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源流論》~ 卷上 (13)
卷上 (13)
1. 方藥離合論
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得天地之氣,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變易血氣,以除疾病,此藥之力也。然草木之性,與人殊體,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聖人為之制方以調劑之,或用以專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輔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
此方之妙也。若夫按病用藥,藥雖切中,而立方無法,謂之有藥無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雖良善,而其藥有一二味與病不相關者,謂之有方無藥。譬之作書之法,用筆已工,而配合顛倒;與夫字形俱備,而點畫不成者,皆不得謂之能書。故善醫者分觀之,而無藥弗切於病情;合觀之,而無方不本於古法,然後用而弗效,則病之故也,非醫之罪也。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隱害必多,則亦同於殺人而已矣。
至於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則《內經》詳言之,茲不復贅云。
白話文:
方藥離合論
藥方和藥物,看似結合,實際上卻是各自獨立的。藥材從天地精氣孕育而成,各有其特性和功效,能改變人體氣血,以此去除疾病,這就是藥物的效力。然而,草木的特性與人體不同,進入人體腸胃後,為何能按照人的意願發揮作用呢?古代聖人因此創造了藥方來調劑藥物,有的藥物專門攻克某種病症,有的兼治多種病症;有的藥物互相輔助,有的藥物互相抵制,有的藥物互相配合,有的藥物互相制約。所以,一個完善的藥方,既能使每味藥物都保持其特性,也能使每味藥物都失去其部分特性。藥方調配的方法,其中蘊含著極大的學問,這就是藥方的妙處。
如果只是依病症用藥,雖然藥物選得恰當,卻沒有按照正確的藥方配伍,這叫做「有藥無方」;或者死守某個藥方治病,雖然藥方本身很好,但其中有一兩味藥物與病情無關,這叫做「有方無藥」。這就像寫字一樣,用筆技巧已經很熟練,但字的結構安排卻錯亂;或者字的形狀都齊全,但筆畫卻沒有寫好,都不能算是會寫字。所以,善於行醫的人,能分別觀察每味藥物,使其都能針對病情;又能綜合考慮整個藥方,使其都符合古法,這樣用藥而無效,那就是病情的原因,而不是醫生的錯。反之,如果用藥方法不當,即使偶然奏效,隱藏的危害也一定很多,那就等同於殺人。
至於藥方的大小、奇偶配伍的方法,《內經》中已有詳細說明,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2. 古方加減論
古人制方之義,微妙精詳,不可思議。蓋其審察病情,辨別經絡,參考藥性,斟酌輕重,其於所治之病,不爽毫髮。故不必有奇品異術,而沉痼艱險之疾,投之輒有神效,此漢以前之方也。
但生民之疾病,不可勝窮,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盡期乎?故古人即有加減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現之症或不同,則不必更立一方,即於是方之內,因其現症之異,而為之加減。
如《傷寒論》中,治太陽病用桂枝湯,若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喘者,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下後脈促胞滿者,桂枝去白芍湯;更惡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湯,此猶以藥為加減者也。若桂枝麻黃各半湯,則以兩方為加減矣。若發奔豚者用桂枝,為加桂枝湯,則又以藥之輕重為加減矣。
然一二味加減,雖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減之藥。若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則又不名桂枝加飴糖湯,而為建中湯。其藥雖同,而義已別,則立名亦異。古法之嚴如此。後之醫者,不識此義,而又欲託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則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則即曰小柴胡湯,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參也。
用豬苓、澤瀉,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專在桂枝也。去其要藥,雜以他藥,而仍以其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則歸咎於病,或則曰咎於藥,以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呼!即使果識其病而用古方,支離零亂,豈有效乎?遂相戒以為古方難用,不知全失古方精義,故與病毫無益,而反有害也。
然則,當何如?曰:能識病情與古方合者,則全用之;有別症,則據古法加減之;如不盡合,則依古方之法,將古方所用之藥,而去取損益之。必使無一藥之不對症,自然不倍於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白話文:
古方加減論
古人制定方劑的道理,精妙細緻,令人難以想像。他們仔細觀察病情,辨別經絡運行,參考藥物的特性,權衡藥物的輕重,對於所治療的疾病,都能準確無誤。因此,不必使用奇特的藥物或特殊技巧,就能治療頑固複雜的疾病,取得神奇的療效,這是漢代以前的方劑的特點。
但是,百姓的疾病種類繁多,無法窮盡。如果每種病都要制定一個新的方劑,那豈不是永遠也做不完?因此,古人便創造了加減法的運用方法。如果兩種疾病的主要症狀相同,但表現出來的具體症狀有所不同,就不必另立方劑,只需在原來的方劑基礎上,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增減藥物。
例如,《傷寒論》中,治療太陽病使用桂枝湯,如果出現項部和背部僵硬的症狀,就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出現喘息的症狀,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如果大便後脈搏急促,腹部脹滿,就用桂枝去白芍湯;如果更加怕冷,就用去白芍加附子湯。這些都是通過加減藥物來調整治療方案的例子。又比如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兩種方劑加減而成。再比如,治療奔豚病使用桂枝,其實是增加了桂枝湯中桂枝的用量,這也是通過藥物用量的輕重來加減的例子。
然而,即使只是一兩味藥的加減,雖然不改變原方劑的名稱,也必須明確標註加減的藥物。例如,桂枝湯中加倍使用芍藥並加入飴糖,並不叫做桂枝加飴糖湯,而是叫做建中湯。雖然藥物相同,但治療的用意已經不同,因此名稱也不同。古方如此嚴謹。後世的醫生不理解這個道理,卻又想借用古方之名,只從古方中取出一兩味藥,就冠以某方的名稱。例如,只用了柴胡,就稱為小柴胡湯,卻不知道小柴胡湯的功效主要在於人參。
只用了豬苓、澤瀉,就稱為五苓散,卻不知道五苓散的妙用在於桂枝。他們去掉了主要的藥物,加入其他藥物,卻仍然沿用原來的方名。用藥無效,卻不反省自身,或者歸咎於疾病,或者歸咎於藥物,認為古方不能治療現代疾病。唉!即使真的了解了疾病,而使用古方,卻支離破碎,又怎會有療效呢?於是,人們相互告誡說古方難以使用,殊不知完全喪失了古方精髓,因此與疾病毫無益處,反而有害。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這樣:如果能識別病情與古方相符,就完整地使用古方;如果有其他不同的症狀,就根據古方加減;如果並不完全相符,就根據古方的原則,對古方所用的藥物進行增減調整。務必做到每一味藥物都與病情相符,這樣就不會違背古人的方法,所投藥物一定會產生神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