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中醫脈學作為診斷疾病、辨識體質的核心手段,歷來是醫家鑽研的重點。《脈確》一書,由清代醫家黃韞兮撰寫,約刊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一部重要的脈學著作。黃氏承繼經典、博採眾長,並力求脈診之「確」,故以此為書名,旨在釐清脈理,提升診斷的準確性,避免因脈象判讀失誤導致的「毫釐千里之判」。

根據書介提供的結構,《脈確》的內容可分為幾個層面進行分析。雖然「基本介紹」提及此書為「一卷」,但「內容」部分詳述其體系似可分為三卷:第一卷為脈學總論,闡述基本概念與原理;第二卷為核心的二十六脈歌訣,具體描述各脈象及其主病;第三卷則著重於脈學的臨床辨證應用。這種分卷結構清晰地展現了黃氏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的脈學體系。

脈學總論與基本原理

在第一卷(脈學總論)中,黃氏首先從本源上探討脈學。他認為脈象是人體內臟氣血盛衰的體現,通過觀察脈象可以了解健康狀況,這確立了脈診在整體觀念下的地位。脈診的關鍵在於診察「氣口」,即手太陰肺經的動脈。黃氏強調,人體生命之氣源於先天(營衛之氣)與後天(水穀之氣),肺臟作為諸氣匯聚與布散之所,故氣口脈能總攬全身氣血狀況。聖人選取氣口作為候脈部位,乃是窺測天地化育奧秘的神妙之舉。此部分闡述了脈診的生理基礎和重要性。

黃氏將脈象歸納為形、色、氣、象四大類進行辨識,形指形態,色指顏色(儘管脈診主要靠觸覺,此處或指脈管充盈度及相關症候所反映的「氣色」),氣指強弱,象指變化。診脈方法則提及切脈、按脈、望脈等,涵蓋了傳統脈診的多種手法。

脈名考辨與分類

在對前人脈學的繼承上,黃氏展現了批判性思維。他引述王叔和《脈經》記載的二十四脈以及後世增補的脈名,認為脈名過多且定義有重複或含糊之處,反而容易使脈理混淆不清。他力求辨識的「精確」,對部分傳統脈名進行了考辨與取捨。例如,《脈經》將浮細定義為耎脈,沉細定義為弱脈,但他根據《內經》中耎弱脈可為平脈、也可與沉脈同時出現的論述,認為「凡脈柔而無力者,概謂之耎弱,非浮細沉細之謂」,並將耎弱歸附於細脈之下,以存舊說。對於「革」脈(仲景描述為虛寒相搏),他認為實為兼有弦象的芤脈,仍主陰虛病,故將革附於芤。沉伏實大稱「牢」,他認為是有力之沉脈,附於沉脈之下。他還指出疾即數、大即洪、小即細,是同一脈象的不同名稱。基於這種考辨,黃氏最終刪減了耎弱、革、牢、疾、大、小等七個名稱,將常用脈名定為二十三種(書介提及論述二十六脈,此處黃氏自述定為二十三脈,可能二十六是包含部分不同狀態或特殊脈的統稱,或書介數字有出入;應以黃氏自述定為二十三脈為準,並指出他論述了共二十六種脈)。他認為這種精簡名稱、明確定義的做法,是為了避免「僭妄」,但實質是為了使脈理更加條達,易於準確把握。

黃氏在脈象分類上,借鑒了前人對待分類法(如浮沉、大小、遲數相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更為細緻的五類分類法:以浮辨、以沉辨、以浮沉合辨、以至數辨、以形辨。這種分類方式有助於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和區分複雜的脈象,更具條理性。

寸關尺部位的解讀與應用

寸關尺三部對應人體臟腑和部位是脈診的重要環節,黃氏對此也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引述《內經》關於寸關尺內外側、上下部位對應臟腑(尤重五臟)、胸腹腰足等區域的論述,認為《內經》更多是從身體部位和五臟功能相關性來劃分。他指出,《內經》論脈時較少具體對應六腑,是因為五臟是身體的主宰,六腑的功能離不開五臟之氣血化生,且六腑病變多有明顯症狀可辨,而通過相關臟脈變化可以判斷其內外致病因素(例如膽病辨症候,輔以肝脈判斷風寒或痰火)。

黃氏對王叔和《脈經》將臟腑一一對應至寸關尺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子戶三焦命門)三部的劃分提出了批評,認為其「前後多自相矛盾」,尤其贊同李瀕湖對右尺主三焦命門之誤的辨析。他對前人(王太僕、李士材)對《內經》寸關尺「內外」解釋的疑問,也體現了他不盲從前人、力求確切的治學態度。他更傾向於《內經》「腑病辨之於症,而以臟脈候內外之因」的思路,這也反映了他對脈診與辨症結合的整體觀念。

診脈方法與理論辨析

在診脈具體方法上,黃氏強調診脈時機的選擇。《內經》謂應在「平旦」之時診脈,此時人體生理狀態相對穩定,氣血平和,最易察覺病脈的異常。他解釋了平人脈動與呼吸的關係,即一呼一吸脈搏四至或五至(含太息之閏)為平脈,少於四至為不及,多於五至為太過,皆為病態。

黃氏對《難經》關於呼吸氣行(「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呼吸之氣乃衛氣,其源在下焦,主於肺,應是由肺從下吸起再呼出,衛氣循環周流全身。這顯示了黃氏對氣機理論的深入思考,並非簡單沿襲。

他還闡述了「七診」和「九候」的概念。七診既指診脈深淺(浮、中、沉)與部位(上、下、左、右)的結合,也指《內經》中某些特殊病脈(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寒、獨熱、獨陷下)。九候則指寸關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共九候;同時也提及《內經》指頭部和手足部動脈的九候。診脈手法上強調「舉按輕重」,即通過輕觸(舉)和重按(按)來體察脈象在不同層次的表現。這些描述為讀者提供了具體的診脈操作指導。

二十六脈歌訣的特色

《脈確》最具特色的部分無疑是第二卷的二十六脈歌訣。黃氏將複雜多樣的脈象及其常見主病,以押韻上口的歌訣形式呈現,極大地便利了記憶和學習。更為獨特的是,他在歌訣編排上採用了「如介紹浮、沉等脈,即用浮、沉等韻編成該脈歌訣」的手法,這種音韻與脈名相結合的方式,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是其獨創之處。歌訣的內容來源,以《內經》論述為主,並扼要補充了《脈經》及後世脈學著述的精華,體現了其廣泛涉獵和精選採納的治學態度。通過歌訣,讀者可以快速掌握各個脈象的形態特徵、常見病機和臨床意義。

脈學辨證的臨床應用

第三卷專門討論脈學辨證,這是將前兩卷所學的脈學知識應用於臨床診斷的層面。黃氏認為脈學辨證是根據脈象來診斷疾病的方法,包括對脈象的準確診斷、對不同脈象的辨別、從脈象推斷病機病位,並提及根據脈象指導治療。雖然提供的書介未詳述具體的辨證思路和治療法則,但設置此卷表明黃氏重視脈學的臨床實效,強調學脈的最終目的是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總結與評價

綜觀《脈確》全書,黃韞兮在繼承中醫脈學經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創新。他對前人學說不盲從,力求「確」實可徵,對《脈經》等書中的脈名、部位對應等問題進行了批判性審視和釐清,表現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對脈學的生理基礎、分類方法、診脈手法等方面均有精闢論述。尤為突出的是,他以獨特的歌訣形式總結二十六脈及其主病,並巧妙地運用音韻編排,使得複雜的脈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便於學習和傳播。本書內容豐富,理論闡述深入淺出,對後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後世醫著如《瘍醫大全》收錄,並有現代影印本流通,足見其學術價值。對於有志於深入學習中醫脈學的讀者而言,《脈確》無疑是一部值得研讀的重要著作,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脈學知識,更展現了傳統醫家勤求古訓、融會新知的治學精神。


脈原

脈名

脈類

寸關尺臟腑部位 (1)

寸關尺臟腑部位 (2)

寸關尺臟腑部位 (3)

診法

平脈

病脈

主諸病脈

可治病脈

諸可治病脈

死脈

諸病死脈

奇經

內經切脈之圖

芤革

沉牢

胎脈

附送戴原禮還浦陽序

贈醫師葛某序

贈醫師賈某序 (1)

贈醫師賈某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