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馬培之醫案》~ 麻風論 (1)

回本書目錄

麻風論 (1)

1. 麻風論

麻風古稱癘風。癘者,榮氣熱,臟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肌膚瘍腐,風寒客絡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方書俱以風藥混治,又無先後之分,並有蘄蛇、虎骨、山甲走竄,蜈蚣溫而有毒,服之未有不焮發者。予閱歷多多,是症風濕、濕毒、毒癘諸種,有肌表經絡之殊。肺司皮毛,胃主肌肉,肺虛則腠理不密,胃氣薄則肌肉疏豁,易於觸受,或暴露陰濕晦霧,或坐臥濕地,氣血滯而不行。

白話文:

麻風病古時候稱為癘風。癘的原因是氣血發熱,臟腑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鼻子塌陷、面色發黃,皮膚潰爛腐敗。風寒入侵經絡無法散去,就會形成癘風。醫書都用治風的藥物混在一起治療,而且沒有先後順序。還有用蛇、虎骨、穿山甲等藥物,蜈蚣溫熱又有毒,服用了沒有不發熱的。我閱歷豐富,這個病有風濕、濕毒、毒癘等多種,肌表經絡受損的方式不同。肺主管皮毛,胃主管肌肉。肺虛則皮膚腠理疏鬆,胃氣虛則肌肉鬆散,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或者暴露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或者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氣血運行不暢。

初起一點麻木,不知痛癢,毛竅閉塞,汗孔不透,漸次延及遍身,斑如雲片,微微扛起,或白或紅。然在上者多風,風為陽邪,陽從上受,白而紅者風兼熱也。在下多濕,濕為陰邪,從下襲紅而扛者,濕兼熱也。毒癘則由口鼻吸入,陽明獨受其邪,血壅熱蒸,初起身麵疙瘩成塊,扛起日久,腳指常起疱,鼻柱壞,節脫氣移,肌膚瘍腐。始時均宜汗解,開通腠理,用萬靈丹汗之。

白話文:

一開始只有局部麻木,感覺不到疼痛或癢感,毛孔閉塞,汗液排不出。逐漸擴散到全身,像雲片的斑點,微微隆起,可能是白色或紅色。長在上面的斑點多半是風引起的,風是陽邪,陽邪從上面侵入,白而紅的斑點表示有風熱同時侵襲。長在下面的斑點多半是濕引起的,濕是陰邪,從下面侵襲,紅而隆起的斑點表示有濕熱。毒瘡則是從口鼻吸入,陽明經獨自受到病邪侵襲,血液鬱結,熱蒸發發作,一開始身上會起疙瘩,隆起一段時間後,腳指頭常會起水泡,鼻樑會爛掉,關節脫位,氣血失調,肌肉皮膚潰爛。初期都應該發汗來解毒,疏通肌膚,用萬靈丹來發汗。

風勝者消風散蒺藜丸,濕勝者苦參丸滲濕湯。毒甚者雙解散通聖散羚羊角散解毒湯俱可選用。以上皆發於肌表。肺胃受病居多,若在經絡則四肢指節作麻,拘掣肉削,日久足破掌穿,上部面頰麻木,口喎,目淚眼翻,皆風濕入於經絡之見證。初起亦宜汗解,次以蒺藜丸、苦參丸、消風散、利濕湯、通經湯選用,忌辛辣炙煿酒醋等物,避風雨,戒房幃。十中猶可保全六七,病者勿以初起而忽諸。

白話文:

風邪為主:

  • 驅散風邪:消風散、蒺藜丸

濕邪為主:

  • 清除濕氣:苦參丸、滲濕湯

毒氣嚴重:

  • 解除毒性:雙解散、通聖散、羚羊角散、解毒湯

以上證狀皆出現在肌膚表面。

肺胃受病較多,若侵犯經絡則會出現:

  • 四肢指節麻痺
  • 拘攣疼痛,肌肉消瘦
  • 長期下去足部潰爛,手掌穿孔
  • 上部面部麻木,嘴巴歪斜,眼睛流淚,瞳孔上翻
  • 這些都是風濕入侵經絡的徵兆。

初期治療:

  • 以發汗的方式解表
  • 再使用蒺藜丸、苦參丸、消風散、利濕湯、通經湯等藥方

注意事項:

  • 忌食辛辣、炙烤、酒醋等刺激性食物
  • 避免風雨,禁房事
  • 早期治療可保全六七成患者,不可輕忽。

靈丹,治癰疽諸發等瘡,初起憎寒壯熱,渾身拘急疼痛,並治癘風,麻木不仁。

白話文:

萬靈丹,治療癰疽、各種瘡口,在初期時畏寒發熱,全身僵硬疼痛,也治療癘風(肢體麻木不仁)的症狀。

茅朮(二兩),何首烏(二兩),羌活(二兩),荊芥(二兩),明雄黃(六錢),甘草(一兩),川石斛(一兩),川烏(二兩,薑汁炒去皮尖),全蠍(炙,一兩),防風(一兩),細辛(一兩),全當歸(一兩),硃砂(六錢),麻黃(一兩),明天麻(一兩)

白話文:

  • 茅術 120 克

  • 何首烏 120 克

  • 羌活 120 克

  • 荊芥 120 克

  • 雄黃 36 克

  • 甘草 60 克

  • 川石斛 60 克

  • 川烏 120 克(用薑汁炒熟,去除尖端)

  • 炙全蠍 60 克

  • 防風 60 克

  • 細辛 60 克

  • 全當歸 60 克

  • 硃砂 36 克

  • 麻黃 60 克

  • 天麻 60 克

上藥細末,煉蜜為丸,硃砂為衣,每服一錢。用蔥頭兩枚,豆豉三錢,煎湯下,服後進以稀粥,助令汗出。避風寒,忌生冷,戒房事,孕婦忌之。此方屢試屢驗,故有萬靈之名。

白話文:

將研磨成細粉的中藥,用蜂蜜煉成藥丸,再以硃砂塗抹藥丸表面,每次服用一錢(約 3.8 克)。用兩個蔥頭和三錢(約 4.5 克)豆豉煎湯,服用藥丸後喝下湯液,並進食稀粥,有助發汗。服用後要避開風寒,禁止食用生冷食物,避免房事,孕婦不宜服用。此方屢次試驗均有成效,因此有「萬靈」之稱。

防風通聖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外為六淫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丹斑,癮疹癘風,腫塊紅熱服之。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這帖藥方屬於針對足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方劑。用於外感六淫邪氣,導致氣血鬱結,出現面板紅斑、丘疹、瘡疹、腫塊紅熱等症狀。

防風(二兩),荊芥(二兩),連翹(二兩),麻黃(二兩),薄荷(二兩),川芎(二兩),歸鬚(二兩),赤芍(二兩),白朮(二兩),山梔(二兩),大黃(二兩),芒硝(二兩),黃芩(四兩),石膏(四兩),桔梗(四兩),滑石(八兩)

白話文:

  • 防風:80 克

  • 荊芥:80 克

  • 連翹:80 克

  • 麻黃:80 克

  • 薄荷:80 克

  • 川芎:80 克

  • 歸鬚:80 克(當歸鬚)

  • 赤芍:80 克(紅芍藥)

  • 白朮:80 克

  • 山梔:80 克

  • 大黃:80 克

  • 芒硝:80 克

  • 黃芩:160 克

  • 石膏:160 克(生石膏)

  • 桔梗:160 克

  • 滑石:320 克

上藥為末,蜜水泛丸,服三錢,開水下。

解散,治陽明吸受毒癘,觀面四肢腫起塊,唇翻目紅,多淚,用此發表攻裡,大便實者宜之。

白話文:

雙解散

用途: 治療陽明經受毒氣或疫癘,症狀為臉部和四肢腫脹、嘴脣外翻、眼睛發紅、淚水分泌多。

適應症: 大便乾燥的患者適合使用此方。

作用: 發散表邪,攻逐裡邪。

大黃(三錢),金銀花(三錢),元參(二錢),防風(一錢),荊芥(一錢),甘草(一錢),連翹(二錢),熟石膏(四錢),花粉(二錢),甘菊花(三錢),黃芩(錢半),赤芍(錢半),淡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大黃(15克),金銀花(15克),元參(10克),防風(5克),荊芥(5克),甘草(5克),連翹(10克),熟石膏(20克),花粉(10克),甘菊花(15克),黃芩(7.5克),赤芍(7.5克),淡竹葉(約30片)

上藥水煎服。

羚羊角,治肺胃吸受毒癘,斑紅作腫,目赤淚多,四肢筋脈作痛,體虛者宜之。

白話文:

羚羊角散

功效:治療肺部和胃部感染了毒素,導致身體出現紅色斑塊並腫脹、眼睛發紅流淚、四肢筋脈疼痛等症狀。適合體質虛弱的人使用。

羚羊片(錢半),元參(二錢),知母(錢半),川黃柏(一錢),連翹(錢半),馬齒莧(三錢),赤芍(一錢),甘草(五分),杭菊(錢半),蟬衣(八分),白蒺藜(三錢),荊芥(一錢),浮萍(三錢)

白話文:

羚羊角粉末(半錢),元參(二錢),知母(半錢),川黃柏(一錢),連翹(半錢),馬齒莧(三錢),赤芍藥(一錢),甘草(五分),杭菊花(半錢),蟬蛻(八分),白蒺藜(三錢),荊芥(一錢),浮萍草(三錢)

上藥水煎服。

育陰化癘湯,治陰虛濕熱,毒癘蒸於陽明,斑紅腫,脈虛數,不勝攻表者。

白話文:

育陰化癘湯,用於治療陰虛濕熱導致的毒瘡,毒瘡化膿後侵犯陽明脈,出現紅腫疼痛,脈搏微弱而快速,用清熱解毒法不能奏效者。

南沙參(三錢),當歸(錢半),甘草(五分),大胡麻(三錢),赤芍(一錢),甘菊(錢半),白蒺藜(三錢),米仁(四錢),荊芥(一錢),浮萍(錢半),川石斛(三錢),馬齒莧(三錢)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當歸(7.5克),甘草(2.5克),大胡麻(15克),赤芍(5克),甘菊(7.5克),白蒺藜(15克),米仁(20克),荊芥(5克),浮萍(7.5克),川石斛(15克),馬齒莧(15克)

上藥水煎服。

苦參丸,治麻風發於腿足,云斑麻木,或紅或白。

苦參(二錢),川牛膝(四兩),蒼朮(四兩),荊芥(六兩),當歸(四兩),甘草(二兩),浮萍(四兩),豨薟草,楓子肉(二兩)

白話文:

苦參(6 克),川牛膝(120 克),蒼朮(120 克),荊芥(180 克),當歸(120 克),甘草(60 克),浮萍(120 克),豨薟草,楓子肉(60 克)

炒黑漿丸。

滲濕湯,治麻風下部發斑,或踝跗腫脹,指掌起泡,漏蹄等症。

蒼朮(錢半),當歸(二錢),川牛膝(錢半),苡仁(四錢),萆薢(二錢),甘草(八分),黃柏(錢半),澤瀉(錢半),五加皮(錢半),苦參(錢半),大胡麻(三錢)

白話文:

蒼朮(15 克),當歸(6 克),川牛膝(15 克),苡仁(12 克),萆薢(6 克),甘草(2.5 克),黃柏(15 克),澤瀉(15 克),五加皮(15 克),苦參(15 克),大胡麻(9 克)

利濕通經湯,治四肢麻木,指節拘掣。

威靈仙(一錢),桑枝(三錢),當歸(二錢),秦艽(五錢),蠶沙(三錢),豨薟草(錢半),甘草節(八分),苦參(一錢),蒼朮(一錢),苡仁(三錢),大胡麻(一錢),五加皮(錢半),川牛膝(錢半),川續斷(錢半)

白話文:

威靈仙(5克),桑枝(15克),當歸(10克),秦艽(25克),蠶沙(15克),豨薟草(7.5克),甘草節(4克),苦參(5克),蒼朮(5克),苡仁(15克),大胡麻(5克),五加皮(7.5克),川牛膝(7.5克),川續斷(7.5克)

養血祛風湯,治麻風塊斑退,汗孔未透,服之和榮順氣,以達肌表。

白話文:

養血祛風湯

功效: 治療麻風病的塊狀斑點消退,汗孔沒有完全打開,服用此湯可以調和氣血,使藥效達到肌膚表面。

川芎(八分),烏藥(八分),秦艽(錢半),甘草(八分),大胡麻(三錢),當歸(二錢),丹參(錢半),雲苓(二錢),川斷(錢半),萆薢草(錢半),蒼耳子(錢半),白蒺藜(三錢),白朮(一錢),桑枝(三錢)

白話文:

川芎(4克),烏藥(4克),秦艽(0.5克),甘草(4克),大胡麻(15克),當歸(10克),丹參(0.5克),雲苓(10克),川斷(0.5克),萆薢草(0.5克),蒼耳子(0.5克),白蒺藜(15克),白朮(5克),桑枝(15克)

解毒湯,治麻風面腫,腥而出水,掌穿臭穢,足腐腫脹者。

黃柏(一錢),丹參(二錢),雲茯苓(二錢),川萆薢(二錢),川牛膝(錢半),澤瀉(錢半),花粉(二錢),赤芍(錢半),小生地,粉甘草(一錢),大木通(一錢),馬齒莧(三錢),桑枝(四錢)

白話文:

  • 黃柏(5 克)
  • 丹參(10 克)
  • 雲茯苓(10 克)
  • 川萆薢(10 克)
  • 川牛膝(7.5 克)
  • 澤瀉(7.5 克)
  • 花粉(10 克)
  • 赤芍(7.5 克)
  • 生地(適量)
  • 粉甘草(5 克)
  • 大木通(5 克)
  • 馬齒莧(15 克)
  • 桑枝(20 克)

消風散,治癧風身面白斑,麻木,汗孔不開,起於面者,乃肺經受毒。

荊芥(一錢),當歸(五錢),防風(一錢),苦參(一錢),白芷(八分),川芎(五分),甘菊(錢半),蒺藜(三錢),浮萍(一錢),大胡麻(三錢),蔓荊子(五錢)

白話文:

  • 荊芥(3 克)

  • 當歸(15 克)

  • 防風(3 克)

  • 苦參(3 克)

  • 白芷(2.4 克)

  • 川芎(1.5 克)

  • 甘菊(4.5 克)

  • 蒺藜(9 克)

  • 浮萍(3 克)

  • 大胡麻(9 克)

  • 蔓荊子(15 克)

蒺藜丸,治癧風身面白斑,或微紅扛起,肺胃受毒。

白蒺藜(一兩),苡米(四兩),防風(四兩),干浮萍(四兩),蒼朮(四兩),川牛膝(四兩),黃芩(四兩),大胡麻(一兩),荊芥(四兩),當歸(四兩),苦參(一兩),赤芍(四兩),甘菊(四兩),楓子肉(二兩,炒黑)

白話文:

白蒺藜(100克),苡米(400克),防風(400克),浮萍(曬乾,400克),蒼朮(400克),川牛膝(400克),黃芩(400克),大黑芝麻(100克),荊芥(400克),當歸(400克),苦參(100克),赤芍(400克),甘菊(400克),楓子仁(炒黑,200克)

上藥研末,水泛為丸,每服三錢,毛尖茶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