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丸

CAO DOU K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0%
肺經 16%
肝經 13%
腎經 7%
心經 6%
膽經 3%
大腸經 3%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草豆蔻丸:調理胃脘疼痛,杜絕口腹煩悶

**組成:**白荳蔻、白朮、三稜、草荳蔻、半夏、砂仁、薑黃、枳實、青皮、乾薑、陳皮、肉桂、丁香、蓬莪朮、木香、藿香。

**功效:**理氣行氣、化濕、止嘔、芳香化濕、溫裡散寒、溫經散寒、溫裡溫中、溫陽補陽、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行氣止嘔、燥濕、消水腫、止瀉、消積化滯、活血化瘀、降氣、祛風除濕、止痛、破血消癥、活絡止痛、止血、消食、補氣、利尿、安胎。

中藥介紹:

  1.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

  2.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3.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4. **草荳蔻:**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等功效。

  5.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6.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7.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8.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9.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10.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1.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12.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13.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14.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15. **薑黃:**具有破血消癥、止血、理氣行氣、降氣、通經、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等功效。

總結:

草豆蔻丸,又稱“健胃丸”,是一種中成藥,具有理氣行氣、化濕、止嘔之效。常用於治療胃脘疼痛、口腹煩悶、嘔吐、腹脹等症。

傳統服藥法


草豆蔻(去皮)1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遠志(去心)1兩, 桂心1兩, 細辛1兩, 乾薑(炮裂,銼)1兩,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妙,去汗)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不拘時候,含1丸咽津。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白豆蔻為君藥,具有行氣消脹、和胃止痛的功效。白朮、三稜、草豆蔻、半夏、砂仁、薑黃、枳實、青皮、乾薑、陳皮、肉桂、丁香、蓬莪朮、木香、藿香等均為行氣消脹、和胃止痛的常用中藥,與白豆蔻相伍,共奏行氣消脹、和胃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脹、和胃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弱、氣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包炎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氣喘心絞痛肺結核霍亂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草豆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草豆蔻1兩(去皮),木瓜半兩,當歸3分,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主治:虛勞心腹痞滿,脅下妨悶,不思飲食。

草豆蔻丸,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草豆蔻(面包煨去油)1錢,陳皮6錢,澤瀉1錢,半夏1錢,桃仁(去皮尖)7粒,麥芽(炒)2錢半,神曲(炒)4錢,柴胡4錢,薑黃4錢。 主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冷物,胃氣當心而痛,啼哭悶絕,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熱手按摩則止者。

草豆蔻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組成:白豆蔻3錢,白朮1兩,三棱1兩,草豆蔻1兩,半夏1兩,砂仁5錢,片薑黃5錢,枳實5錢,青皮5錢,良薑(一作乾薑)5錢,陳皮5錢,桂皮5錢,丁香5錢,蓬朮5錢,木香5錢,藿香5錢,小草5錢。 主治:肥人胃脘當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草豆蔻丸, 出處:《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1兩,枳實(麸炒黃色)1兩,白朮1兩,大麥芽(面炒黃色)5錢,半夏(湯洗7次,曬乾)5錢,黃芩(括去皮,生)5錢,神曲(炒黃色)5錢,乾生薑2錢,橘皮2錢,青皮2錢,炒鹽5分。 主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草豆蔻半兩(去皮),桂心半兩,丁香3分,高良薑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兩(去皮),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虛勞,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不下食。

草豆蔻丸,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澤瀉1分(小便數,減半),柴胡2分或4分(須詳脅痛多少用),神曲4分,薑黃4分,當歸身6分,生甘草6分,熟甘草6分,青皮6分,桃仁(湯洗,去皮尖)7分,白僵蠶8分,吳茱萸(湯洗去苦烈味,焙乾)8分,益智仁8分,黃耆8分,陳皮8分,人參8分,半夏1錢(湯洗7次),草豆蔻仁1錢4分(面裹燒,面熟爲度,去皮用仁),麥糵面(炒黃)1錢5分。 主治:脾胃虛而心火乘之,不能滋榮上焦元氣,遇冬,腎與膀胱寒水旺時,子能令母實,致肺金大腸相輔而來克心乘脾胃,此大復其仇也,大勝必大復。故皮毛、血脈、分肉之間,元氣已絕於外,又大寒大燥二氣並乘之,則苦惡風寒,耳鳴,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聞香臭,額寒腦痛,目時眩,目不欲開,腹中爲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常痛,及心胃、脅下縮急,有時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瀉而少秘,下氣不絕,或腹中鳴,此脾胃虛之至極也;胸中氣亂,心煩不安,而爲霍亂之漸,咽膈不通,噎塞,極則有聲,喘喝閉塞,或日陽中,或暖房室內稍緩,口吸風寒則復作,四肢厥逆,身體沉重,不能轉側,頭不可以回顧,小便溲而時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