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可治病脈
可治病脈
1. 可治病脈
脈經。凡脈浮、大、數、勤、長、滑為陽;沉、微、弦、弱、短、澀為陰。陽病見陰脈者,過也;陰病見陽脈者,順也。按脈之說,本仲景《傷寒論》。在傷寒症,則陽病見陽脈者順,陰病見陽脈者亦順。若內傷病,陰病見陽脈者,又為逆也。經曰:「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如虛勞、失血之病,喜沉細陰脈。
忌洪數陽脈是也。脈經不辨誤。經脈從陰陽,病易已。按男子陽,左脈大為從;女子陰,右脈大為從。春夏陽,脈浮大為從;秋冬陰,脈沉細為從。外感病,陽症見陽脈為從,陰症見陽脈亦為從。內傷病,陽症見陽脈為從,陰症見陰脈亦為從。
四言脈訣。脈貴有神。李東垣曰:「脈之不病,其神不言當自有也;脈既病,當求其中神之有無焉。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有神,當泄其熱,則神在焉;寒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焉。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藥而泄熱去寒乎?」
按東垣以脈中有力為神,固是也。然所謂神者,即胃氣也。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曰:「滑則從,澀則逆。」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以此與脈中有力合參,則得之矣。滑伯仁謂東垣脈中有力之「中」字,乃浮、中、沉之「中」,其意蓋謂脾居中州,以中候有力為神。然則沉脈者,其神將何以候之乎?
伯仁誤矣。
白話文:
脈象的診斷原則:通常脈搏浮現、粗大、跳動快速、脈象長且滑潤的,屬於陽性;脈搏沉潛、微弱、弦細、短促、澀滯的,屬於陰性。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代表病情惡化;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代表病情好轉。這種脈象的說法,本來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在傷寒病症中,陽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是順應的,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也是順應的。但如果是內傷疾病,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就代表病情惡化。經典也說,陰性病症出現粗大的陰性脈象,是惡化的徵兆,例如虛勞失血的病,本來喜歡沉細的陰脈,忌諱洪大的陽脈。如果脈象診斷不清楚而誤判,那麼陰陽脈象搞混,病就難治好了。按照男為陽,左邊脈象強大是正常的;女為陰,右邊脈象強大是正常的。春夏為陽,脈象浮現粗大是正常的;秋冬為陰,脈象沉潛細弱是正常的。外感病,陽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是正常的,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也是正常的。內傷病,陽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是正常的,陰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也是正常的。
四言脈訣說,脈象貴在有神氣。李東垣說,沒有病時,脈象的神氣自然存在,不必多說;脈象有病時,就要注意觀察脈象之中是否有神氣。例如,脈搏跳動六次或七次,表示熱,如果脈搏跳動有力,就是有神氣;脈搏跳動三次或兩次,表示寒,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也是有神氣。熱證脈象有神氣,就應該疏泄熱邪,神氣自然會恢復;寒證脈象有神氣,就應該驅除寒邪,神氣自然會恢復。寒熱的脈象如果無力無神,又該用什麼藥來疏泄熱邪、驅除寒邪呢?
李東垣認為脈象有力就是有神氣,這固然是對的。然而,所謂的神氣,其實就是胃氣。經典說,脈象微弱但滑潤,代表有胃氣;又說,滑潤是順應,澀滯是逆反。所以五臟骨肉能夠滑潤,才能長久健康。把這些觀點和脈象有力結合來看,就更明白了。滑伯仁認為,東垣所說的「有力」是指脈象浮中沉三部的「中」部有力。他的意思大概是說脾胃居於中焦,以中部的脈象有力作為有神氣的表現。如果這樣理解,那沉脈的神氣又該如何觀察呢?
伯仁的理解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