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韞兮

《脈確》~ 寸關尺臟腑部位

回本書目錄

寸關尺臟腑部位

1. 寸關尺臟腑部位

經。尺內兩旁。則季脅也。(肋骨盡處名季脅)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謂之關)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謂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在兩乳之間)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關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關以下)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外浮也內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頸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

脈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陽三陰。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寸主上焦。頭及皮毛竟手。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

經於寸關尺分部以候五臟。而六腑止及腎者。蓋五臟先天之氣。賴後天水穀之氣以養之也。余腑不及者。統於臟也。蓋腎開竅於二陰。小腸膀胱屬前陰。大腸屬後陰。則腎統乎大腸小腸膀胱也。膽附於肝。則肝統乎膽也。三焦不統於臟。故於寸內候胸中。關內候膈。尺內候腹。

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臟者。身之主也。外則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內則筋骨脈絡。氣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臟者死。見真臟脈者死。此所以經之論脈。惟詳五臟也。四時之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此所以經之論脈。

而六腑止及胃也。

經論脈。不以六腑配五臟。而王叔和脈經。以心與小腸。候在左寸。肺與大腸。候在右寸。肝膽候在左關。脾胃候在右關。腎與膀胱。候在左尺。又謂左尺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又謂腎與命門。俱出尺部。其書前後。多自相矛盾。疑不盡出於叔和。世但闢高陽生脈訣。而不知脈訣。亦實本於脈經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門之誤。李瀕湖辨之詳矣。

經論脈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於症。而以臟脈。候內外之因。假如頭角耳前後痛。往來寒熱。此膽經之病症也。而肝脈浮緊。則膽經之風寒。肝脈弦數。則膽經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脹悶。上焦之病症也。而肺脈滑數。則上焦之痰火。肺脈沉遲。則上焦之寒氣也。

寸關尺。經有外候內候之說。王太僕曰。外謂外側。內謂內側。李士材曰。外謂前半部。內謂後半部。二說皆有可議者。試即尺論之。外以候腎。內以候腹。假令腎病腹不痛。而其脈外側見病脈。內側見平脈乎。前半部見病脈。後半部見平脈乎。即使如此。而一指舉按之間。

所謂外側內側。前半後半之界。能劃然清乎。今據經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外指浮。內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積。浮而不沉。故身有熱。由是觀之。則所謂外候內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蓋五臟六腑之氣。朝於脈口。而各有所辨於寸關尺之間。

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測之妙。聖人知其故。而於寸關尺浮沉以候之。浮陽也。沉陰也。以臟腑論。則臟陰而腑陽。以臟腑之氣論。則臟氣清而腑氣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脈之見於寸關尺者。五臟六腑之氣。臟氣清。故浮候之。腑氣濁。故沉候之也。胃亦腑。何為又浮以候之乎。

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者也。五臟之脈。有胃氣者則平。是五臟之清氣。皆胃氣之所散布也。脾受胃之清氣。則胃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

趙繼宗曰。心肺居上。為陽為浮。肝腎居下。為陰為沉。脾居中州。半陰半陽。半浮半沉。當以左寸為心。右寸為肺。左尺為肝。右尺為腎。兩關為脾。按趙氏之說。可謂妄矣。夫寸關尺之部位。皆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聖人於此分候臟腑。此其故。惟聖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

聖人終不得明言之也。趙氏不自知其量。而創論欲異於聖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謂女人之脈。當以左寸為命門。左關為脾。左尺為肺。右寸為腎。右關為肝。右尺為心。則其妄更甚矣。

脈經。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耎。舉指採實者腎也。脾者中洲。故其脈在中。按此。皆論心肺肝腎與脾之脈體。非論寸關尺。而凡浮者為心肺脈。沉者為肝腎脈也。王宗正不察。為之說曰。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

肝腎俱沉。脾在中州之說。王叔和獨守寸關尺。分部位以測五臟六腑之脈。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獨守寸關尺為非。不知執心肺俱浮。肝腎俱沉之說。亦非也。今即守寸關尺論之。假如氣虛痰鬱。而兩寸俱沉之脈。豈以其沉。而遂謂肝腎之乘心肺乎。失血傷精。而關尺俱浮之脈。

豈以其浮。而遂謂心肺之乘肝腎乎。若使不守寸關尺。將不論何部浮。而皆以為心肺病乎。不論何部沉。而皆以為肝腎病乎。況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腎不病。不論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腎俱以沉候。經何為又分心肺肝腎。

與脾胃之部乎。夫脈以候病也。守寸關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關尺。則茫然而無據矣。經曰。脈者血氣之先。血氣者陰陽也。故脈有三部俱浮者。陽盛也。非三部之浮。皆心肺脈也。三部俱沉意。陰盛也。非三部之沉。皆肝腎脈也。當以部位辨之。又以脈之本體辨之。

假如浮。必浮洪來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長者。肝也。

經但言。尺外以候腎。尺內以候腹。而叔和則以兩尺兼候膀胱。吳寫皋。李士材輩。則以左尺兼候小腸與膀胱。其意皆欲補經之所不及。不知經之論脈。惟詳五臟者。蓋以五臟能繞乎六腑也。即如傷寒。頭痛腰痛項強。此膀胱經之病症也。而其脈不候於左尺。而候於左寸。愚故曰。

腑病辨之以症。而以臟脈。辨內外之因也。由是觀之。則以左尺候腎。兼小腸與膀胱。以為補經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兩脈。猶有浮沉陰陽之可辨。至一部。候腎與小腸陽膀胱至脈。試問何以確辨其為腎脈。為小腸脈。為膀胱脈乎。

白話文:

標題:[寸關尺臟腑定位]

內容: 經文中提到,在手腕內側的尺動脈兩側,對應的是季脅(即肋骨末端)。尺動脈外側反映腎臟狀況,內側則反映腹部狀況。中間部分(越人稱之爲“關”),左側外側反映肝臟情況,內側反映膈肌狀況;右側外側反映胃的情況,內側反映脾臟狀況。上端(越人稱之爲“寸口”),右側外側反映肺部狀況,內側反映胸部狀況;左側外側反映心臟狀況,內側反映膻中(位於兩乳之間)。前面反映身體前方的狀況,後面反映身體後方的狀況。

寸關尺的不同位置反映了不同器官的問題。寸關尺的上端反映胸喉區域的狀況,下端反映下腹部、腰部、大腿、膝蓋、小腿、腳的狀況。如果脈象向外而不向內(外浮),表明心腹有疾病;如果脈象向內而不向外(內沉),表明體內有熱。如果脈象向上而不向下,可能腰部或腳部感到清涼;如果脈象向下而不向上,可能頸部或頭部疼痛。如果按壓到骨頭,脈氣微弱,可能腰脊疼痛並伴有麻痹感。

脈學中,從魚際至高骨的部位稱爲寸口,從寸至尺的區域稱爲尺澤,因此統稱寸尺。寸尺之間的區域稱爲關。陽脈從關外出,陰脈從關進入,關是陰陽脈的分界線。陽脈佔三分,陰脈佔三分,因此有三陽三陰的說法。陽脈從尺部生髮,影響寸部;陰脈從寸部生髮,影響尺部。寸部反映上焦(頭、皮膚、手)的狀況,關部反映中焦(腹部、腰部)的狀況,尺部反映下焦(下腹部、足部)的狀況。

經文通過寸關尺的不同部位來診斷五臟的狀況,而六腑僅涉及腎臟,因爲五臟依賴後天水谷之氣滋養,其他腑臟的功能被歸類於五臟之下。例如,腎控制二陰(前陰、後陰),小腸、膀胱屬於前陰,大腸屬於後陰,所以腎統管大腸、小腸和膀胱;膽附屬於肝,所以肝統管膽;三焦不屬於任何臟器,所以在寸內反映胸中狀況,關內反映膈肌狀況,尺內反映腹部狀況。

五臟是身體的主要器官,外部表現爲耳目鼻口、四肢、皮膚、肌肉,內部爲筋骨、脈絡、氣血、精神、魂魄,它們主管着全身的各種功能。人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生病,但如果疾病深入臟器,則可能危及生命。當出現真髒脈時,預示着嚴重的病情,這是爲什麼經文詳細討論五臟的原因。根據四季脈象,如果有胃氣則生命得以維持,如果沒有胃氣則預示着死亡。這就是爲什麼經文在討論脈象時,特別關注五臟和胃的原因。

經文沒有將六腑與五臟一一對應,但王叔和的《脈經》中,將心與小腸的脈象定位在左手寸部,肺與大腸的脈象定位在右手寸部,肝膽的脈象定位在左手關部,脾胃的脈象定位在右手關部,腎與膀胱的脈象定位在左手尺部。同時,《脈經》還提出左手尺部屬於腎,右手尺部爲子戶,稱爲三焦。又說腎與命門的脈象都在尺部出現。這些論述在《脈經》中前後矛盾,讓人懷疑並非全部出自王叔和。人們只批判了高陽生的《脈訣》,卻不知道《脈訣》實際上也是基於《脈經》的。

經文在脈診中沒有提及腑臟,那麼腑臟的疾病如何診斷呢?回答是,腑臟的疾病可以通過症狀來辨識,並通過臟腑的脈象來判斷內外原因。例如,如果頭部、耳朵周圍疼痛,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這可能是膽經的問題,但通過觀察肝脈的浮緊狀態,可以判斷膽經是否受到風寒的影響;如果肝脈弦數,可能意味着膽經有痰火。再如,如果胸中脹悶,這是上焦的症狀,但肺脈滑數可能表示上焦有痰火,肺脈沉遲可能意味着上焦有寒氣。

寸關尺的脈診有外候與內候之分。王太僕認爲,“外”指的是外側,“內”指的是內側。李士材認爲,“外”指的是前半部,“內”指的是後半部。這兩種說法都有爭議。以尺部爲例,如果腎病而腹部無痛,難道腎病的脈象只在外側出現,而腹部健康的脈象只在內側出現嗎?或者前半部顯示病脈,後半部顯示正常脈象嗎?即使如此,手指按壓時,所謂的外側、內側、前半部、後半部的界限真的能清晰劃分嗎?根據經文所述,“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外指的是浮脈,內指的是沉脈。沉脈而不浮脈,可能有心腹積;浮脈而不沉脈,可能身體發熱。由此可見,所謂外候、內候是指脈象的沉浮。

五臟六腑的氣朝向脈口,它們在寸關尺之間各有不同的表現。這是人體生命的奇妙之處,聖人理解其中的道理,通過寸關尺的浮沉脈象來診斷。浮脈代表陽,沉脈代表陰。就臟腑而言,髒屬陰,腑屬陽;從臟腑之氣的角度看,髒氣清,腑氣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在寸關尺顯現的脈象,反映的是五臟六腑之氣。髒氣清,所以用浮脈候之;腑氣濁,所以用沉脈候之。胃雖爲腑,爲何又要用浮脈候之?

回答是,五臟的氣均源自胃,五臟的脈象有胃氣則平和。也就是說,五臟的清氣都是由胃氣分散開來的。脾臟接受胃的清氣,因此胃是脾的主宰。所以,用浮脈候胃,用沉脈候脾。

趙繼宗認爲,心肺位於上部,屬陽,脈象爲浮;肝腎位於下部,屬陰,脈象爲沉;脾位於中部,半陰半陽,脈象半浮半沉。因此,他主張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尺候肝,右尺候腎,兩關候脾。按照趙氏的說法,可以說是荒謬的。寸關尺的定位,都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聖人在這一區域分別診斷臟腑,這其中的道理只有聖人才能理解,但其背後的緣由,聖人終究無法明言。趙氏沒有自知之明,卻想要創新理論,與聖人的觀點不同,實在是過於狂妄。至於褚澄認爲女性的脈象,應以左寸候命門,左關候脾,左尺候肺,右寸候腎,右關候肝,右尺候心,這種觀點更是荒謬。

《脈經》中提到,心肺的脈象都爲浮脈,但心脈浮而大散,肺脈浮而短澀;肝腎的脈象都爲沉脈,但肝脈牢而長,腎脈按之軟,舉指採實。這些描述都是關於心肺肝腎與脾的脈象特徵,並非討論寸關尺,而是說浮脈代表心肺脈,沉脈代表肝腎脈。王宗正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診脈的方法應當遵循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的說法。”他認爲王叔和僅憑寸關尺定位來診斷五臟六腑的脈象是錯誤的。但實際上,王宗正的觀點同樣存在問題。現在我們只討論寸關尺的問題。例如,如果患者氣虛痰鬱,兩寸部都出現沉脈,難道僅僅因爲脈象沉,就認爲是肝腎侵犯心肺嗎?如果出血傷精導致關尺部都出現浮脈,難道僅僅因爲脈象浮,就認爲是心肺侵犯肝腎嗎?如果不遵循寸關尺的定位,豈不是不論哪個部位出現浮脈,都認爲是心肺疾病;不論哪個部位出現沉脈,都認爲是肝腎疾病嗎?況且,同樣是浮脈,心病與肺病不同,不考慮部位如何區分?同樣是沉脈,肝病與腎病不同,不考慮部位如何區分?如果心肺都以浮脈候之,肝腎都以沉脈候之,經文爲何還要區分心肺肝腎與脾胃的不同部位?

脈象是用來診斷疾病的。遵循寸關尺定位來診斷,尚且不能完全掌握其細微之處,如果不遵循寸關尺定位,就會茫然無措,沒有依據。經文說:“脈象是血氣的先兆,血氣就是陰陽。”因此,三部脈象都浮,代表陽氣旺盛,並非三部脈象都是心肺脈;三部脈象都沉,代表陰氣旺盛,並非三部脈象都是肝腎脈。應該根據部位來辨別,同時也要根據脈象本身的特徵來辨別。例如,如果是浮脈,應該是浮洪來盛去衰的心脈;如果是沉脈,應該是沉而弦長的肝脈。

經文僅提到尺動脈外側候腎,內側候腹。但王叔和將兩側尺部同時用於候膀胱,吳寫皋、李士材等人則認爲左尺部同時候小腸和膀胱。他們的意圖都是想補充經文未涉及的內容,卻不知道經文在討論脈象時,之所以只詳細描述五臟,是因爲五臟能夠調節六腑。例如,在傷寒中,頭痛、腰痛、頸項強直,這些都是膀胱經的症狀,但脈象並不在左尺部診斷,而是在左寸部診斷。因此我說,腑臟的疾病應該通過症狀來辨識,而臟腑的脈象用來判斷內外原因。由此看來,將左尺部候腎的同時,兼候小腸和膀胱,以補充經文未涉及的內容,是沒有必要的。而且,一個部位候兩種脈象,還可以通過浮沉、陰陽來辨別。但如果一個部位同時候腎、小腸、陽脈和膀胱的脈象,試問如何準確地區分腎脈、小腸脈和膀胱脈呢?

以上翻譯儘可能保持了原文的結構和內容,旨在提供一個現代漢語版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