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蜜油膏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 潤燥滋潤: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止渴、滋養補益的功效。蜜油膏多用於治療皮膚乾燥、皴裂、潰瘍等症狀,蜂蜜可以滋潤皮膚,促進傷口癒合,緩解乾燥症狀。
- 促進吸收:蜂蜜中含有豐富的酶類,可以分解藥材,提高藥效,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同時,蜂蜜的粘稠性可以使藥物更容易附著在患處,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蜜油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咳嗽氣來過猛,衝擊咽喉之皮膜,失其潤澤之常,不痛不腫,惟言語費力,不易作聲者」。
病機特點:
- 咳嗽氣逆上衝,導致咽喉黏膜(古稱「皮膜」)受損,失去滋潤與保護。
- 病屬功能失調而非器質性病變(「不痛不腫」),主要表現為聲嘶、言語費力,屬「金破不鳴」之證,即肺陰不足或肺氣耗傷,喉失濡養所致。
證候關鍵:
- 病因與燥、虛相關,可能因久咳傷肺,或燥邪耗損津液,導致咽喉乾澀失音。
- 治法當以「潤燥養喉」為先,佐以緩和氣逆。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
蜂蜜(2兩):
- 性味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 傳統功效:潤燥解毒、補中緩急、潤肺止咳。
- 作用原理:
- 滋潤咽喉黏膜,改善乾燥狀態;
- 甘緩之性可抑制咳嗽氣逆,保護聲門。
香脂油(生,2兩):
- 「香脂油」可能指植物性油脂(如松脂、柏脂等)或動物脂(如豬脂、羊脂)。
- 若為植物脂(如松脂):性味苦甘溫,傳統用於祛風潤燥、生肌止痛。
- 若為動物脂(如豬脂):性味甘涼,潤燥解毒,《本草綱目》載其「利血脈,散風熱,潤肺」。
- 作用原理:
- 油脂類物質能直接覆蓋黏膜,形成保護層,減緩氣道刺激;
- 協同蜂蜜增強潤燥效果,修復咽喉乾澀。
- 「香脂油」可能指植物性油脂(如松脂、柏脂等)或動物脂(如豬脂、羊脂)。
配伍特點:
- 蜜油相合:蜂蜜滋潤黏滯,油脂滑利滲透,兩者相須為用,深化潤燥之功。
- 加水微火燉煮:使油蜜融合,降低黏稠度,便於服用吸收;加熱亦助藥性溫和入喉。
2. 治療原理
- 潤燥養陰:針對咽喉黏膜失潤,以蜂蜜補肺陰,油脂滋養局部,恢復聲門濡潤狀態。
- 止咳緩急:蜂蜜甘緩抑制咳嗽衝擊,油脂減少氣道敏感,標本兼顧。
- 保護修復:油蜜混合形成物理性保護膜,隔絕外來刺激,促進黏膜修復。
3. 適用場景推論
此方適用於燥咳、久咳或過度用嗓所致的聲嘶、咽喉乾澀,而無明顯熱證(如紅腫疼痛)或痰濕壅塞者。推測古人多用於教師、藝人、久病虛咳等職業或體質偏燥之人。
總結
蜜油膏以簡潔配伍,針對「燥傷肺喉」的核心病機,通過滋潤、保護、緩解三個層面發揮作用,體現中醫「以潤制燥」的治療思維,且符合古代對咽喉症「外治潤敷」的用藥經驗。
傳統服藥法
蜂蜜2兩,香脂油2兩(生)。
將生香脂油切碎,入蜜內,再入淨水半茶鐘,微火上燉之,俟其油熟。
趁熱用羹匙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蜜油膏,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四。 組成:蜂蜜2兩,香脂油2兩(生)。 主治:咳嗽氣來過猛,衝擊咽喉之皮膜,失其潤澤之常,不痛不腫,惟言語費力,不易作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