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動
動
1. 動
(仲景傷寒論曰。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搖動者。名曰動。愚按兩上字。其一乃浚人誤添者。當是數厥見於關上、下。經曰。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手少陰屬心。是寸者動脈矣。又曰。陰虛陽搏謂之崩。腎之陰虛。陽搏之故。見崩症是尺有動脈矣。
王叔和著脈經。不知兩上字。其一乃衍字。因曰動脈見於關上。遂令談之論脈者。皆曰動脈。只見於闕。與經不合矣。)
動脈如豆形。數而厥厥動。陽動出汗兮。驚痛堪憂。(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按陰搏陽則陽虛。陽虛故出汗。經謂肝主驚。陽明主驚。按膽附於肝。肝氣強者膽大。肝氣弱者膽小。膽小當有畏懼之心。故易驚。此驚之生於內者也。陽明屬土。土性靜。故聞木聲惕然而驚。
此驚之生於外者也。由是觀之。則自驚者屬肝。物觸而驚者屬陽明。然而驚則皆歸於心也。陰陽相搏。陰邪勝故痛。)陰動發熱兮。血崩為重。(陽搏陰。則陰虛。陰虛故發熱。陽邪盛。迫血妄行。故崩。)
白話文:
《傷寒論》提到,脈搏在關部(手腕的橈骨莖突處)呈現頻數(跳動快速)且厥厥(跳動不穩)的狀態,像豆子一樣大小,不停搖動,這種脈象稱為「動」。我認為這段文字中「兩上」兩個字,其中一個是後人誤加的,應該是「數厥見於關上、下」才對。經文說,女子手少陰脈(心經)跳動得很厲害,表示懷孕了,因為手少陰脈屬於心,所以這時的脈動是在寸部(手腕內側靠近拇指處)。另外,經文又說,陰虛導致陽氣衝動,就會引起崩漏(女性不正常出血),這是腎陰虛造成的,所以崩漏的時候,尺部(手腕內側靠近手肘處)也會有脈動。
王叔和寫的《脈經》,不知道「兩上」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就說「動脈見於關上」,導致後世談論脈象的人都認為動脈只在關部出現,與經文記載不符。
動脈的脈象像豆子,跳動頻數而且不穩定。陽氣妄動就會出汗,令人感到驚恐和疼痛,這很令人擔憂。(成無己解釋說,陰陽搏擊,虛弱的一方就會出現脈動。我認為是陰氣衝擊陽氣,導致陽氣虛弱,所以才出汗。經文說肝主驚恐,陽明也主驚恐。膽附屬於肝,肝氣旺盛的人膽子大,肝氣虛弱的人膽子小,膽小就會容易產生畏懼之心,所以容易受到驚嚇,這是內因引起的驚嚇。陽明屬土,土性靜,所以聽到木聲會突然驚嚇,這是外因引起的驚嚇。由此看來,自己嚇自己屬於肝,被外物觸動而驚嚇屬於陽明,但最終都與心有關。陰陽搏擊,陰邪旺盛就會產生疼痛。)陰氣妄動就會發熱,導致血崩(大量出血),情況很嚴重。(陽氣衝擊陰氣,就會導致陰虛。陰虛就會發熱。陽邪過盛,迫使血液不正常流動,所以會引起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