時的氣運相符。近來的人不懂這個道理,不但不能隨症施治,反而堅持寧可溫熱過度,不可寒冷過度的說法。
偏向溫熱,又是矯枉過正的論調。例如中暑這種病,有的病人體內還有陰寒之邪,應該使用大順散、理中湯之類的方劑,這種情況只佔千分之一。現在卻不論什麼人中暑,都用理中湯,我親眼看見很多因為這樣而七竅流血而死的人,不勝枚舉。至於那些自稱繼承李東垣的醫家,使用蒼朮等燥熱藥物的,更是遍地皆是。這些壞習慣,都是因為不懂得天時國運的道理,誤用舊有的醫說而害人的結果。
所以古人說:不懂得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就不能夠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