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韞兮
《脈確》~ 寸關尺臟腑部位 (3)
寸關尺臟腑部位 (3)
1. 寸關尺臟腑部位
假如浮。必浮洪來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長者。肝也。
經但言。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而叔和則以兩尺兼候膀胱。吳寫皋。李士材輩。則以左尺兼候小腸與膀胱。其意皆欲補經之所不及。不知經之論脈。惟詳五臟者。蓋以五臟能繞乎六腑也。即如傷寒。頭痛腰痛項強。此膀胱經之病症也。而其脈不候於左尺。而候於左寸。愚故曰。
腑病辨之以症。而以臟脈。辨內外之因也。由是觀之。則以左尺候腎。兼小腸與膀胱。以為補經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兩脈。猶有浮沉陰陽之可辨。至一部。候腎與小腸陽膀胱至脈。試問何以確辨其為腎脈。為小腸脈。為膀胱脈乎。
白話文:
如果把脈時感覺脈搏浮在表面,而且來勢強盛、去勢衰弱,這是心臟的脈象。如果感覺脈搏沉在裡面,而且脈搏弦長有力,這是肝臟的脈象。
經典上只說,尺脈的外部用來診察腎臟,尺脈的內部用來診察腹部。但是王叔和認為,兩側尺脈都可以診察膀胱。吳寫皋、李士材等人則認為,左尺脈可以兼診小腸和膀胱。他們的用意都是想補充經典中沒有說到的地方。但他們不明白,經典討論脈象時,主要詳細說明五臟,因為五臟能影響六腑。就拿傷寒來說,頭痛、腰痛、脖子僵硬,這些都是膀胱經的病症,但是診脈時卻不是診左尺脈,而是診左寸脈。所以我說:
六腑的病要根據症狀來辨別,而要透過五臟的脈象來辨別病因的內外。由此來看,用左尺脈診察腎臟,又兼診小腸和膀胱,認為這樣可以補充經典沒有說到的,其實沒有必要。況且一個部位診察兩種脈象,還能分辨出浮沉陰陽,如果一個部位要診察腎、小腸、膀胱三種脈象,請問要如何確定到底是腎脈、小腸脈還是膀胱脈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