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喜丸

威喜丸

WEI X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15%
心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5%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威喜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三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威喜丸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而茯苓能改善脾胃功能,利水消腫,從而減輕心臟負擔,改善睡眠質量。
  2. 配伍相宜: 威喜丸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例如遠志、酸棗仁等,茯苓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安神定志的功效,增強療效。

威喜丸方劑中使用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豬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威喜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淋濁、帶下等症,豬苓可以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2. 健脾益氣:豬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之效。濕熱下注往往伴隨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豬苓可以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威喜丸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原因有二:

  1. 固形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粘性和可塑性,可將藥材粉末黏合在一起,形成丸劑,方便服用。這有助於穩定丸劑的形狀,避免因藥粉鬆散而影響藥效。
  2. 防潮劑: 蜂蠟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防止丸劑因潮濕而變質,延長藥效保存時間。這對於一些易受潮的藥材尤其重要,有助於保持藥材的活性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威喜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集中於下元虛損及濕濁不化之證,其核心病機為「陽虛濕滯,精關不固」。主要體現於三方面:

  1. 精室失守:元陽虛憊致精液失控,見夢遺、白淫;腎氣不固則溲溺如泔,甚則遺尿。
  2. 帶脈不束: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纏綿;濕濁下注則白濁淋漓,胞宮失溫故不孕。
  3. 濕鬱化火:邪濕久蘊化熱,見小便澀痛;火鬱迫精則夢洩,上熏肺絡致痰火久嗽。

其辨證要點在於「虛中夾濕」——既見兩耳虛鳴、口乾等虛象,又具舌苔黏膩、溲濁等濕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茯苓(豬苓制):

    • 去黑皮:取其純白入肺,利上源以通調水道。
    • 與豬苓同煮:仿「禹餘糧丸」製法,以豬苓引導茯苓專行下焦,去水濕而不耗真陰。
    • 分兩特重(四兩):一則健脾滲濕以斷濕濁之源,二則寧心安神而固精舍。
  2. 黃蠟

    • 煉丸固形:取蜂蠟「得百花之精」的特性,既固護藥氣,又暗合「蜜丸緩補」之理。
    • 性澀斂藏:以蠟質之封固特性,助茯苓攝納浮越之陽氣,形成「滲中寓斂」的藥勢。

配伍深義:

  • 一滲一固:茯苓利濕從小便出,蠟質固澀精關,形成「開闔並舉」之勢。
  • 水火既濟:茯苓屬水以導濕下行,黃蠟屬火以溫固下元,暗合「腎主二便」之機。
  • 去濁存清:通過利小便實大便,使濕濁從溺道排出,而精微得以內守。

作用層次:

  1. 去邪層:茯苓先分解下焦鬱濕,豬苓煎煮後棄用,喻示「去濁不傷正」。
  2. 固本層:黃蠟包裹藥力直達丹田,在祛濕後立即建立封藏屏障。
  3. 調和層:茯苓淡滲之性調和三焦氣化,使水液各歸其道。

此方妙在「以通為補」——不直接用溫腎藥,而通過茯苓的「降濁」與黃蠟的「固澀」,促成腎氣自復。其「小便清為度」的停藥標準,正體現「邪去正安」的治療邏輯。對於濕鬱化火之證,乃取「火鬱發之」之意,藉利小便使鬱火從下而泄。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4兩(去黑皮,銼作大塊,與豬苓1分,瓷器內同煮三二十沸,取茯苓再細銼,豬苓不用),黃蠟4兩。
調理陰陽,固虛降濁。
上先搗茯苓為末,煉黃蠟為丸,如小彈子大。
每服1丸,細嚼乾咽下。小便清為度。
忌米醋,只吃糠醋,切忌使性氣;忌腥氣;尤忌怒氣勞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威喜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夜間遺尿尿失禁前列腺炎白帶女性不孕症遺精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夜間頻尿多尿口乾口渴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威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組成:白茯苓4兩(去黑皮,銼作大塊,與豬苓1分,瓷器內同煮20-30沸,取茯苓再細銼,豬苓不用),黃蠟4兩。 主治:調理陰陽,固虛降濁。主治:元陽虛憊,精氣不固,夢遺,遺尿,白淫;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濁,不孕。兩耳虛鳴,口乾。腎有邪濕,精氣不固。溲溺如泔,澀痛夢泄,便濁屬火鬱者。肺虛痰火久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