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花四苓湯

茅花四苓湯

MAO HUA S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腎經 23%
肺經 15%
膀胱經 15%
胃經 7%
肝經 7%
心經 7%
脾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茅花四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茅花四苓湯本身主治濕熱內蘊,水停膀胱之證,加入豬苓可以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促進體內濕邪排出,改善水腫和尿頻等症狀。
  2. 健脾益氣:豬苓還具有一定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濕邪內停,進一步提升利水滲濕的效果。

總之,豬苓的加入可以加強茅花四苓湯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濕熱內蘊、水停膀胱的病症。

茅花四苓湯中包含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之功效。方中以茅根、茯苓、豬苓、澤瀉等藥物組成,旨在利水滲濕,消除水腫,改善尿頻、尿急等症狀。
  2. 健脾利濕:澤瀉還能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健脾利濕、消腫止痛之目的。

茅花四苓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為了 健脾燥濕,以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

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消食、祛風止痛的功效。在茅花四苓湯中,蒼朮與茯苓、豬苓、澤瀉、白朮等藥物共同作用,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燥濕,從根本上解決水濕停滯的問題,進而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茅花四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方中加入茯苓,有助於利水滲濕,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諸症,如小便不利、腹脹、痰多等。
  2.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避免水濕內停。此方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需脾胃健運纔能有效利水,加入茯苓能加強健脾利水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茅花四苓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冒暑致鼻衄者」,即因夏季暑熱之邪侵襲人體,導致鼻血妄行之證。暑為陽邪,易傷津耗氣,上擾陽絡,迫血妄行;加之暑多夾濕,濕熱相搏,更易阻遏氣機,加重血熱。本方針對暑熱夾濕之病機,清暑化濕、涼血止血,使暑熱得清、濕濁得利,則鼻衄自止。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茅花(君藥)

    • 性味甘涼,歸肺、胃經,為清熱涼血止血之要藥。
    • 專入上焦,善清暑熱之邪,直達鼻竅血絡,涼血止血以治標。
  2. 四苓散結構(臣佐藥)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運中,助脾氣升清以斂血,兼化暑濕之邪。
    • 茯苓、豬苓、澤瀉:三者協同利水滲濕,導濕熱下行從小便出,使暑濕分消而熱勢孤立。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茅花治標止血,四苓散治本祛濕,符合「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甘酸斂津」之暑證治則。
  • 上下分消:茅花清上焦暑熱,四苓散利下焦濕濁,體現「治上焦如羽,治下焦如權」的層次。
  • 動靜結合:茅花涼血靜斂,蒼朮辛燥流動,既防涼遏濕邪,又避燥助血熱,展現方劑平衡之妙。

治療原理
暑濕交蒸→熱迫血行→鼻衄;濕阻氣機→血不歸經。本方可清暑涼血(茅花)、健脾燥濕(蒼朮)、滲濕利尿(三苓),使暑熱解而血寧,濕濁去而氣順,衄血自止。其組方簡約,契合暑季「熱濕並重」之病機特點,體現古代「因時制方」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茅花3錢,豬苓1錢5分,澤瀉1錢5分,蒼朮1錢5分,茯苓1錢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因此,陰虛血虧、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茅花四苓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茅花3錢,豬苓1錢5分,澤瀉1錢5分,蒼朮1錢5分,茯苓1錢5分。 主治:冒暑致鼻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