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學源流論》~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藥性變遷論

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應與不應,其故何哉?蓋有數端焉: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傳種他方,則地氣移而力薄矣。一則種類之異也。凡物之種類不一,古人所採,必至貴之種。

後世相傳,必擇其易於繁衍者而種之,未必皆種之至貴者。物雖非偽,而種則殊矣。一則天生與人力之異也。當時所採,皆生於山谷之中,元氣未泄,故得氣獨厚。今皆人功種植,既非山谷之真氣,又加灌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則名實之訛也。當時藥不市賣,皆醫者自取而備之。

迨其後,有不常用之品,後人欲得而用之,尋求採訪,或誤以他物充之,或以別種代之。又肆中未備,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藥遂失其真矣。其變遷之因,實非一端。藥性既殊,即審病極真,處方極當,奈其藥非當時之藥,即效亦不可必矣。今之醫者,惟知定方,其藥則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

雖有神醫,不能以假藥治真病也。

白話文:

藥性變遷論

古代藥方中所用的藥材,當時療效顯著,而且本草書中記載其功效也明確無誤。但是現在按照古方使用,卻發現有時有效,有時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好幾方面:

第一,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古代藥材最初使用時,一定是在其原產地採集,那是藥材的原生環境,所以藥性濃厚,功效強大;後來傳播到其他地方種植,由於環境改變,藥材的藥力就減弱了。

第二,藥材品種的差異。各種藥材的品種不盡相同,古人採集藥材,一定會選擇最好的品種。後世相沿,往往選擇容易繁殖的品種種植,未必都是最好的品種。雖然藥材不是假的,但品種卻不一樣了。

第三,野生與人工種植的差異。古代採集的藥材,都生長在山谷之中,元氣未被洩露,所以藥性特別濃厚。現在都是人工種植,既沒有山谷中的自然之氣,又經過人工灌溉,藥性就會變得平淡而低劣。

第四,藥材名稱與實際藥材的混淆。古代藥材不公開販賣,都是醫生自己採集備用。後來,有些藥材不常用,後人想要使用時,去尋找採集,可能會誤用其他藥材代替,或者用其他品種代替。而且藥材店裡不一定備齊所有藥材,用相似的藥材欺騙顧客獲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樣藥材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效力。

藥性改變的原因,其實不只一個方面。藥性既然不同了,即使診斷病情非常精確,處方也十分合理,但是藥材卻不是當時的藥材,療效也就不一定了。現在的醫生,只知道依據古方,而藥材卻都是病人從藥材店裡買的,所以真假難辨。

即使是神醫,也不能用假藥治好真病。

2. 藥性專長論

藥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熱能治寒,性燥能治濕。芳香則通氣,滋潤則生津,此可解者也。如同一發散也,而桂枝則散太陽之邪,柴胡則散少陽之邪。同一滋陰也,而麥冬則滋肺之陰,生地則滋腎之陰。同一解毒也,而雄黃則解蛇蟲之毒,甘草則解飲食之毒,已有不可盡解者。

至如鱉甲之消痞塊,使君子之殺蛔蟲,赤小豆之消膚腫,蕤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眠,白鶴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則萬不可解者。此乃藥性之專長,即所謂單方秘方也。然人只知不可解者之為專長,而不知常用藥之中,亦各有專長之功。後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

知醫者,當廣集奇方,深明藥理,然後奇症當前,皆有治法,變化不窮。當年神農著《本草》之時,既不能睹形而即識其性,又不可每藥歷試而知,竟能深識其功能,而所投必效,豈非與造化相為默契,而非後人思慮之所能及者乎?

白話文:

藥性專長論

藥物治療疾病,有些藥效可以解釋,有些則無法解釋。例如,性質溫熱的藥物能治療寒症,性質乾燥的藥物能治療濕症;芳香的藥物能通暢氣機,滋潤的藥物能生津液,這些藥效是可以理解的。像是同樣都是發散藥物,桂枝卻能散發太陽經的邪氣,柴胡則能散發少陽經的邪氣;同樣都是滋陰藥物,麥冬滋養肺陰,生地黃滋養腎陰;同樣都是解毒藥物,雄黃能解蛇蟲之毒,甘草能解飲食之毒,但還有許多藥物的作用機理,我們無法完全解釋。

至於像鱉甲能消散痞塊,使君子能殺死蛔蟲,赤小豆能消除皮膚腫脹,蕤仁生服能治失眠,熟服能助眠,白鶴靈芝能腐蝕壞死的骨頭卻不損傷好肉,這些藥效就更是難以解釋的了。這些是藥物獨特的功效,也就是所謂的單方秘方。然而,人們只知道這些難以解釋的藥效是藥物的專長,卻不知道常用藥物中,也各自擁有其獨特的功效。後人可能不知道這些專長,而無法充分運用藥物,或者每天使用卻忽略了這些特性,都無法完全發揮藥物的功效。

精通醫術的人,應該廣泛收集奇特的方劑,深入了解藥理,這樣才能在遇到奇特的病症時,都能找到治療的方法,變化無窮。當年神農撰寫《本草經》的時候,既不能只憑外形就能識別藥物的特性,也不能對每種藥物都進行實驗才能了解其藥效,卻能深入了解藥物的功效,並且藥到病除,這豈不是與自然造化暗中契合,是後人憑藉思考所無法企及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