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贈醫師葛某序
贈醫師葛某序
1. 贈醫師葛某序
古之醫師。必通於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脈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醫。故記禮者有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也。傳經者既明載其說。復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為言。何其惑歟。夫醫之為道。
必志慮淵微。機穎明發。然後可與於斯。雖其父不能必傳其子也。吾鄉有某。三世業醫。專事大觀之方。他皆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習儒。至聘君。始以醫鳴。醫家諸書。則無不精覽。一少年。病肺氣上。喀喀鳴。喉中急則唾。唾血成縷。某曰。此瘵也。後三月死。聘君曰。
非也。氣升而腴。中失其樞。火官司令。爍金於爐。是之謂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然。一六十翁。患寒熱。初毛灑淅。齒擊下上。熱繼之。盛如蒸甑。某曰。此痰也。不治將瘥。聘君曰。非也。脈淫以芤。數復亂息。外強中乾。禍作福極。是之謂解亦。藥之則瘳。不藥則劇。
已而果劇。治乃愈。一女婦。有噦疾。每吐涎數升。腥觸人。人近亦噦。某曰。此寒噦也。法宜溫。聘君曰。非也。陽陰未平。氣苞血聚。其勢方格。靡有攸處。是之謂惡阻。在法不當治。久則自寧且生男。言後輒驗。夫某之醫三世矣。聘君則始習為之。而優劣若是。醫其可以世論即。
昔之名醫眾矣。若華元化。張嗣伯。許智藏。其治證。皆入神。初不聞其父子相傳也。自傳經惑於是非。使禮經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醫者。不問其通書與否。見久於其業者。則瞀瞀焉從之。人問其故。則曰是記禮者。云爾也。其可乎哉。葛生某淮之鉅族也。明於醫。
三世之書。皆嘗習而通之。出而治疾。決死生。驗瘥劇。若燭照。而龜卜無爽也者。士或不能具藥。輒注之不索其償。士君子翕然稱之。名上丞相府。賜七品服。俾提舉諸醫官。有疾者。遂倚之以為命。嗚呼。若葛生者。其無愧古之醫師者歟。
白話文:
古代的醫生,必須精通三方面的醫學知識。所謂的三方面,一是針灸,二是《神農本草》,三是《素女脈訣》。脈訣是用來診斷病情的,本草是用來辨識藥材的,針灸是用來祛除疾病的。不精通這三方面,就不能稱作醫生。所以《禮記》上說,如果醫生不是三代從醫的,就不要服用他的藥。傳經的人既然明確記載了這句話,卻又否定它的本意,反而說要父子相傳,三代從醫,這真是太迷惑人了。
醫學這門學問,必須要心思深沉細密,思維敏銳清晰,這樣才能有所成就。即使是父親,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把醫術傳給兒子。我們鄉里有個某人,三代從醫,專門使用那些常見的方子,其他醫術都不關心。還有一個叫朱聘君的,家裡世代都是讀書人,到了聘君,才開始以醫術聞名。他精讀所有醫學書籍,沒有不了解的。
有一個年輕人,得了肺氣上逆的病,咳嗽聲不斷,喉嚨不舒服就吐痰,痰中帶血絲。某人說,這是癆病,三個月後就會死。聘君說,不對。這是因為氣逆而過於旺盛,身體失去了平衡,火氣過旺,灼燒肺部,這叫肺痿,可以治好。後來果然如聘君所說。
一位六十歲的老翁,患了忽冷忽熱的病,開始時渾身發抖,牙齒打顫,接著發熱,熱得像蒸籠一樣。某人說,這是痰積引起的,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好。聘君說,不對。他的脈象虛弱而無力,頻率也亂了,這是外強中乾,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吃藥就會好,不吃藥就會更嚴重。後來果然如聘君所說,病情加重,治療後才痊癒。
一個婦女得了嘔吐的病,每次吐出來的唾液有好幾升,腥臭難聞,靠近的人也會嘔吐。某人說,這是寒性嘔吐,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聘君說,不對。這是陰陽失調,氣血瘀積,病勢正在擴散,沒有固定的地方,這叫妊娠惡阻,不應該治療,時間久了自然會好,而且會生男孩。後來果然應驗了。
某人三代從醫,而聘君才開始學習醫術,但醫術卻高下立判。醫術難道可以根據世代相傳來論斷嗎?
古代的名醫很多,像華佗、張仲景、許叔微,他們的醫術都非常高明,沒聽說過他們是父子相傳的。自從傳經的人把是非搞混後,使得《禮記》的本意被曲解,已經三千年了。現在的人找醫生看病,不問他是否精通醫學知識,只看他行醫時間長不長,就盲目地跟隨他。別人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是《禮記》上說的。這難道是對的嗎?
葛某先生是淮河一帶的名門望族,精通醫術,三方面的醫學知識都學習過,而且融會貫通。他出來行醫治病,能判斷病人的生死,驗證病情的好壞,就像用燭光照亮一樣,準確無誤。有的士人付不起藥費,他就主動給予,不求回報。士大夫們都稱讚他,他的名聲傳到宰相府,被賜予七品官服,讓他掌管所有醫官。有病的人都依靠他來保命。
唉,像葛先生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無愧於古代的醫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