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 (1)

1. 心痛

(即胃脘痛也,附:脾疼胸痹)

心為君主豈容邪,若是真心痛不佳,

胃脘與心其位近,錯呼痛處是心家。

心者,君主之官,五臟之系,皆屬於心,乃一身之主宰,十一官之所聽令者也。故主安則安,主危則危,豈邪氣之可犯乎?設使心經果為大寒之所觸,瘀血痰飲之所沖,則其痛掣背,脹脅胸煩,咽乾,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謂之真心痛,乃邪氣傷其君也。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或因他臟之邪,有客邪乘於心者,是則心之別脈屬焉,非本經自病也。如陳無擇所論諸經、諸俞、諸腑涉邪所致者是也。

按《病機》云:心痛與背相引,如有物從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刺京骨、崑崙,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脹,胸滿不食,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刺大都、太白。

心痛如錐刺,乃脾心痛也,刺然谷、太谿。

心痛色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休息,乃肝心痛也,刺行間、太衝。

心痛,臥若從心上起,動作痛益甚,其色不變者,肺心痛也,刺魚際、太淵。

以上心痛,皆因他臟氣不平所致,亦非本臟自病也。故各刺其經之穴,宜通氣行無所凝滯,則痛止矣。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云胃脘當心而痛。時人未知此義,見其痛在心所,乃呼為心痛也。其在當心而痛者有三病:曰胃脘痛,曰脾疼,曰胸痹。當各求之。

胃脘疼者,腹脹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脾疼者,心下急痛,食則嘔,腹脹善噫。

胸痹者,喘息咳唾,胸背痛。《金匱》云: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心痛曾聞九種名,緣何治例未能明,

不知新久分虛實,冷熱無方法並行。

所謂九種心痛者,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雖有九種之名,治例未立。惟《金匱》有九痛丸一方,總治九種心痛,恐未嘆然。

丹溪云:凡心膈之痛,雖分久新,心痛,即胃脘痛。若明知身犯寒氣,口得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用溫散溫利之藥,若病久則成郁矣。鬱則成熱,河間所謂久痛無寒,暴痛非熱者是矣。

草豆蔻性溫,能行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而以熱鬱而痛者,宜以涼藥監製之,如芩、連、梔子之類,其效尤速。

治久痛者用山梔子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黑,用水一盞,煎七分,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熱飲之立止,如劫止之後復發者,前藥必不效,玄明粉一匕,白湯調下立止。

如痛時手不可按者,此實痛也,宜吐之、利之。吐用梔子豆豉湯,利用大陷胸湯。以物按而痛定者屬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末和之而愈。不可用人參白朮,蓋諸痛不可補氣故也。

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故治胃脘痛者,草豆蔻、山梔子不可缺也。如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宜連服六一湯,此治久病,寒因熱用方也。

如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冷,自汗如洗,手足冷者,宜《三因》倉卒散。此治新病寒因熱用方也。

心痛初因寒所生,久而變熱又非寒,

食痰氣血別求責,痛止須知調理難。

經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背痛徹心,心痛徹背,宜烏頭赤石脂丸方,可治腎心痛。

河間云: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痛,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

有急心痛者,宜落盞湯。此可治肝心痛。

有客寒犯心胃,大痛不可忍者,宜東垣麻黃豆蔻丸。此治身受寒氣,口食寒物初病者,宜溫散之方也。

有因食生冷,寒物停留胃中作痛者,宜丁香脾積丸,此溫利之藥也。胃為脾之腑,木鬱之發為病,胃脘常先而痛,此腑先病也。甚而致於兩脅,痛則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痛者是也。其有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胃先痛而脾後痛者,宜燒脾散、《和劑》抽刀散,皆可用也。

有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痛者,宜溫胃湯主之(方見內傷)。

以上皆治寒痛方也。

河間云: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崑崙四穴,謂表裡俱瀉之。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

丹溪云:古方多用山梔子為君,熱藥為之嚮導,則邪易服,病易退。

有熱實心痛者,宜小陷胸湯;甚者,手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方見傷寒門。)

有熱氣心作痛者,宜生地黃膏

以上治熱痛方。

心膈大痛,攻作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碗許而痛即止。凡因痰、因食積而痛,服藥不止,並宜吐之。

痰飲心痛,用海石佐以香附米,以川芎、山梔子煎湯,入生薑汁調服。

如無藥處,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

胃中若有流飲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脊膝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控涎丹漸漸服之,徹去病根即止。

如痰積,只胃脘痛不至甚者,宜白螺殼丸主之。

胸痹,喘息咳唾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以上並治痰痛方。

河間云:大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煮黃丸利之。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

有因食,多食煎燒餅、熱面之類,以致熱鬱於內,胃脘當心而痛者,黃連六一湯主之。

有酒積、食積、茶積、肉積,清痰在胃脘,當心而痛者,宜加味枳朮丸大效。

以上皆治食積痛方也。

丹溪云:有平日喜好熱物,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作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有死血留於胃脘作痛者,宜玄桂丸主之。

有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及婦人血氣刺痛,並宜家秘祛痛散

婦人多心痛者宜勝金散

婦人血入心脾經,發作痛尤有甚於諸痛也,宜河間四物倍加芎歸湯,調服沒藥散

以上皆治血痛方也。

丹溪云:用黃荊子炒焦為末,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帶。此治風痛方也。

《脈經》云:諸蟲痛者,如心腹痛者,懊憹,發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喜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清水者,蛔咬也。以手按緊而堅持,無令得移,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此法難用。

蟲痛者,必面上有白斑,能食,時作時止,宜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或檳榔散集效丸,俱用苦楝根皮煎湯下。

《金匱》云: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也。如服毒藥不止者,宜甘草粉蜜湯下。(詳見蟲病。)

此以上治蟲痛方也。

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奇功。久病鬱熱者,不可多服,以加味枳朮丸代之。

如心下痛者,用二陳湯合小陷胸湯,磨木香水少許,和服如神。

丹溪云:中宮有食積與痰而作痛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攻,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復作,勿歸咎於醫也。必須再服三五服,藥後以漸而少食,方可獲安矣。又云:若病安之後,縱恣口腹,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難治也。

心痛,脈浮大弦長者,死;沉細微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