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下 (7)
卷下 (7)
1. 腹內癰論
古之醫者,無分內外,又學有根柢,故能無病不識。後世內外科既分,則顯然為內證者,內科治之;顯然為外證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內外未顯然者,則各執一說,各擬一方,歷試諸藥,皆無效驗。輕者變重,重者即殞矣。此等證,不特外科當知之,即內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確。
知非己責,即勿施治,毋至臨危束手,而後委他人也。腹內之癰有數證;有肺癰,有肝癰,有胃脘癰,有小腸癰,有大腸癰,有膀胱癰。惟肺癰咳吐腥痰,人猶易辨。余者或以為痞結,或以為瘀血,或以為寒痰,或以為食積,醫藥雜投,及至成膿,治已無及。並有不及成膿而死者,病者、醫者,始終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
今先辨明痞結瘀血,寒痰食積之狀。凡痞結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漸而成;寒痰則痛止無定,又必另現痰症;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且三五日後,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則痛有常所,而遷延益甚。《金匱》云: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以手按腫上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
此數句乃內癰真諦也。又云:腸癰之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是也。若肝癰,則脅內隱隱痛,日久亦吐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癰,則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際,著皮即痛,小便亦艱而痛。胃脘癰,則有虛實二種,其實者易消;若成膿,必大吐膿血而愈。
惟虛症則多不治,先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成痛,形體枯瘦,此乃思慮傷脾之症,不待癰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防成內癰。甚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
白話文:
腹內癰論
古代醫生不分內外,醫術基礎扎實,所以能做到不生病就不會診斷錯誤。 後世內外科分家後,明顯的內科病症就由內科治療,明顯的外科病症就由外科治療。但有些病症在腹部,內外科都無法明確判斷,於是各執一詞,各自開方,試遍各種藥物,卻都無效。病情輕者加重,重者直接死亡。這種病症,不僅外科醫生應該了解,內科醫生也必須明確辨識。
如果知道不是自己負責的病症,就不要治療,以免臨危束手無策,最後還要託付給別人。腹內癰有多種表現:肺癰、肝癰、胃脘癰、小腸癰、大腸癰、膀胱癰。只有肺癰會咳嗽吐出腥臭痰液,比較容易辨認。其他類型,有時被誤認為是痞塊、瘀血、寒痰或積食,醫生胡亂用藥,等到膿腫形成時,就已經無藥可救了。甚至有些還沒化膿就死了,病人和醫生始終不知道死因,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現在先辨別痞塊、瘀血、寒痰、積食的症狀。凡是痞塊和瘀血,必有其原因,而且是逐漸形成的;寒痰則疼痛部位不定,且必定伴隨其他痰症的表現;積食則一定有飲食受損的日期,而且三五天後,大便通暢就會痊癒。只有外瘍的疼痛部位固定,而且會越來越嚴重。《金匱要略》說:脈象浮數,應該發熱,卻反而畏寒發冷,如果某處疼痛,就要考慮是癰疽。用手按壓腫脹部位,如果發熱,則有膿;不發熱,則無膿。
這幾句話是內癰的真諦。又說:腸癰的病症表現為:身體發冷、腹皮緊繃、按壓濕潤,像腫脹一樣,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肝癰則脅肋部隱隱作痛,時間久了也會吐出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癰類似,但位置略高。膀胱癰則疼痛位於小腹下方,靠近毛髮邊緣,輕輕觸碰就痛,小便也困難且疼痛。胃脘癰有虛實兩種,實證容易治癒;如果化膿,則會大量吐出膿血而痊癒。
只有虛證大多難治,一開始是胃部疼痛脹滿,久而久之心窩部越來越高,堅硬如石,有時伴有寒熱,飲食不進,按壓疼痛,形體消瘦,這是思慮過度傷脾的症狀,不待癰疽形成就會死亡。所以,凡是腹部有固定疼痛部位,畏寒倦臥,不能進食者,都應該仔細檢查,預防形成內癰。更不要拖延時間,去求治於不精通醫術的人,以免時間久了膿腫潰爛,危及生命。
2. 圍藥論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當圍藥。凡毒之所最得,散大而頂不高。蓋人之一身,豈能無七情六慾之伏火,風寒暑濕之留邪,食飲痰涎之積毒?身無所病,皆散處退藏,氣血一聚而成癰腫,則諸邪四面皆會。惟圍藥能截之,使不並合,則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膚,勢必四布為害,惟圍藥能束之使不散漫,則氣聚而外泄矣。
如此,則形小頂高,易膿易潰矣。故外治中之圍藥,較之他藥為特重,不但初起為然,即成膿收口,始終賴之,一日不可缺。若世醫之圍藥,不過三黃散之類,每試不效,所以皆云圍藥無用。如有既破之後,而仍用圍藥者,則群然笑之。故極輕之毒往往至於散越,而不可收拾者,皆不用圍藥之故也。
至於圍藥之方,亦甚廣博,大段以消痰拔毒、束肌收火為主,而寒熱攻提、和平猛厲,則當隨症去取。世人不深求至理,而反輕議圍藥之非,安望其術之能工也?
白話文:
外科治療最重視外敷,而外敷中,又尤其重視圍藥。凡是毒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腫脹範圍大但腫塊不高。因為人體難免會有七情六慾引起的內火,風寒暑濕造成的邪氣滯留,以及飲食不節造成的痰涎積毒。這些毒邪平時散佈在體內,並未發病,一旦氣血聚集形成癰腫,各種邪氣就會從四面八方聚集於此。只有圍藥才能阻截這些邪氣,使它們不互相融合,就能避免全身的火毒蔓延。
如果毒邪已經聚集,無法透出皮膚,勢必會四處蔓延造成危害,只有圍藥才能約束毒邪,使其不擴散,這樣氣血才能聚集,然後從腫塊表面排出。
如此一來,腫塊就會變小,頂端隆起,容易化膿,容易潰爛。因此,在外科治療中,圍藥比其他藥物更加重要,不僅初期需要,即使化膿之後,收口癒合也始終需要圍藥,一天都不能缺少。但世俗醫家所用的圍藥,不過是三黃散之類的簡單藥物,往往療效不佳,所以大家都說圍藥沒用。如果癰腫已經破潰之後,還繼續使用圍藥,就會被群嘲。因此,許多輕微的毒邪,往往因為不用圍藥而蔓延擴散,最終無法收拾。
至於圍藥的藥方,種類繁多,大多以消痰拔毒、收斂肌肉、清熱解毒為主,至於寒熱攻伐、溫和猛烈等治療方法,則應根據病情而定。世人沒有深入探究圍藥的原理,反而輕視圍藥的功效,怎麼能指望他們的醫術精湛呢?
3. 書論(附:科)
4. 《難經》論
《難經》,非經也。以經文之難解者,設為問難以明之,故曰《難經》。言以經文以難而釋之也。是書之旨,蓋欲推本經旨,發揮至道,剖晰疑義,垂示後學,真讀《內經》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盡善者,其問答之詞,有即引經文以釋之者。經文本目明顯,引之或反遺其要,以至經語反晦,或則無所發明,或則與兩經相背,或則以此誤彼,此其所短也。
內中有自出機杼,發揮妙道,未嘗見於《內經》,而實能顯《內經》之奧義,補《內經》之所未發。此蓋別有師承,足與《內經》並垂千古。不知創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書,而越人引以為證乎?自隋唐以來,其書盛著尊崇之者固多,而無能駁正之者。
蓋業醫之輩,讀《難經》而識其大義,已為醫道中傑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內經》,求箕,異同得失乎?古今流傳之載籍,凡有舛誤,後人無敢議者,比比然也,獨《難經》乎哉?余詳余所著《難經經釋》中。
白話文:
《難經》並非一部獨立的經典醫書,而是以《內經》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提出問題並解答,藉此闡明其義理,所以稱為《難經》。這本書的目的,是深入探討《內經》的精髓,闡述最高的醫學道理,解析疑難問題,傳授給後世的學習者,是學習《內經》的重要橋樑。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其問答內容,有些直接引用《內經》原文來解釋,然而《內經》原文條理分明,但《難經》的引用卻有時反而忽略了重點,導致原文意思變得晦澀難懂;有時則沒有充分闡明;有時甚至與《內經》其他部分互相矛盾;有時則因解釋錯誤而造成誤解,這些都是它的缺點。
然而,《難經》中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和精妙的闡述,在《內經》中並未提及,卻能彰顯《內經》的深奧義理,補足《內經》未盡之處。這顯然是別有師承的,足以與《內經》並列流傳千古。不知是越人所創立?還是上古時期就已存在此書,而越人只是引用它來佐證呢?從隋唐以來,《難經》備受推崇,卻沒有人敢於批評指正。
一般從事醫術的人,能讀懂《難經》的大義,已經算是醫學領域的佼佼者了,更何況要深入研究《內經》,去探討其異同與得失呢?古今流傳的書籍,凡是有錯誤的地方,後人很少有人敢於批評,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唯獨《難經》例外,詳情請參考我所著的《難經經釋》。
5. 《傷寒論》論
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觀《傷寒》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傷寒論》者,知此書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古人因病以施方,無編方以待病。
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夫六經現症,有異有同,後人見陽經一症,雜於陰經之中,以為宜改入陽經之內,不知陰經亦有此症也。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聞矣。
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剌會貫通,否則徒以古羽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白話文:
《傷寒論》論
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來編排版本不下數十種,因此爭論紛紛不休。這都是因為不懂得仲景寫作的用意。仔細研讀《傷寒論》的序言,就會明白,這本書是為了糾正庸醫誤診而寫的。所以,正確的治療方法,每條經文不過三四條,其餘都是針對錯誤治療的補救方法,因此篇章的安排也就不固定。讀《傷寒論》的人,只要明白這本書都是根據假設情況而寫的,就能理解書中的意思。現在的人一定要更改王叔和的編排順序,有的把這條放在前面,有的把那條放在後面;有的說這個症狀是因為那個症狀引起的;有的說這個經絡因為那個經絡而變化,互相指責。卻不知疾病變化多端,經絡循行沒有定法,古人根據病情施治,並非預先編排方劑來應對所有疾病。
原本的編排順序,早已散失,王叔和的編排或許可以信賴,為什麼呢?王叔和在《序例》中說:「現在蒐集整理張仲景的舊論,記錄其症狀、診脈、聲音、顏色,以及對症下藥、療效神奇的處方,以預防世人急病。」可見,這本書是王叔和蒐集整理的,而後人卻不斷地加以駁斥,認為原本不是這樣,試想,如果沒有王叔和,哪會有這本書呢?而且,其他人編排的版本,真的能符合仲景原文嗎?六經的症狀,有相同也有不同,後人見到陽經的一種症狀,出現在陰經之中,就認為應該把它改到陽經裡去,卻不知道陰經也有這種症狀。各人堅持己見,反而使古人靈活變通的施治方法,變得模糊不清,難以理解了。
總之,讀書能掌握書中的精髓要領,條理分明,那麼即使書的順序錯亂顛倒,自己也能融會貫通;否則,只會因為古人文字的差異而困惑不解,越改越糊塗!
6. 《金匱》論
《金匱要略》乃仲景治雜病之書也。其中缺略處頗多,而上古聖人,以湯液治病之法,惟賴此書之存,乃方書之祖也。其論病皆本於《內經》,而神明變化之。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而融會貫通之。其方則皆上古聖人歷代相傳之經方,仲景間有隨症加減之法。其脈法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
其治病無不精切周到,無一毫遊移參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應,真乃醫方之經也!惜其所載諸病,未能全備,未知有殘缺與否?然諸大症之綱領,亦已粗備,後之學者,以其為經而參考推廣之,已思過半矣。自此以後之書,皆非古聖相傳之真訣,僅自成一家,不可與《金匱》並列也。
白話文:
《金匱》論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治療雜病的著作。雖然其中有些遺漏,但上古聖人用湯藥治病的方法,唯有賴此書保存,它是方劑書籍的鼻祖。書中論述疾病都以《內經》為基礎,卻又靈活多變。用藥則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並融會貫通。處方都是上古聖人歷代相傳的經典方劑,仲景偶爾會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書中脈法也都是《內經》以及歷代相傳的真傳要訣。
它治療疾病非常精確周到,沒有絲毫含糊錯誤的地方,真正能洞察疾病的根本,仔細觀察細微之處。所以用藥必定有效,如同擊鼓傳令般迅速靈驗,確實是醫方經典!可惜的是,書中記載的疾病並非完全齊備,不知道還有沒有缺失?然而,各種大病的治療綱領,已經大致具備了。後世的學者,以此書為經典,參考並推廣,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精髓。此書之後的醫書,都不是古聖人相傳的真傳要訣,只是各自獨成一家之言,不能與《金匱要略》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