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法制半夏方劑中,當然包含半夏,這是因為半夏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其藥性與作用是方劑生效的關鍵。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其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法制半夏,指經過炮製處理的半夏,其毒性減弱,更利於臨牀應用。
因此,法制半夏方劑中,半夏的存在,不僅是藥材名稱的體現,更是方劑療效的保證。
法制半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毒性: 半夏性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但其性較燥烈,容易傷胃,甚至引起嘔吐、腹痛等副作用。而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因此,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半夏的毒性,保護脾胃,減少其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以調和半夏的寒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半夏的止嘔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薄荷清熱解表,疏散風寒: 半夏性寒,善於燥濕化痰,但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療效不佳。薄荷性涼,辛散,可疏散風寒,並輔助半夏清熱化痰,協同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 薄荷解毒止癢,緩解半夏毒性: 半夏本身具有一定毒性,可能引起口舌麻痺等副作用。薄荷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癢作用,可以緩解半夏的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薄荷,旨在加強清熱解表功效,同時緩解半夏毒性,提高藥物療效及安全性。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丁香的辛溫特性,以緩解半夏的毒性。半夏性寒,味辛,入脾胃經,其毒性主要表現為對咽喉、胃部的刺激,容易造成噁心、嘔吐等不適。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壯陽、止痛、溫脾止瀉之功效。丁香的溫性可以中和半夏的寒性,減輕其對胃部的刺激,同時也能增強其止嘔止瀉的效果,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白荳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緩解半夏燥性,保護脾胃: 半夏性寒燥,容易傷及脾胃,而白荳蔻性溫,味辛,能溫中化濕,緩解半夏燥性,保護脾胃,使其藥力得以更好的發揮。
- 增強化痰止咳效果: 白荳蔻辛溫芳香,能行氣消滯,並能止咳化痰,與半夏的燥濕化痰功效相輔相成,提升整體止咳化痰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法制半夏方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增強降逆止嘔功效: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與半夏配伍,可增強半夏降逆止嘔的力道,更有效地治療因脾胃氣滯、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
2. 調和藥性: 半夏性寒,易傷脾胃陽氣,而沉香性溫,可緩和半夏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總之,沉香在法制半夏方中,起到增強降逆止嘔功效和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該方更具臨牀療效。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其性偏燥,易傷津液。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作用,可與半夏相配,既能增強止嘔效果,又能緩解半夏燥性,避免傷津。
- 調和脾胃: 半夏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但單用易傷脾胃。枳實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可與半夏相配,既能加強化痰止嘔效果,又能保護脾胃,避免損傷。
法制半夏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燥濕化痰:木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半夏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易於留滯脾胃,影響消化。木香可與之相佐,溫燥脾胃,助半夏化痰止嘔,避免寒邪留滯。
二、行氣止痛:木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善於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半夏雖可止嘔,但對於因氣滯所致的嘔吐效果不佳。木香加入後,可疏肝理氣,協同半夏止嘔,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法制半夏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半夏毒性: 半夏性寒,味辛,有毒,容易引起嘔吐、腹瀉等副作用。川芎性溫,味辛,能解半夏之毒,使其性情平和,減少毒副作用。
- 增強止嘔作用: 川芎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通暢氣血,改善胃腸功能,進一步增強半夏的止嘔作用。
因此,法制半夏中加入川芎,不僅可以減輕半夏的毒性,還能增強其止嘔功效,使其藥效更佳。
法制半夏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燥濕: 半夏性寒,善於燥濕化痰,但容易傷胃。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可緩解半夏的寒性,並增強其燥濕化痰的力量,避免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 法制半夏製法中,以薑汁、醋等制其毒性,但可能導致藥性偏寒,而陳皮的溫性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因此,陳皮的加入既能增強法制半夏的功效,又能減緩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法制半夏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化寒濕,助半夏燥濕止嘔: 半夏性寒,擅長燥濕止嘔,但對於寒濕較重,脾胃虛寒者,單用半夏恐難以奏效。肉桂性熱,入脾經,溫陽化寒,可助半夏溫燥寒濕,增強止嘔之效。
- 補陽益氣,調和藥性: 半夏性寒,長期服用可能耗傷陽氣。肉桂溫陽補氣,可緩解半夏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同時還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因此,法制半夏中添加肉桂,既能增強其止嘔功效,又能避免藥性過寒,達到溫中化濕、止嘔降逆的療效。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寒,善於降逆止嘔,但其性偏燥,易傷胃氣。枳殼味苦性寒,善於行氣消積,並能降逆止嘔,與半夏相伍,可緩解半夏燥性,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且不傷脾胃。
- 消食導滯: 枳殼能消食導滯,而半夏則善於化痰止咳,兩藥合用,能有效治療因痰飲停滯所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狀,尤其適用於食積不消、痰飲阻滯的患者。
總之,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枳殼,不僅能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還能起到消食導滯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適合治療痰飲、食積所致的嘔吐、胸悶等病症。
法制半夏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考慮到半夏的藥性與五味子的功效互補,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半夏性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但其性寒,易傷脾胃,且有毒性。
五味子性溫,味酸甘,入肺、腎、心經,具有補益肺腎、斂肺止咳、生津止渴、固精縮尿的功效。其酸味能收斂半夏的燥性,溫性可緩解其寒性,有助於保護脾胃,減輕毒性,提高藥效。
因此,法制半夏中加入五味子,能有效調節半夏的藥性,使其既能發揮其主治功效,又能減輕其毒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痰:青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半夏性寒,善於燥濕化痰,但容易傷胃,青皮可輔助半夏理氣化痰,緩解其燥性,避免對胃造成損傷。
- 和中降逆:青皮具有理氣降逆之功,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與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相輔相成,增強其治療效果。
因此,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青皮,不僅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嘔的功效,還能保護脾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緩解半夏的毒性,並增強其健脾和胃之效。
半夏性寒,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但其性峻,易傷脾胃,且有毒性,故需與砂仁同用。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化濕濁、消食積之功效。其溫性可緩解半夏的寒性,減輕其對脾胃的傷害;其化濕濁之效可增強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提高其止嘔效果。此外,砂仁還能促進消化,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法制半夏方劑中加入砂仁,可減毒增效,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法制半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壯人痰火有餘之症」,即體質壯實者因痰濕壅盛、兼有火氣上逆所生諸症,核心病機為 痰濁滯留,隨氣機升降而變生各類病證,具體包括:
- 痰飲:痰濕停聚胸膈、肺胃,症見胸悶、咳喘、痰多黏稠。
- 痰厥:痰阻清竅致突然昏仆、四肢厥冷。
- 寒痰嘔惡:中焦虛寒,痰濕上逆之嘔吐清水痰涎。
- 冷哮:寒痰伏肺,遇冷誘發氣逆喘鳴。
- 肝胃厥氣:痰阻氣滯,肝胃失和之脘脅脹痛、噯氣。
- 久瘧、寒濕疝氣:痰濕流注經絡,氣血不通之久瘧或下焦寒濕疼痛。
- 小兒寒閉、酒濕痰迷癲癇:小兒寒痰壅塞,或酒毒濕熱釀痰蒙蔽心神。
此方強調「痰根可拔」,服後「大便出似魚膠」,意指其 化痰力峻,能滌蕩膠結頑痰,適用於實痰證,體虛者慎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半夏炮製:滌痰為君,雙重峻瀉
- 石灰水浸泡:石灰性烈,能腐蝕半夏毒性,並增強其 燥濕化痰、消痞散結 之力。
- 白礬、皮硝再製:
- 白礬(明礬)酸澀收斂,可 化痰開閉,尤擅化風痰、老痰。
- 皮硝(朴硝)鹹寒軟堅,通泄大腸,助 痰從後陰排出(「魚膠狀物」即痰濕膠結之穢濁)。
- 反覆曝露、水洗:去其燥烈之性,保留化痰效能,並引入「昇陽散鬱」之自然療法思路。
(2)輔藥配伍:行氣化濕,兼調寒熱
- 行氣解鬱:
- 木香、枳實、枳殼、青皮、陳皮 → 破氣化痰,疏通三焦。
- 丁香、砂仁、白豆蔻 → 溫中醒脾,化濕止嘔。
- 沉香 → 降氣納痰,引痰下行。
- 調和藥性:
- 甘草、薄荷 → 甘緩和中,辛涼透發,制約溫燥;薄荷兼開竅袪風痰。
- 肉桂 → 少佐引火歸元,防痰鬱化火。
- 痰瘀並治:
- 川芎 → 血中氣藥,活血行氣,助痰濕消散。
- 五味子 → 酸收固肺,防化痰過猛傷正。
(3)治療原理
此方以 「峻瀉頑痰」為核心,結合「行氣開鬱、溫化寒濕」:
- 直接攻痰:半夏經石灰、白礬炮製後,化痰力倍增,搭配皮硝通腑,使痰濁從二便排出。
- 調暢氣機:痰濕多因氣滯,諸香藥(木香、沉香等)疏理氣機,氣行則痰消。
- 標本兼顧:肉桂、甘草溫護中焦,防化痰傷陽;薄荷輕清透熱,防痰鬱化火。
適用特徵:凡痰濕膠結、體實脈滑、苔膩黏厚者,無論寒熱(偏寒者更宜),均可權用。
傳統服藥法
大半夏1斤(石灰1斤,滾水7-8碗入盆內,攪晾冷,澄清去滓,將半夏入盆內,手攪之,日曬夜露一七日足,撈出,井花水洗淨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撈起控乾。用白礬8兩,皮硝1斤,滾水7-8碗,將礬、硝共入盆內,攪晾溫,將半夏入內浸7日,日曬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日足取出,控乾入藥),甘草4兩,南薄荷4兩,丁香5錢,白豆蔻3錢,沈香1錢,枳實3錢,木香3錢,川芎3錢,陳皮5錢,肉桂3錢,枳殼5錢,五味子5錢,青皮5錢,砂仁5錢。
化痰。
甘草等十四味切片,滾水15碗晾溫,將半夏同藥共入盆內泡二七日,日曬夜露,攪之,日足取出藥,與半夏用白布包住,放在熱坑,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時,藥與半夏分胎,半夏子收用。
有痰火者,服之日,大便出似魚膠,一宿盡除痰根,永不生也。
《外科傳薪集》有茯苓、半夏,無枳實。用法為:老年積痰,陳皮茯苓湯服;中風痰厥,羌活前胡湯服;寒痰嘔惡,生薑陳皮湯服;冷哮痰飲,蘇子陳皮湯服;肝胃厥氣,青蒿陳皮湯服;三陰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法制半夏,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去其涎水)。 主治:咳嗽。
法制半夏, 出處:《醫燈續焰》卷五。 組成:半夏(揀大者)5斤,明礬1斤4兩(搗碎),生薑1斤4兩(搗碎)。 主治:一切痰嗽,或嘔吐冷飲酸水,風痰痰癖,胸膈痞悶,喘促。
法制半夏,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 法制半夏(《醫學入門》卷七。)出處:《醫學入門》卷七。組成:半夏1斤,明礬6兩,硝石4兩。主治:消飲化痰,壯脾順氣。 。 主治:消飲化痰,壯脾順氣。
法制半夏,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半夏半斤(湯洗49遍,用法酒2升浸1日,焙乾),白礬4兩,丁香皮(爲末)3兩,草豆蔻(去皮爲末)2兩半。 主治: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兼下肺氣。主治:冷痰、一切諸痰。
法制半夏,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三。 組成: 法制半夏(《遵生八箋》卷十三。)出處:《遵生八箋》卷十三。組成:半夏8兩(圓白者,切2片),晉州絳礬4兩,丁皮3兩,草豆蔻2兩,生薑5兩(切成片)。主治: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兼下肺氣。 。 主治: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兼下肺氣。
法制半夏,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大半夏1斤(石灰1斤,滾水7-8碗入盆內,攪晾冷,澄清去滓,將半夏入盆內,手攪之,日曬夜露7日足,撈出,井花水洗淨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撈起控乾。用白礬8兩,皮硝1斤,滾水7-8碗,將礬、硝共入盆內,攪晾溫,將半夏入內浸7日,日曬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3-4次,泡3日,每日換水3次,日足取出,控乾入藥),甘草4兩,南薄荷4兩,丁香5錢,白豆蔻3錢,沉香1錢,枳實3錢,木香3錢,川芎3錢,陳皮5錢,肉桂3錢,枳殼5錢,五味子5錢,青皮5錢,砂仁5錢。 主治:化痰。主治:壯人痰火有餘之症。痰飲、痰厥、寒痰嘔惡,冷哮、肝胃厥氣,久瘧,小兒寒閉,酒濕,痰迷癡癲,寒濕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