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不食

張,脈虛緩。不食不飢。形寒浮腫。(胃陽虛)

人參,生益智,廣皮,半夏曲茯苓,生白芍,煨姜

楊(氏),胃傷惡食。絡虛風動浮腫。先與荷米煎。

人參,新會皮,檀香泥,炒粳米,炒荷葉蒂

潘,不飢不食。假寐驚跳。心營熱入。胃汁全虧。調攝十日可愈。(胃陰虛)

鮮生地,麥冬,知母竹葉心火麻仁,銀花

王,熱損胃汁。不欲食谷。

麥冬,蜜炒知母,地骨皮川貝母竹葉心,嘉定花粉生甘草,甜梨皮

陸(二一),時病後。脈弦而勁。知飢不納。胃氣未和。當靜處調養。

鮮省頭草,鮮蓮子茯神大麥仁,川斛,炒知母

鄭(四三),脈濡無力。唇赤舌乾微眩。不飢不飽。此天暖氣泄。而煩勞再傷陽氣。夫衛外之陽。內應乎胃。胃既逆則不納不飢矣。

炒麥冬,木瓜烏梅肉,川斛,大麥仁

某,風濕氣痹。不飢。(上焦濕熱阻氣)

杏仁滑石,土蔞皮,連翹橘紅鬱金

翁(二二),夏季溫熱上受。首先入肺。河間主三焦極是。今世醫者。初用非發散。即消食。散則耗氣。消則劫胃。究竟熱蘊未除。而胃汁與肺氣皆索。故不飢不食不便。上脘似格似阻。酸濁之氣。皆是熱化。病延多日。苦寒難以驟進。先擬開提上焦氣分。

蘇子,杏仁,土栝蔞皮,枇杷葉黃芩降香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此理亦人所易曉也。然有當禁食與不當禁食之兩途。如傷寒之邪。傳入陽明之腑。胃有燥熱昏譫者。有乾霍亂之上下不通。或正值吐瀉之際。或癍痧未達於表。

或瘟疫之邪客於募原。或瘧邪交戰之時。或初感六淫之邪。發熱脘悶。邪氣充塞瀰漫。嘔惡痞脹不飢。或傷食惡食等症。此雖禁其穀食可也。其餘一切諸症不食者。當責之胃陽虛。胃陰虛。或濕熱阻氣。或命門火衰。其他散見諸門者甚多。要知此症。淡飲淡粥。人皆惡之。或辛或咸。

人所喜也。或其人素好之物。亦可酌而投之。以醒胃氣。惟酸膩甜濁不可進。至於案中治法。一覽可盡。茲不重贅。(華玉堂)

2. 腸痹

張,食進脘中難下。大便氣塞不爽。腸中收痛。此為腸痹。(肺氣不開降)

杏仁枇杷葉,川鬱金,土栝蔞皮,山梔,香豉

夏(二十),食下䐜脹。旬日得一更衣。腸胃皆腑。以通為用。丹溪每治腸痹。必開肺氣。謂表裡相應治法。

杏仁,紫菀冬葵子桑葉,土栝蔞皮

又,腸痹開肺不效。用更衣丸三錢。

吳,身重不能轉移。尻髀板著。必得撫摩少安。大便不通。小溲短少。不飢少飲。此時序濕邪。蒸郁化熱。阻於氣分。經腑氣隧皆阻。病名濕痹。

木防己(一錢),杏仁(二錢),川桂枝(一錢),石膏(三錢研),桑葉(一錢),丹皮(一錢)

又,舌白。不渴不飢。大便經旬不解。皮膚麻癢。腹中鳴動。皆風濕化熱。阻遏氣分。諸經脈絡皆閉。昔丹溪謂腸痹。宜開肺氣以宣通。以氣通則濕熱自走。仿此論治。

杏仁,栝蔞皮,鬱金,枳殼汁,山梔,香豉,紫菀

沈(二五),濕結在氣。二陽之痹。丹溪每治在肺。肺氣化。則便自通。

紫菀,杏仁,枇杷葉,土栝蔞皮,鬱金,山梔皮,枳殼汁,桔梗

蔣(三一),肺痹。鼻淵。胸滿。目痛。便阻。用辛潤自上宣下法。

紫菀,杏仁,栝蔞皮,山梔,香豉,白蔻仁

董,高年瘧後。內傷食物。腑氣阻痹。濁攻腹痛。二便至今不通。診脈右部弦搏。渴思冷飲。昔丹溪大小腸氣閉於下。每每開提肺竅。內經謂肺主一身氣化。天氣降。斯雲霧清。而諸竅皆為通利。若必以消食辛溫。恐胃口再傷。滋擾憂症。聖人以真氣不可破泄。老年當遵守。

紫菀,杏仁,栝蔞皮,鬱金,山梔,香豉

又,舌赤咽乾。陽明津衰。但痰多不飢不食。小溲不爽。大便尚秘。仿古人以九竅不利。咸推胃中不和論治。

半夏竹茹枳實,花粉,橘紅,薑汁

葉(女),二便不通。此陽痹。當治在肺。

紫菀,杏仁,蔞皮,鬱金,黑山梔,桔梗

又,威喜丸

某,癉瘧肺病。未經清理。致熱邪透入營中。遂有瘀血暴下。今診舌白不渴。不能納食。大便九日不通。乃氣痹為結。宗丹溪上竅閉。則下竅不出矣。

杏仁,枇杷葉,栝蔞皮,川鬱金,香豉,苡仁

又,用手太陰藥。即思納穀。陽明氣痹無疑。

紫菀,杏仁,枇杷葉,栝蔞皮,鬱金,黑山梔

腸痹本與便閉同類。今另分一門者。欲人知腑病治臟。下病治上之法也。蓋腸痹之便閉。較之燥屎堅結欲便不通者稍緩。故先生但開降上焦肺氣。上竅開泄。下竅自通矣。若燥屎堅閉。則有三承氣。潤腸丸通幽湯。及溫脾湯之類主之。然余謂便閉之症。傷寒門中。當急下之條無幾。

余皆感六淫之邪。病後而成者為多。斯時胃氣未復。元氣已虛。若遽用下藥。於理難進。莫若外治之法為穩。用蜜煎導法。設不通爽。虛者間二三日再導。余見有漸導漸去燥糞五六枚。或七八枚。直至二旬以外第七次。導去六十餘枚而愈者。

此所謂下不嫌遲也。學者不可忽諸。(華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