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馬培之醫案》~ 風注 (1)

回本書目錄

風注 (1)

1. 風注

風注一症,古書未載,頭額間忽然腫起,軟似綿,大如饅頭,木不知痛,按之似有癢狀,此風入腠理,衛氣滯而不行。有腫及頭半者,宜以萬靈丹汗之,內服疏風流氣飲,外以洪寶丹敷之,五七日即消散而愈。予見有腫而日久不消者,醫者疑其膿,遂用刀針竄空半頭,未能收功。凡遇此者,禁用刀針,極宜慎之。

白話文:

所謂「風注」,古代醫書沒有記載。症狀是額頭上突然腫起,又軟又綿,像饅頭那麼大,沒有疼痛感,按壓時還有一點點癢。這是因為風邪侵入皮膚,阻滯了人體的衛氣運行。腫脹如果擴散到頭部的一半,可以用萬靈丹發汗,內服疏散風邪的藥飲,外敷洪寶丹。五到七天就能消散痊癒。

我曾見過腫脹久不消散的患者,醫生誤以為是膿腫,於是用刀針穿刺半個頭顱,卻不見成效。遇到這種情況,絕對不能使用刀針,必須特別謹慎。

防風(一錢),川撫芎(八分),陳皮(一錢),炒殭蠶(錢半),甘草(五分),赤芍(一錢),荊芥穗(一錢),全當歸(錢半),白芷(八分),菊花(錢半),烏藥(八分),蔥白頭(三個)

白話文:

  • 青防風:1 錢
  • 川芎:8 分
  • 陳皮:1 錢
  • 炒殭蠶:半錢
  • 甘草:5 分
  • 赤芍:1 錢
  • 荊芥穗:1 錢
  • 全當歸:半錢
  • 白芷:8 分
  • 菊花:半錢
  • 烏藥:8 分
  • 蔥白頭:3 個

恙因折傷,起見瘀血凝滯,腳跟疽外潰兩月,腫脹不消,防成多骨,宜養血化毒。

當歸,赤芍,川萆薢川貝母,苡米,陳皮,澤瀉忍冬藤,生首烏,懷牛膝,甘草,桑枝紅棗

白話文:

當歸:溫補氣血,活血調經

赤芍: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川萆薢: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苡米: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澤瀉:利尿消腫,清熱除濕

忍冬藤: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生首烏:補益肝腎,烏髮健髮

懷牛膝:利尿通淋,活血強筋

甘草:調和藥性,緩和脾胃

桑枝: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紅棗:補益氣血,養血安神

復診

當歸,生首烏,牛膝,雲茯苓,苡米,川萆薢,大貝,忍冬藤,赤芍,粉甘草,廣皮,甜冬朮,桑枝,紅棗

白話文:

  • 當歸
  • 生何首烏
  • 牛膝
  • 雲茯苓
  • 苡仁
  • 川芎
  • 大貝母
  • 忍冬藤
  • 赤芍藥
  • 粉甘草
  • 廣皮
  • 甜冬朮
  • 桑枝
  • 紅棗

足跟疽潰久,竄及內踝,又將破潰,夜分發熱,汗出即解,虛中夾邪,先為和解。

生首烏,炙鱉甲,當歸,川貝母,威靈仙,雲茯苓,製半夏,廣皮,青蒿柴胡,炙甘草,生薑,棗

白話文:

  • 生何首烏
  • 炙鱉甲
  • 當歸
  • 川貝母
  • 威靈仙
  • 雲茯苓
  • 製半夏
  • 廣皮
  • 青蒿
  • 柴胡
  • 炙甘草
  • 生薑
  • 棗子

濕熱下注,小便後白濁點滴,法以分清。

川萆薢(三錢),黃柏(淡水炒,八分),炒知母(錢半),赤苓(三錢),遠志(八分),澤瀉(鹽水炒,二錢),茅朮(八分),石菖蒲(五分)

白話文:

川萆薢(3 錢)

黃柏(8 分,淡水炒)

炒知母(1.5 錢)

赤苓(3 錢)

遠志(8 分)

澤瀉(2 錢,鹽水炒)

茅朮(8 分)

石菖蒲(5 分)

別服威喜丸(白濁最妙,每服三錢)

久患小便淋滴近帶,白濁綿綿,氣化失職,濕熱下墜。擬開太陽法。

桂枝(三分),白朮(八分),豬苓(二錢),赤苓(二錢),澤瀉(二錢)

白話文:

肉桂(3 克),白朮(8 克),豬苓(20 克),赤苓(20 克),澤瀉(20 克)

淋濁不止,陰頭碎癢不時,腎虛濕熱不化,滿身筋骨微痛。

大生地(四錢),茯苓(三熱),懷山藥(二錢),澤瀉(錢半),丹皮(錢半),益智仁(八分),五味子(炒,四分),麥冬(五錢),萸肉(錢半),蓮子(五粒)

白話文:

生地黃(4錢),茯苓(3錢),懷山藥(2錢),澤瀉(1.5錢),丹皮(1.5錢),益智仁(0.8錢),五味子(炒,0.4錢),麥冬(5錢),萸肉(1.5錢),蓮子(5粒)

濕熱下注,小便渾濁如膏,遇勞即發,五淋中之勞淋是也。

黃柏(八分),知母(錢半),赤白苓(各二錢),海金沙(三錢),澤瀉(二錢),石菖蒲(五分),田字草(即河邊頭四瓣如田字,或彷彿如烏菱丘)

白話文:


黃柏(8 克),知母(1.5 克),赤苓和白茯苓(各 2 克),海金沙(3 克),澤瀉(2 克),石菖蒲(0.5 克),田字草(一種生長在河邊、葉子四瓣形狀像田字或烏菱丘的植物)

脊曳痠痛,時時遺泄,督脈交虧也。

沙苑子(二錢),茯苓(三錢),金櫻子(錢半),遠志(八分),黃柏(三錢),歸身(二錢),牡蠣(錢半),山藥(三錢),萸肉(錢半)

白話文:

沙苑子(12 克),茯苓(18 克),金櫻子(9 克),遠志(4.8 克),黃柏(18 克),當歸(12 克),牡蠣(9 克),山藥(18 克),枸杞子(9 克)

夢泄頻頻,心腎不交故也。宜清心寡慾為安。

製半夏(錢半),米仁(三錢),棗仁(二錢),穭豆衣(三錢),茯苓(三錢),橘白(三錢),金櫻子(三錢),左牡蠣(四錢),遠志(炒,一錢),蓮子(七粒)

白話文:

取半夏(半錢)、米仁(三錢)、棗仁(二錢)、穭豆衣(三錢)、茯苓(三錢)、橘白(三錢)、金櫻子(三錢)、左牡蠣(四錢)、遠志(炒過,一錢)、蓮子(七粒)

陽物作痛而脹,總是膀胱濕未清。

川萆薢(三錢),黑梔(二錢),甘草梢(四分),瞿麥(錢半),木通(八分),澤瀉(錢半),車前子(三錢),牛膝梢(錢半),赤白苓(各二錢),竹葉(一錢)

白話文:

川萆薢(18公克),黑梔子(12公克),甘草梢(2.4公克),瞿麥(9公克),木通(4.8公克),澤瀉(9公克),車前子(18公克),牛膝梢(9公克),赤茯苓、白茯苓(各12公克),竹葉(6公克)

小溲痛,或有瘀腐,漸化濕火。

冬葵子(二錢),秋石(四分),扁蓄(錢半),甘草梢(四分),牛膝梢(錢半),川黃柏(一錢),龍膽草(六分),赤白苓(各二錢),寒水石(錢半),淡竹葉(一錢),大淡菜(二隻)

白話文:

冬葵子(12 克),秋石(2.4 克),扁蓄(7.5 克),甘草梢(2.4 克),牛膝梢(7.5 克),川黃柏(6 克),龍膽草(3.6 克),赤茯苓(12 克),白茯苓(12 克),寒水石(7.5 克),淡竹葉(6 克),大淡菜(2 個)

火鬱於膀胱,下為癃閉。

細生地(四錢),竹葉(一錢),甘草梢(四分),車前子(三錢),牛膝梢(二錢),赤芍(錢半),麝香(沖,二釐)

白話文:

細生地(20克),竹葉(5克),甘草梢(2克),車前子(15克),牛膝梢(10克),赤芍(7.5克),麝香(沖服,0.1克)

濕熱溺血。

川萆薢(三錢),車前子(三錢),茯苓(二錢),小薊炭(二錢),麥冬(錢半),蓮肉(七粒),甘草梢(四分)

白話文:

川萆薢(15克),車前子(15克),茯苓(10克),小薊炭(10克),麥冬(7.5克),蓮肉(7粒),甘草梢(2克)

按:疏肝流氣飲以下各案,皆屬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