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粉蜜湯

甘草粉蜜湯

GAN CAO FEN M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粉蜜湯方劑中含有甘草,其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方劑中,甘草可調和各藥材的性質,使其相輔相成,發揮最佳療效。
  2.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益脾氣,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甘草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促進身體康復。

甘草粉蜜湯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藥性: 甘草性甘平,但其藥性較燥,易傷脾胃。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潤燥止渴、調和脾胃的作用,可緩解甘草的燥性,使其更易於脾胃吸收。
  2. 增強療效: 蜂蜜具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的作用,與甘草的補氣養陰、和中緩急功效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同時,蜂蜜的粘性有助於藥物在體內停留更長時間,更充分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粉蜜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原文載:「蛔蟲之爲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其主治明確針對「蛔厥」證(即蛔蟲擾動所致之脘腹劇痛),特點爲:

  1. 蟲擾氣逆:蛔蟲攻竄,致上腹部絞痛、嘔吐清水或涎沫,甚則肢冷(類似現代膽道蛔蟲症)。
  2. 毒性藥無效:服用一般驅蟲藥(如烏梅丸)後,蟲體雖下但腹痛未止,或蟲體未被驅出而疼痛持續。
    此方非以「殺蟲」爲主,而是透過「安蛔緩急」使蟲體安定,疼痛自解,適用於驅蟲後殘留腹痛或體虛不耐攻伐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草(二兩)

  • 甘緩止痛:甘草味甘,能緩解臟腑攣急,直接舒緩腸道或膽道痙攣所致疼痛。
  • 調和藥性:中和「粉」之毒性(若爲鉛粉),或協同米粉之柔潤作用。

2. 粉(一兩)

  • 「粉」之考證:歷代注家有三解:
    • 鉛粉(毒性驅蟲):主殺蟲,但現代已罕用。
    • 米粉(甘緩養胃):支持者如徐靈胎,認爲此方意在「誘蟲食甘」,非直接殺蟲。
    • 黃連粉(清熱安蛔):少數醫家提出,但缺乏文獻佐證。
  • 治療邏輯
    • 若用鉛粉,屬「先誘後殺」,以蜜、甘草掩蓋鉛粉異味,蟲體食甘後中毒;
    • 若用米粉,則純粹「甘緩安蛔」,通過調節胃腸環境使蛔蟲安靜下行。

3. 蜜(四兩)

  • 潤滑腸道:蜂蜜質潤,能潤澤腸管,助蟲體排出。
  • 補益中氣:緩解吐瀉後之胃虛,保護黏膜。
  • 矯味協同:與甘草共製甘甜藥液,誘蟲服食(若粉爲鉛粉)。

煎服法關鍵

「煎如薄粥」使藥液黏稠,既能附著蟲體(若用鉛粉),亦能形成腸道保護層(若用米粉)。「愈即止」暗示可能含毒性成分,需中病即止。


治療原理推論

  1. 「甘以緩急」爲核心:無論「粉」爲何物,三藥配伍強化了「甘味」特性,按《內經》「甘者緩之」之理,鬆解平滑肌痙攣,改善蛔蟲上竄引起的絞痛。
  2. 雙向調節蛔蟲活動
    • 若用鉛粉:以甘味誘蟲攝入毒性物質,但風險較高;
    • 若用米粉:調整腸道酸鹼環境,使蛔蟲脫離膽道或胃部,隨大便排出。
  3. 胃腸道黏膜保護:蜂蜜與甘草形成物理性保護層,減少蛔蟲活動對消化道的刺激。

案例印證

醫案中患童服烏梅丸後蛔蟲雖下仍腹痛,改用甘草粉蜜湯(米粉版)後痛止,符合仲景「毒藥不止」之情境,說明此方對「蟲去痛存」之證,能透過緩急和胃收效,與傳統理論高度契合。


總結

甘草粉蜜湯之效,在於「甘緩制蛔,非攻即和」,針對蛔蟲病中後期之虛痛或蛔滯殘留,提供安全性較高的解決方案。其組成邏輯體現張仲景「因勢利導」之思維,透過調和胃腸環境,而非一味攻伐,達到止痛苦本之效。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粉1兩,蜜4兩。
安蛔止痛,解毒和胃。
上3味,以水3升,先煮甘草,取2升,去滓,納粉、蜜,攪令勻,煎如薄粥。溫服1升,愈即止。
"1.蛔厥:郭某某,8歲。因右上腹部陣發性絞痛三天,經用中西藥物驅蟲、止痛無效,其父送我處門診。見其肢冷,腹痛,嘔吐清水,痛時上腹部可摸到不規則包塊,痛止時消散,診為蛔厥證。遂投烏梅丸加減與服,次日其父謂服藥後己下蛔蟲,但腹痛不止。診之,肢冷已除,嘔吐好轉,但腹痛不止而包塊已無。說明蛔得驅而腹痛不止,符合《金匱》甘草粉蜜湯之證。遂令買甘草一兩煎水,加米粉、白蜜調勻,徐徐飲服。服兩小時後,腹痛開始緩解,半天後停止。後用此法治癒多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蛔蟲病風濕性心臟病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粉蜜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甘草2兩,粉1兩,蜜4兩。 主治:安蛔止痛,解毒和胃。主治:蛔蟲之爲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