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湯泡飲」中加入粟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粟糠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加入粟糠有助於健脾利水,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的效果。
- 和胃止瀉: 粟糠還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緩解腸胃不適、腹瀉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寒、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加入粟糠有助於溫暖脾胃,收斂止瀉,改善腹瀉症狀。
中藥方劑「湯泡飲」中使用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斂酸止瀉:烏梅味酸澀,性斂,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因飲食不潔導致的腹瀉,烏梅能起到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的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入肺經,可生津止渴,潤燥解暑。對於暑熱傷津、口渴咽乾、或因胃陰不足引起的口渴,烏梅能起到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
此外,烏梅還有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在某些方劑中也因其其他功效而被使用。
湯劑中常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相互抵觸。
二、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合用,能增強補氣作用;甘草與芍藥合用,能增強養血作用。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能幫助整體改善病患的症狀。
中藥方劑中,湯泡飲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藥性: 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潤燥止痛、解毒消腫之效。可減輕某些藥材的燥性或苦寒之味,使藥效更易被人體吸收,並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例如,用蜂蜜泡製一些苦寒的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可降低其苦味,並減少其對胃的刺激。
- 增強藥效: 蜂蜜能與中藥成分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蜂蜜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搭配,可提高其抗菌消炎效果。此外,蜂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也能起到滋補身體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湯泡飲」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古文內容,「湯泡飲」主要用於治療久痢不止,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皆可服用。
治療原理
「湯泡飲」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收斂止瀉:「湯泡飲」中烏梅是主要成分之一,烏梅味酸澀,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能夠收斂固澀腸道,從而減少腹瀉的次數和量。
- 健脾益氣:方劑中的粟糠(即粟殼)具有補腎益精、健脾和胃的功效。久痢患者往往脾胃虛弱,「湯泡飲」利用粟糠的健脾作用,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 調和諸藥,解毒消炎:方劑中的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和藥性,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此外,甘草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痢疾引起的炎症反應。
- 滋潤補益:方劑中的蜂蜜具有滋潤肺腑的作用,能夠補充津液,緩解久痢引起的津液耗傷。同時,蜂蜜還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
總結
「湯泡飲」通過烏梅的收斂止瀉、粟糠的健脾益氣、甘草的調和解毒以及蜂蜜的滋潤補益,達到治療久痢不癒的目的。其藥物組成相對簡單,但配伍精當,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此外,根據多篇古文內容,亦有提到湯泡飲適用於「新起者不可服,過數日一服即止」。同時期會使用「木香導氣湯」,治療初起痢疾、腹痛、紅白相雜、裡急後重、發熱等症狀,而「湯泡飲」適用於日久不癒的痢疾症狀。
傳統服藥法
粟殼(蜜水炒)3錢,烏梅1個(去核),甘草3分,蜜3匙。
上銼。
用滾水1鐘,泡浸1時,去滓,分3次服之。
初起者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湯泡飲,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粟殼(蜜水炒)3錢,烏梅1個(去核),甘草3分,蜜3匙。 主治:久痢不癒,無分赤白。
湯泡飲,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粟殼(蜜水炒)3錢,烏梅1個(去核),甘草3分,蜜3匙。 主治:大人小兒紅白痢疾,裏急後重,疼痛難忍,日夜無度已久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