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韞兮

《脈確》~ 浮

回本書目錄

1.

(內經謂之乏)

浮脈輕手得。如木水中浮。(浮秋脈也。春夏冬見之。則病脈也。然在秋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則為手脈。若中央堅。兩邊虛。此謂太過。細而微。此謂不及。亦病脈也。)有力表邪清涕嗽。惡寒發熱令人愁。(風邪自皮毛入。皮毛合肺。肺開竅於鼻。肺惡寒、金寒則生水、故鼻流清涕、風邪迫肺。

則氣逆、故嗽、肺主衛、風邪入則皮毛閉。固衛氣不能溫外。故惡寒、肺與心皆在上。肺邪傳心則心火鬱。心主營。營行血脈。數一身發熱。仲景謂冬月寒傷營。則發熱惡寒無汗。風傷。齦則發熱惡風有汗、此固然矣、然四時感昌者。亦發熱惡寒。必用表藥而愈。蓋表藥其味皆辛、辛開毛孔。

散火鬱。毛孔開。則衛氣外達。火鬱散則營血內安。營衛調和。則汗出而寒熱解矣。)寸主頭疼開腹滿。尺司癃閉好推求。(自胸至頭寸主之。諸陽經起於頭、風邪自皮毛深入。則歸經。故頭痛。肝脾與腎。且脈常沉。今脈浮。乃陽之乘陰也。陽盛則熱。水之性。寒則凋。熱則旺、肝水旺、則克脾土。

脾虛則不欲食。而腹滿。腎竅於二陰。真性惡燥。熱勝則血燥。而大腸不潤。故閉氣燥而膀胱不化。故癃、癃者。小便不利也。)浮緊傷寒浮虛暑。(寒傷營。營行脈中。寒氣動急。故脈緊。暑傷氣。傷氣故脈虛。)浮緩風濕自宜搜。(濕氣濡滯。故脈緩。凡頭重、身重、腿膝痛、浮腫、大便泄、小便黃者。

風溼症也。)浮滑風痰浮數熱。(滑主痰。帶浮則為風痰、數主熱、帶浮則為風熱。)無力須將血弱謀。(陽盛故脈浮。陰虛故無力、遇此等脈。不宜輕用表藥。)

白話文:

(內經說的「乏」就是指浮脈)

浮脈用手指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就像木頭浮在水面上一樣。(浮脈是秋天的正常脈象。如果在春夏冬天出現,那就是病脈。然而,秋天的脈象如果輕淺虛浮,來得急促,去得散漫,那就是正常的秋季手脈。如果中間感覺堅硬,兩邊卻虛弱,這就叫做太過;如果細小又微弱,這就叫做不及,這兩種都是病脈。)

浮脈有力,通常表示有外感邪氣,會出現流清鼻涕、咳嗽、怕冷發熱等令人煩惱的症狀。(風邪從皮膚毛孔進入人體,皮膚毛孔與肺相連。肺開竅於鼻子,肺怕寒冷,金氣寒冷就會產生水,所以會流清鼻涕。風邪侵犯肺部,會使氣逆行,所以會咳嗽。肺主衛氣,風邪入侵會使皮膚毛孔閉塞,導致衛氣不能溫暖體表,所以會怕冷。肺和心都在人體上方,肺邪如果傳到心,會使心火鬱積。心主管營氣,營氣運行於血脈之中,會導致全身發熱。張仲景說,冬天寒氣傷及營氣,會出現發熱、怕冷、沒有汗的情況;如果被風邪所傷,則會出現發熱、怕風、有汗的情況。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四季感冒的人,也會發熱怕冷,必須用解表藥才能治好。因為解表藥的味道都是辛辣的,辛味可以打開毛孔,疏散鬱積的火氣。毛孔打開後,衛氣就能到達體表,火氣散開後,營血就能在體內安定。營衛之氣調和,就會出汗,寒熱的症狀也就能解除。)

寸脈主要反映頭痛和腹部脹滿的情況,尺脈則主要反映小便不暢和閉塞的情況,可以仔細推求。(從胸部到頭部,由寸脈主管。各條陽經都起於頭部,風邪從皮膚毛孔深入後,就會歸經,所以會引起頭痛。肝、脾、腎的脈象通常是沉的,現在脈象卻是浮的,這是陽氣乘陰的表現。陽氣旺盛就會發熱,水的特性是寒冷時會凋零,熱時會旺盛。肝水旺盛,就會克制脾土,導致脾虛,不想吃飯,腹部脹滿。腎開竅於前後二陰,本性厭惡乾燥。熱邪旺盛就會導致血燥,大腸會失去滋潤,導致大便不通。氣機燥熱,膀胱無法正常運化,所以會出現小便不暢。)

浮脈如果脈象緊,通常是寒邪傷及營氣;浮脈如果虛弱,通常是暑邪傷及氣。(寒邪傷及營氣,營氣在脈中運行,寒氣會使脈動急促,所以脈象會緊;暑邪傷及氣,傷氣則脈虛。)

浮脈如果脈象緩和,通常表示有風濕病,可以仔細辨別。(濕氣滯留,所以脈象緩慢。凡是出現頭部沉重、身體沉重、腿腳膝蓋疼痛、浮腫、大便稀溏、小便黃等症狀,都屬於風濕病。)

浮脈如果脈象滑,通常表示有風痰;浮脈如果脈象數,通常表示有風熱。(滑脈主要反映有痰,如果帶有浮象,就表示有風痰;數脈主要反映有熱,如果帶有浮象,就表示有風熱。)

浮脈如果無力,通常表示氣血虛弱,需要仔細考慮。(陽氣旺盛所以脈象浮,陰氣虛弱所以脈象無力。遇到這種脈象,不應該輕易使用解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