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馬培之醫案》~ 少腹癰

回本書目錄

少腹癰

1. 少腹癰

少腹癰症有氣血凝滯者,有濕熱流注小腸者,有寒濕鬱結而成者。恙起去夏,少腹梗硬,攻衝作痛。少腹乃廣腸部位,肝脈遊行之所,肝氣拂鬱,寒邪乘之,腸胃之氣火失利,血隨氣阻,日久正虛邪凝愈甚。自冬及春,愈形高腫,色紅而軟,內膿已成,定須外潰。然腸膜受傷,恐糞穢並出,且飲食少進,溲出便閉,內熱舌乾,脈數,陰傷熱鬱,倘大膿後胃氣不蘇,元氣不續,深為可慮。若論瘍科治法,當補托毒之劑,然虛不受補,清則礙脾,治當舍外而從內。

白話文:

下腹生膿腫的症狀,有氣血不通暢的,有濕熱流入小腸的,還有寒氣濕氣堆積形成的。

患者自去年夏天開始,下腹腫脹變硬,按壓會疼痛。下腹是廣腸所在的位置,肝經脈絡在此通行的,肝氣鬱結不暢,寒邪乘虛而入,腸胃的氣血運行失調,血液跟著氣血阻滯,時間一長,正氣虛弱,邪氣積聚得更加嚴重。從冬天到春天,腫脹更加明顯,顏色發紅變軟,裡面已經化膿,必定會向外潰爛。然而,腸膜受損,恐怕會導致糞便和膿水一起流出,而且飲食攝取減少,小便解不出,大便不通,體內發熱,舌頭乾躁,脈搏跳動快,陰分受損,熱邪鬱結,如果大膿排出後,胃氣無法恢復,元氣無法連接,後果十分堪憂。

如果按照外科治法的原則,應該使用補益託毒的藥方,但是虛弱的體質無法承受補益,清熱的藥物會損害脾胃,治療應捨棄外治而從內部著手。

議調胃育陰,陰充便自通,胃和而食自進矣!

生首烏,淮藥,柏子仁茯苓穀芽北沙參,廣皮,當歸玉竹,毛燕

白話文:

生何首烏,淮山藥,柏子仁,茯苓,麥芽,北沙參,廣東虎皮楓根皮,當歸,玉竹,燕窩

腸癰外潰,已得微膿,且穢從孔出,濁氣外泄,大非所宜,脈象難和,食難漸進,惟慮正氣與濁氣並出,有上下交脫之慮。急當原方加白芍參鬚熟地

白話文:

腸癰已經破潰流膿,髒污從孔洞流出,濁氣向外排出,這不是好現象。脈象紊亂,食慾難以恢復。最擔心的是正氣和濁氣同時流出,有上下交替的風險。應趕緊在原方中加入白芍、參鬚、熟地。

腑氣已通,原方加黨參石斛,去柏子仁、生首烏。

白話文:

身體各臟腑之間的氣機暢通後,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黨參、石斛,去掉柏子仁、生首烏。

腸癰潰後,膿少氣多,腫平一半,脈靜身涼,一夜神安熟寐,是屬佳兆。黎明之際,外患復增,腫痛,卯時氣虛滯於大腸,邪正交攻腸膜,損傷恐難完固。當陰陽並補,兼以護膜,保無更變乃佳。

白話文:

腸道膿腫潰爛後,膿液減少,氣體增多,腫脹減輕一半,脈搏平靜,身體涼爽,一夜安眠,這是好的徵兆。

到了黎明,病情惡化,腫痛加劇,早晨(卯時)腸道氣血運行不暢,邪氣和正氣在腸道中交戰,可能導致腸道損傷難以修復。

此時應該同時調補陰陽,兼顧保護腸道,這樣才能保證病情不再惡化。

潞黨參,懷山藥,炙甘草象牙屑,茯苓,廣皮,當歸,玉竹,大熟地,白芍,參鬚,黃絲絹

白話文:

潞州黨參,懷慶山藥,烘烤過的甘草,象牙末,茯苓,廣皮,當歸,玉竹,大熟地黃,白芍藥,人參鬚,黃色的絲絹

腸癰一月,少腹內硬,拘攣作痛,小溲渾濁如膿。宜化瘀利濕。

萆薢,茯苓,淮膝,赤芍澤瀉車前黃柏,延胡,歸尾,杏仁,蔞仁,藕節

白話文:

  • **萆薢:**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 **茯苓:**一種真菌,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 **淮膝:**一種中藥材,具有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
  • **赤芍:**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澤瀉:**一種中草藥,具有利水滲溼、清熱解毒的功效。
  • **車前:**一種中草藥,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柏:**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燥濕、止血的功效。
  • **延胡:**一種中草藥,具有活血止痛、調經止帶的功效。
  • **歸尾:**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杏仁:**一種堅果,具有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
  • **蔞仁:**一種中草藥,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 **藕節:**一種蔬菜,具有清熱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氣血凝滯,少腹硬痛,小溲不爽,寒熱,勢成腸癰,急為流氣化痰。

白話文:

桂枝末端、桃仁、延胡索、青皮、山楂肉、枳殼、烏藥、五靈脂

腸癰一年,內膜已傷,形衰脈弱,難治之證。

十全大補丸,又服琥珀蠟礬丸

腸癰外潰,穢從孔出,腸膜穿破,極難收口。宜十全大補加味主之。加木香、萸肉、黃絲絹。

白話文:

腸道膿腫破潰,從傷口排出穢物,腸膜穿破,傷口難以癒合。建議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味治療。再加入木香、肉蓯蓉、黃色絲絹。

腸癰內硬較松,膿亦較清,尚宜前法加減。

當歸,鹿角膠,淮牛膝,澤瀉,萆薢,甘草,蒲公英肉桂,苡仁,赤苓

白話文:


當歸:補血和血。

鹿角膠:滋補肝腎,強筋骨。

淮牛膝:利尿通淋,強筋骨。

澤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萆薢:清熱利濕,利尿通淋。

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蒲公英: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肉桂:溫補腎陽,散寒止痛。

苡仁:健脾利濕,清熱除煩。

赤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