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下 (16)
卷下 (16)
1. 《活人書》論
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蓋《傷寒論》不過隨舉六經所現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經皆現者,並有一症而治法迥別者,則讀者茫無把握矣。
此書以經絡病因,傳為疑似,條分縷析,而後附以諸方治法,使人一覽瞭然,豈非後學之津梁乎?其書獨出機杼,又能全本經文,無一定混入己意,豈非好學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繼往開來者乎?後世之述《傷寒論》者,唐宋以來,已有將經文刪改移易,不明不貫。至近代前《條辨》、《尚論編》等書,又復倒顛錯亂,各逞意見,互相辨駁,總由分症不清,欲其強合,所以日就支離。
若能參究此書,則任病情之錯綜反覆,而治法乃歸一定,何必聚訟紛紜,致古人之書,愈講而愈晦也。
白話文:
《活人書》論
宋代的這本書,能夠闡明《傷寒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對張仲景的貢獻最大,當屬《活人書》。因為《傷寒論》只是隨便列舉六經病症的表現來施治,有些病症同時符合好幾經的症狀,或者同一個病症卻有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讀者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這本書則以經絡病因作為基礎,逐一分析疑難病症,條理清晰地說明,然後再附上各種治療方法,讓人一目瞭然,豈不是後輩學習的橋樑嗎?這本書獨具匠心,又能完整保留經文原意,沒有夾雜作者個人的觀點,這不正是一位好學深思、只闡述而不妄加創作,足以繼承前人學說並開創新的局面的人才能做到的嗎?後世闡述《傷寒論》的書籍,從唐宋以來,已經有不少將經文刪改、移易,導致內容不明確、不貫通。到了近代之前的《條辨》、《尚論編》等書,更是顛倒錯亂,各自逞強,互相辯駁,根本原因就在於分不清症狀,強行牽強附會,所以這些書越來越支離破碎。
如果能夠參考研讀這本書,那麼即使病情錯綜複雜、反覆變化,治療方法也能歸於一定的原則,何必爭論不休,讓古代的醫書越講越晦澀呢?
2. 《太素脈》論
診脈以之治病,其血氣之盛衰,及風寒暑濕之中人,可驗而知也。乃相傳有《太素脈》之說,以候人之壽夭窮通,智愚善惡,纖悉皆備。夫脈乃氣血之見端,其長而臺厚者,為壽之徵。其短小而薄弱者,為夭之徵。清而有神,為智之徵。濁而無神,為愚之徵。理或宜然。若善惡已不可知,窮通則與脈何與?然或得壽之脈,而其人或不謹於風寒勞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脈,而其人愛護調攝,得以永年。又有血氣甚清,而神志昏濁者;形質甚濁,而神志清明者。
即壽夭智愚,亦不能皆驗,況其他乎?又書中更神其說,以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財若干,父母何人,子孫何若,則更荒唐矣!天下或有習此術而言多驗者,此必別有他術,以推測而幸中,藉此以神其說耳。若盡於脈見之,斷斷無是理也。
白話文:
《太素脈》論
透過診脈來治療疾病,可以驗證病人的氣血盛衰,以及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的情況。相傳有一種叫做《太素脈》的診斷方法,據說可以預測人的壽命長短、命運好壞、智愚善惡,甚至細微之處都能預測。脈象是氣血的外在表現,脈象長而有力者,是長壽的徵兆;脈象短而虛弱者,是短壽的徵兆;脈象清晰有力者,是聰明的徵兆;脈象混濁無力者,是愚笨的徵兆。這些推論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善惡是否能從脈象中得知?命運的好壞又與脈象有什麼關係呢?有些人雖然脈象顯示長壽,卻因為不注意保養,遭受風寒勞累而生病死亡;有些人雖然脈象顯示短壽,卻因為精心的保養調養而得以長壽。此外,也有一些人氣血非常清澈,但神志卻昏濁;有些人形體非常濁滯,但神志卻非常清明。
也就是說,壽命長短、智愚善惡也不能完全從脈象中判斷出來,更何況其他事情呢?書中更有一些誇張的說法,認為可以預測某一年會得到什麼官職,某一年會得到多少財富,甚至可以知道父母是誰,子孫如何,這就更加荒謬了!天下間或許有人學習這種方法,並聲稱預測很準確,這一定是另有其他方法,透過推測而偶然猜中,藉此來誇大這種方法的神奇而已。如果所有事情都能從脈象中看出,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3. 婦科論
婦人之疾,與男子無異,惟經期胎產之病不同,並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亦以經帶胎產之血,易於凝滯,故較之男子為多。故古人名婦科謂之帶下,醫以其病總屬於帶下也。主治婦人,必先明衝任之脈。衝脈起於氣街,(在毛際兩旁。)並少陰之經兵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臍下四寸。)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又云;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脈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於衝任之故,則本原洞悉,而後其所生之病,千條萬緒,以可知其所從起。更參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變化之,則每症必有傳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藥,自能所治輒效矣。至於如俗相傳之邪,如胎前宜涼,產後宜溫等論。
夫胎前宜涼,理或有之。若產後宜溫,則脫血之後,陰氣大傷,孤陽獨熾;又瘀血未,,結為蘊熱,乃反用薑桂等藥,我見時醫以此殺人無數。觀仲景先生於產後之疾,以石膏、白薇、竹茹等藥治之,無不神效。或云:產後瘀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此大謬也。凡瘀血凝結,因熱而凝者,得寒降而解;因寒而凝者,得熱降而解。
如桃仁承氣湯,非寒散而何?未聞此湯能凝血也。蓋產後瘀血,熱結為多。熱瘀成塊,更益以熱,則煉成乾血,永無解散之日。其重者陰涸而即死,輕者成堅反宗後人之邪說,皆足以害人。諸科皆然,不獨婦科也。
白話文:
婦科論
婦女的疾病,和男子的疾病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經期、生產方面的疾病有所不同,而且婦女更容易患上癥瘕(指腹部腫塊)等疾病。婦女容易患癥瘕的原因,也是因為經血、產後血更容易凝滯,所以比男子多。因此古人將婦科稱為「帶下科」,認為婦科疾病大多屬於帶下病症的範疇。治療婦科疾病,必須先了解衝脈和任脈。衝脈起源於氣街(在恥骨聯合兩旁),與少陰經相並,沿著肚臍上方往上走,到達胸中而散開。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之下(肚臍下四寸),向上經過恥骨聯合,沿著腹部內側,到達關元穴。還有人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子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脈的總匯。這些都是血液產生的來源,也是胎兒繫帶的所在。明白了衝脈和任脈的運行規律,就能掌握疾病的根本原因,那麼即使疾病千變萬化,也能找到其發生的根源。再參考古人使用的方劑,靈活運用,那麼每種病症都有可以遵循的治療方法,而不必一概而論地使用治療男子的藥物,這樣治療效果自然就會很好。至於民間流傳的一些錯誤說法,例如孕期宜涼、產後宜溫等等。
孕期宜涼,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產後宜溫,卻是錯誤的。因為產後失血,陰氣受損嚴重,陽氣獨盛;而且瘀血未完全排出,形成蘊熱,這時反而使用薑、桂等溫熱藥物,我見過許多醫生用這種方法害死無數人。觀察張仲景先生治療產後疾病的經驗,他使用石膏、白薇、竹茹等藥物治療,效果都非常好。有人說:產後瘀血,遇到寒冷就會凝固,遇到溫熱就會運行,這是很大的錯誤。凡是瘀血凝結,因熱而凝結的,用寒涼之品可以使其化解;因寒而凝結的,用溫熱之品可以使其化解。
例如桃仁承氣湯,就不是寒涼的方劑嗎?從未聽說過這個方劑可以凝血。其實,產後瘀血,多半是由於熱結造成的。熱瘀結塊,再用溫熱之品,就會變成乾硬的瘀血,永遠無法化解。嚴重者陰液枯竭而死,輕者形成堅硬的腫塊。反對後世這些錯誤的說法,都是為了避免誤傷病人。各科疾病都一樣,不只是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