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寸關尺臟腑部位 (2)
寸關尺臟腑部位 (2)
1. 寸關尺臟腑部位
所謂外側內側。前半後半之界。能劃然清乎。今據經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外指浮。內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積。浮而不沉。故身有熱。由是觀之。則所謂外候內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蓋五臟六腑之氣。朝於脈口。而各有所辨於寸關尺之間。
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測之妙。聖人知其故。而於寸關尺浮沉以候之。浮陽也。沉陰也。以臟腑論。則臟陰而腑陽。以臟腑之氣論。則臟氣清而腑氣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脈之見於寸關尺者。五臟六腑之氣。臟氣清。故浮候之。腑氣濁。故沉候之也。胃亦腑。何為又浮以候之乎。
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者也。五臟之脈。有胃氣者則平。是五臟之清氣。皆胃氣之所散布也。脾受胃之清氣。則胃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
趙繼宗曰。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陰半陽。半浮半沉。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按趙氏之說。可謂妄矣。夫寸關尺之部位。皆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聖人於此分候臟腑。此其故。惟聖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
聖人終不得明言之也。趙氏不自知其量。而創論欲異於聖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謂女人之脈。當以左寸為命門。左關為脾。左尺為肺。右寸為腎。右關為肝。右尺為心。則其妄更甚矣。
脈經。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耎。舉指採實者腎也。脾者中洲。故其脈在中。按此。皆論心肺肝腎與脾之脈體。非論寸關尺。而凡浮者為心肺脈。沉者為肝腎脈也。王宗正不察。為之說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
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王叔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以測五臟六腑之脈。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獨守寸關尺為非。不知執心肺俱浮。肝腎俱沉之說。亦非也。今即守寸關尺論之。假如氣虛痰鬱。而兩寸俱沉之脈。豈以其沉。而遂謂肝腎之乘心肺乎。失血傷精。而關尺俱浮之脈。
豈以其浮。而遂謂心肺之乘肝腎乎。若使不守寸關尺。將不論何部浮。而皆以為心肺病乎。不論何部沉。而皆以為肝腎病乎。況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腎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腎俱以沉候。經何為又分心肺肝腎。
與脾胃之部乎。夫脈以候病也。守寸關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關尺。則茫然而無據矣。經曰。脈者血氣之先。血氣者陰陽也。故脈有三部俱浮者。陽盛也。非三部之浮。皆心肺脈也。三部俱沉意。陰盛也。非三部之沉。皆肝腎脈也。當以部位辨之。又以脈之本體辨之。
白話文:
所謂外側和內側,前半部和後半部的界線,能夠清楚劃分嗎?現在根據經典說法,將脈向外推,脈卻不向外,表示體內有心腹積聚的問題;將脈向內推,脈卻不向內,表示身體有發熱現象。外側的脈象是浮的,內側的脈象是沉的。如果脈象是沉的而不是浮的,就是有心腹積聚;如果脈象是浮的而不是沉的,就是身體有熱。由此看來,所謂外候和內候,指的就是脈的沉浮,這就很明顯了。五臟六腑的氣,都匯集到手腕的脈口,而它們的脈象在寸、關、尺之間各有不同。
這是天地造人時神妙莫測的變化。聖人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寸、關、尺的沉浮之間來診斷疾病。浮脈屬陽,沉脈屬陰。從臟腑來說,臟屬陰而腑屬陽。從臟腑之氣來說,臟氣清而腑氣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脈在寸、關、尺所呈現的,就是五臟六腑的氣。臟氣清,所以用浮脈來診察;腑氣濁,所以用沉脈來診察。胃也是腑,為什麼又用浮脈來診察呢?
因為五臟都從胃那裡獲取氣。五臟的脈象,有胃氣存在,就表現為平和的狀態。這是五臟的清氣,都由胃氣所散佈的緣故。脾接受胃的清氣,所以胃可以說是脾的主導。因此用浮脈診察胃,而用沉脈診察脾。
趙繼宗說,心肺在上,屬於陽,脈象浮;肝腎在下,屬於陰,脈象沉;脾居於中間,半陰半陽,脈象半浮半沉。應該以左手寸部診察心,右手寸部診察肺;左手尺部診察肝,右手尺部診察腎;雙手的關部診察脾。按照趙氏的說法,真是荒謬。寸、關、尺的部位,都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聖人在此處區分診察臟腑的脈象,其中的道理只有聖人知道,至於為什麼是這樣,聖人也無法明確說明。趙氏不自量力,創立新的說法,想要與聖人不同,真是太荒唐了。至於褚澄認為女人的脈象,應該以左手寸部診察命門,左手關部診察脾,左手尺部診察肺;右手寸部診察腎,右手關部診察肝,右手尺部診察心,那他的說法就更加荒謬了。
《脈經》說,心肺的脈象都浮,但浮而散大的脈是心脈,浮而短澀的脈是肺脈;肝腎的脈象都沉,但堅硬而長的脈是肝脈,按之軟弱、舉指又有力的脈是腎脈。脾居於中間,所以它的脈象也在中間。這些都是在論述心、肺、肝、腎、脾的脈體,而不是在論寸、關、尺。凡是浮脈就屬於心肺的脈,沉脈就屬於肝腎的脈。王宗正沒有仔細考察,就說診脈的方法,應該根據心肺都浮、肝腎都沉、脾在中部的說法。而王叔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來診察五臟六腑的脈象,是不對的。按照王宗正的說法,認為王叔和獨守寸、關、尺是不對的,卻不知道執著於心肺都浮、肝腎都沉的說法,也是不對的。現在就從寸、關、尺的理論來討論,假如氣虛痰阻,兩寸的脈象都是沉的,難道能因為脈沉,就說肝腎侵犯了心肺嗎?如果失血傷精,關尺的脈象都是浮的,難道能因為脈浮,就說心肺侵犯了肝腎嗎?如果不用寸、關、尺來診脈,難道不論哪個部位出現浮脈,都認為是心肺的病嗎?不論哪個部位出現沉脈,都認為是肝腎的病嗎?況且同樣是浮脈,心有病而肺沒有病,如果不論部位,怎麼分辨呢?同樣是沉脈,肝有病而腎沒有病,如果不論部位,又怎麼分辨呢?如果心肺都用浮脈診察,肝腎都用沉脈診察,那麼經典為什麼還要區分心、肺、肝、腎,與脾、胃的部位呢?脈是用來診察疾病的,固守寸、關、尺來診察,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精微,如果不用寸、關、尺,那就茫然沒有依據了。《內經》說,脈是血氣的先兆,血氣就是陰陽。所以脈有三部都浮的,這是陽氣過盛;並不是三部都浮,就都是心肺的脈;三部都沉的,這是陰氣過盛;並不是三部都沉,就都是肝腎的脈。應該從部位來區分,又要從脈本身的體性來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