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醫案

《馬培之醫案》是清末民初時期著名醫家馬培之先生(1832-1906)的傳世之作,成書於公元1893年。馬培之,字子培,號培之,晚號培齋,是江蘇吳縣人,師承名醫徐大椿,博覽醫籍,醫術精湛,尤善辨證論治。這部醫案集,是馬培之畢生臨證經驗的結晶,不僅記錄了大量疑難雜症的診療過程,更體現了他獨特的醫學思想與學術風格,對於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培之深信,醫學是一門廣博而精深的學問,認為傑出的醫者必須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他主張「學醫要先學經典,然後臨床實踐,並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醫術」,這種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精神,貫穿於他的整個醫學生涯,並鮮活地展現在《馬培之醫案》之中。

《馬培之醫案》作為一部醫案體裁的著作,其核心價值在於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展現了醫家診斷疾病、分析病機、確定治則、選擇方藥的完整思路與具體實施過程。書中所載醫案,結構清晰,多包含患者的年齡、主訴、病程、症狀體徵(包括對舌象、脈象的詳細描述)、辨證分析、治療方藥(常註明加減變化)、療效觀察等要素,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範本。

從提供的部分醫案內容來看,馬培之的診療範圍廣泛,涵蓋內科、婦科等多個領域。例如,對四十餘歲婦人頭痛案,能精準辨證為肝腎陰虛、虛火上炎,並運用滋陰降火的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癒,顯示其在雜病治療中善於從整體觀念出發,把握病機關鍵;對三十餘歲男子咳嗽案,診為肺氣虛弱、痰濕內生,採用益氣補肺、化痰止咳的玉屏風散加減,體現其扶正與祛邪並重的治療思想;而對二十餘歲婦人月經不調案,辨證為肝腎陰虛、沖任不調,施以滋陰補腎、調經止痛之二至丸加減,則展現其在婦科疾病診療上的經驗。這些案例雖然簡短,但都體現了馬培之嚴謹的辨證論治態度。

更為深入地分析書中提供的詳細內容,可以發現《馬培之醫案》對一些外科、口頜面部及頸項部疑難病症的診療經驗尤為豐富。這些病症如疔毒(包括黃鼓疔、蛇頭疔、鎖口疔等)、血痣、骨槽風、舌菌、牙菌、舌岩、牙岩、舌疳、鎖喉毒、盤槽癰、對口、瘰癧等,多屬於中醫外科癰疽瘡瘍範疇中的重症、難症。這些病變部位特殊,病情複雜,常伴有化膿、潰爛、腫硬、疼痛劇烈,甚至影響吞咽、開口,部分更具傳變兇險,危及生命。

馬培之在處理這些複雜病症時,展現了高超的辨證功力。他能深入分析病機,將這些局限性病變與全身氣血、臟腑、經絡的病變緊密聯繫起來。例如,將疔毒視為火毒壅盛,需要清解;將骨槽風歸於「陽明濕熱與外風迫結」,並結合病程變化分析氣血陰陽的損傷;將口舌部的舌菌、牙岩、舌疳、舌岩等,多從心脾積熱、肝腎陰虛、心肝火旺、痰火互結等角度立論,強調「舌為心苗」、「腎脈貫舌本」等經典理論的指導作用;將鎖喉毒視為外腫內閉、痰熱壅盛的險症;將瘰癧歸於肝氣鬱結、痰濕凝滯。這種對病機的深刻洞察,是其有效治療的基礎。

在治療方法上,馬培之用藥精準,配伍嚴謹,常根據病情變化靈活加減。針對熱毒、火邪,廣泛運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之品,如銀花、連翹、地丁草、黃芩、黃連、丹皮、鮮生地、石膏、羚羊角等;對於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則配伍化痰散結、活血消腫之藥,如大貝、殭蠶、海藻、赤芍、丹皮、蒲黃、藕節等;若病程遷延,導致陰液虧虛,或熱毒傷陰,則重視滋養陰液,常用元參、麥冬、沙參、石斛、生地、玉露霜、女貞子、枸杞子、山萸肉等;對於氣血虧虛、正氣不足者,尤其是在癰瘡潰久、膿出不暢或筋脈失養的情況下,會考慮補益氣血、托毒外出,如運用黃耆、黨參、當歸、白朮等,並非一味清熱攻伐。書中屢次提及的「加減」或「前方加減」,正是中醫辨證用藥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го化(individualized)治療的體現,根據患者脈象、舌象及症狀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方藥組成及劑量,以期最佳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骨槽風、牙岩、舌岩等一些兇險或頑固的病症,馬培之在醫案中不迴避病情的嚴重性和治療的困難性,如提到「高年得此惡候,極難調治」、「難治之症」、「已成陷症,藥病不能醫,命由天定,非人力所能挽也」,這種實事求是的記錄態度,體現了一位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醫學極限的認知。即使在面對絕境時,他依然「擬方盡人事而已」,展現了醫者盡力救治的仁心。同時,這些案例的詳細記錄,包括對病變部位、形態(如肉翻崢崚、堅硬、破潰流膿)、伴隨症狀(如牙關不開、筋脈急縮、耳鳴音不聰、頭面無華、汗多)的細緻觀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資料,有助於理解這些疾病在當時的表現與發展規律。

《馬培之醫案》不僅是馬培之個人醫學成就的展現,也是晚清中醫外科及雜病診療水平的一個縮影。通過對這些醫案的學習,我們可以領略到馬培之嚴謹的治學態度、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靈活的診療技巧。尤其是在處理一些現代醫學中屬於感染、腫瘤、炎症等範疇的疾病時,其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和經驗,仍然能夠為當今臨床提供啟示與借鑒。

總而言之,《馬培之醫案》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性的中醫經典著作。它不僅記錄了馬培之精湛的醫術和獨特的醫學思想,更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學習辨證論治、積累臨床經驗的寶貴資源。研究和傳承《馬培之醫案》所蘊含的醫學智慧,對於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和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深遠的意義。


疔毒

血痣

骨槽風

舌菌

牙菌

牙岩

舌岩

舌疳

鎖喉毒

盤槽癰

對口

瘰癧

失榮

乳岩

井疽

蔽骨疽

石疽 (1)

石疽 (2)

疵疽

附骨疽

串臂漏

肛漏

肝癰 (1)

肺癰

漫心癰

馬刀癧

腎俞發

少腹癰

縮腳癰

流注

腎岩

脫囊

伏兔癰

眼胞痰瘤

脾肚發

腸覃

胃脘癰

舌根癰

鶴膝風

肝癰 (2)

麻風論 (1)

麻風論 (2)

麻風論 (3)

雞胸龜背 (1)

雞胸龜背 (2)

龜背庀 (1)

龜背庀 (2)

風注 (1)

風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