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韞兮

《脈確》~ 附送戴原禮還浦陽序

回本書目錄

附送戴原禮還浦陽序

1. 附送戴原禮還浦陽序

醫之為道至矣。周官有疾醫。視萬民四時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癢疥。秋之瘧寒。冬之嗽咳。分而治之。驗其狀而制其祿。復世官寢失職。故於其術。每擇之不精。吾同縣戴原禮。從朱先生彥修學。治疾往往多奇驗。原禮從叔仲章。六月患大熱。面赤口譫語。身發紅斑。他醫投以大承氣湯。

而熱愈極。原禮脈之。曰。左右手皆浮虛無力。非真熱也。張子和云。當解表而勿攻裡。此證似之。法當汗。遂用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為劑。烹液冷飲之。大汗而愈。櫧概方氏子婦。瘧後多汗。呼媵人易衣不至。怒形於色。遂昏厥若死狀。灌以蘇合香丸而蘇。自後聞人步之重。

雞犬之聲。輒厥逆如初。原禮曰。脈虛甚。重取則散。是謂汗多亡陽。正合經意。以黃耆人參日補之。其驚漸減。至浹旬而安。松江諸仲文。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纏。食飲必熱如火。方下咽。微溫則嘔。他醫授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雞者三。病逾亟。原禮曰。脈數而大且不弱。

劉守真云。火極似水。此之謂矣。椒發陰經之火。雞能助痰。只以益其病爾。以大承氣湯下之。晝夜行二十餘。頓減纊之半。復以黃連導痰湯。益竹瀝飲之。竟瘳。姑蘇朱子明之婦。病長號。數十聲暫止。復如前。人以為萬所憑莫能療。原禮曰。此郁病也。痰閉於上。火鬱於下。

故長號則氣少舒。經云。火鬱則發之是已。遂用重劑湧之。吐痰如膠者無算。乃復初。藥原忠妻。因免乳後。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雲之上。舉目則室廬旋運。持身弗定。他醫飲以補虛治驚皆無驗。原禮曰。左脈雖芤且澀。神色不動。是因驚致。心包絡積汙血爾。法宜下之。

下積血如漆者一斗。即愈。留守衛吏。陸仲容之內子。病熱。妄見神鬼。手足瞤動。他醫用黃連清心湯。不中。原禮視之。曰。形瘦而色不澤。乃虛熱耳。法當以李杲甘溫除大熱之法為治。即經所謂損者溫之者也。服人參黃耆而安。他若此者甚眾。夫醫之為道。本於素問內經。

其學一壞於開元。再壞於大觀。習俗相仍。絕不知究其微指。唯執一定之方。類刻舟而求劍者。人訾之。則曰我之用此。不翅足矣。又惡事內經為。宋之錢仲陽。獨得其秘於遺經。而擴充之。金之張劉李諸家。又從而衍繹之。於是內經之學大明。劉之學。朱先生得之最深。大江以南。

醫之道本於內經。實自先生髮之。原禮乃其高弟弟子。其傳授有要。故察證無不中。服其劑者。沉疴豁然如洗。昔司馬遷作倉公傳。載其應詔所對。自齊御史成至公乘項處。凡二十有三。書治病之狀甚具。予仿此義。稍陳原禮療疾。奇中者系之首簡。若周官疾醫。四時治證之概。

知言者。必有所擇焉。

白話文:

醫術這門學問,可說到了極致。周朝官制中設有「疾醫」,負責觀察百姓在四季中罹患的疾病,例如春天常見的頭暈目眩、夏天常見的皮膚搔癢疥瘡、秋天常見的瘧疾發冷、冬天常見的咳嗽,然後針對不同病症加以治療,並根據治療效果來評定醫官的俸祿。後來,世襲的官制逐漸廢弛,醫官的職責也跟著荒廢,因此在選擇醫師時,往往無法精挑細選。

我同縣的戴原禮,師承朱彥修先生學習醫術,治療疾病常常有奇特的療效。原禮的從叔戴仲章,六月時患上高熱,面色赤紅、胡言亂語、身上還出現紅疹。其他醫生開了大承氣湯給他服用,反而讓他的高熱更加嚴重。原禮把脈後說:「兩手的脈象都浮虛無力,這不是真正的熱症。」他認為,張子和說過:「應該先解表邪,而不是攻瀉體內」,這個病症跟這種情況相似,所以應該發汗。於是,他用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等藥材配製藥劑,煎煮後放涼給他服用,結果大汗淋漓,病就好了。

櫧概方氏的媳婦,在瘧疾之後出現多汗,她呼喚婢女換衣服,但婢女沒有立刻來到,她一氣之下,臉色大變,昏厥得像死了一樣。有人灌她喝蘇合香丸後才甦醒。但從此之後,只要聽到別人走路聲音稍大,或是雞犬的叫聲,就會再次昏厥,像之前一樣。原禮說:「她的脈象非常虛弱,用力按下去就會散掉,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散,跟醫經上說的相符。」他用黃耆、人參等藥材每天替她補養,她的驚悸症狀逐漸減少,過了十天就痊癒了。

松江的諸仲文,在漫長的夏季裡總是怕冷,身上常常裹著厚重的棉衣,飲食也必須像火一樣熱。食物剛下嚥,如果稍微溫涼就會嘔吐。其他醫生用胡椒煮雌雞給他服用,每天吃三隻雞,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原禮說:「他的脈象雖然快而且大,但並不虛弱,這就如同劉守真所說的『熱極似水』。胡椒會引發陰經的火氣,雞肉又會助長痰液,這只會讓病情更嚴重。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他一天一夜瀉了二十多次,棉衣裹的厚度就減少了一半,之後再用黃連導痰湯,配合竹瀝飲用,病就好了。」

姑蘇朱子明的妻子,生病時會大聲哭號,哭幾十聲才會暫時停止,然後又繼續哭。大家都認為她是鬼魂附身,沒有辦法醫治。原禮說:「這是鬱病,痰液阻塞在上方,火氣鬱積在下方,所以大哭的時候,氣血才能稍微疏通。《醫經》說『火鬱則發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於是他用猛烈的藥劑讓她吐出來,吐出的痰像膠水一樣多,病就好了。

藥原忠的妻子,因為斷奶後,出現驚悸的症狀,身體輕飄飄的,好像浮在雲端,抬頭看,房子也跟著轉動,身體也無法站穩。其他醫生用補虛、安神等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原禮說:「她的左脈雖然芤且澀,但神色並沒有異常,這是因為驚嚇導致心包絡積了汙血,應該用攻下的方法。」結果,排出像漆一樣的瘀血一斗,病就好了。

留守衛吏陸仲容的妻子,生病發熱,總是看到神鬼,手腳也不自主的抽動。其他醫生用黃連清心湯治療,都沒有效果。原禮診斷後說:「她形體消瘦,面色也沒有光澤,這是虛熱,應該用李杲所用的甘溫除大熱的方法治療,也就是《醫經》說的『虛者溫之』。服用人參、黃耆等藥材後就好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醫術這門學問,原本是根基於《素問》、《內經》等經典,但唐朝開元年間毀壞了一次,宋朝大觀年間又再次毀壞,人們習慣沿襲舊習,不再去探究醫理的精微之處,只執著於固定的藥方,就像刻舟求劍一樣。有人批評他們,他們就說:「我用這些藥方,效果已經很好了。」他們甚至還排斥研究《內經》。宋朝的錢仲陽,從遺留的醫經中獨自領悟了醫理的精髓,並且加以擴充;金朝的張、劉、李等醫家,又從此延伸發展,於是《內經》的學說才得以發揚光大。劉完素的學說,朱先生體會得最為深刻,長江以南的醫學之所以根基於《內經》,實際上是從朱先生開始的。原禮是朱先生的高徒,他繼承了老師的精髓,所以診斷病情時沒有不準確的,服用他開的藥,即使是久病也能立刻痊癒。

過去,司馬遷寫《倉公傳》時,記載了倉公奉詔回答問題的內容,從齊國的御史成到公乘項,總共有二十三個人,詳細記載了他們的病症與治療情況。我效法這種做法,簡單記錄了原禮治療疾病的奇特病例,並把它放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如果知道周朝官制中「疾醫」是怎麼在四季治療疾病,那麼有見識的人,一定會懂得選擇好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