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潰瘍丸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其富含多醣類物質,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潰瘍所造成的出血和組織損傷有顯著的修復作用。
- 消炎止痛: 白芨亦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能緩解潰瘍引發的疼痛和炎症反應,有助於促進潰瘍的癒合和康復。
因此,白芨作為潰瘍丸的組成成分,能夠發揮止血生肌、消炎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潰瘍病症。
潰瘍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胃潰瘍疼痛: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具有緩解疼痛、和胃止痛的功效。對於胃潰瘍引起的疼痛,甘草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 保護胃黏膜: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修復受損的胃黏膜,保護胃黏膜免受損傷,促進潰瘍癒合。
因此,甘草在潰瘍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緩解疼痛,又能促進潰瘍癒合。
潰瘍丸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燥生肌: 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潤燥生津、活血止痛之效。潰瘍病症多屬脾胃虛弱,津液虧損,導致潰瘍難以癒合。蜂蜜能滋潤乾燥的潰瘍面,促進潰瘍組織再生,加速癒合。
2. 調和藥性: 蜂蜜能緩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並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潰瘍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燥的藥材,蜂蜜可以起到緩解藥性、保護胃腸的作用,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潰瘍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潰瘍病」為主要適應症,中醫所指的潰瘍病多屬「胃脘痛」「吞酸」「嘈雜」等範疇,病機常與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胃絡損傷相關,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反酸、出血(如黑便)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需兼顧「斂瘡生肌」「緩急止痛」「調和氣血」之法,而本方正是針對此設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及粉(12克)
- 性味功效:苦甘澀、微寒,歸肺胃經,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效。
- 方解:白及富含膠質,能附著於潰瘍面形成保護層,促進組織修復,尤擅治療「內瘍」(如胃潰瘍出血)。古代用於金創潰瘍,引申至胃黏膜損傷,體現「以斂促癒」之思維。
甘草粉(18克)
- 性味功效:甘平,歸心脾胃經,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方解:甘草所含甘草酸能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緩解痙攣疼痛;其甘緩之性助白及協同修復潰瘍面,符合「甘能緩中」的治則。
蜂蜜(30克)
- 性味功效:甘平,歸脾胃肺經,補中潤燥、解毒止痛。
- 方解:蜂蜜黏潤可黏膜,中和胃酸,並能增強白及與甘草的協同效應。其緩和藥性之功,使丸劑更宜長期服用。
三、加減配伍與原理
胃酸多,加烏賊骨
- 烏賊骨(海螵蛸)咸澀微溫,專制胃酸過多,取其「酸收制酸」之效,直接中和酸性,並助白及止血生肌。
痛劇,加延胡索、白芍
-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針對氣滯血瘀型疼痛。
- 白芍:酸甘養陰、柔肝緩急,與甘草合成「芍藥甘草湯」意涵,強化解痙止痛之力。
四、全方治療機理
本方以「益胃止血」為核心,結合:
- 固護黏膜(白及、蜂蜜形成物理屏障);
- 抑制胃酸(甘草、烏賊骨調節分泌);
- 調節氣血(延胡索、白芍止痛活絡)。
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想,既治潰瘍局部損傷,又調節整體脾胃功能,符合古代「瘍科內治」的辨證邏輯。
五、劑型設計用意
- 丸劑:緩釋藥效,適用於慢性潰瘍需長期調養者。
- 湯劑:急性期可速效,蜂蜜兌服兼顧護膜與口感。
此靈活用法反映中醫「因證施治」的臨床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及粉12克,甘草粉18克,蜂蜜30克。
若胃酸多,加烏賊骨;痛劇,加延胡索、白芍。
益胃止血。
上藥制丸3粒。
每服1-2丸,日服3次。亦可作湯劑,水煎,蜂蜜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潰瘍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同名稱方劑
潰瘍丸, 出處:《新中醫》1976;(2):28。 組成:白及粉12g,甘草粉18g,蜂蜜30g。 主治:益胃止血。主治:潰瘍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