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倉卒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倉卒散主治火熱內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梔子可以清泄肝火、胃火,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二、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倉卒散中常配伍其他涼血止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火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倉卒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倉卒散為溫寒藥,用以治療寒邪客於腸胃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等症,附子可溫中散寒,助藥力驅寒邪,緩解病症。
- 扶正祛邪:附子可溫補心陽,振奮脾胃,有助於扶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倉卒散中,附子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合,既能驅寒邪,又能扶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倉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疝入腹」及氣機絞結之痛證,屬寒邪侵襲或氣滯寒凝所致。其症狀特徵為:
- 痛勢急劇:如「心腹卒痛」「攣急極痛不可忍」,表明病發突然,疼痛劇烈,可能與寒性收引、經絡拘急相關。
- 病位廣泛:涉及小腸、膀胱、脾腎之氣,寒邪或氣逆攻衝,導致內臟功能失調。
- 寒象明顯:如「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反映陰寒內盛,陽氣不得宣通,冷汗為寒邪逼迫津液外泄之象。
此方針對「寒凝氣滯」之急症,需速散寒邪、通暢氣機以緩解疼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山梔子(炒黑):
- 炒黑後苦寒之性減,轉趨沉降,專入血分。梔子傳統雖以清熱瀉火見長,但炒黑後兼具散瘀止血之效,此處可能取其「通」性,宣鬱結、行滯氣,緩解氣血壅滯之痛。
- 朱丹溪曾言:「(梔子)炒黑止血,又能清鬱火。」本方或借其清鬱火之功,防止寒鬱化熱,亦避免純用溫藥助熱。
生薑汁:
- 辛溫走散,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直接對抗「腹中冷」之寒邪。其辛辣之性可開達氣機,與梔子一散一降,調暢氣血。
- 生薑汁「小沸」煎煮,保留其辛散之性,避免久煎耗散藥力。
川芎(加減配伍):
- 辛香行散,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善治氣血瘀滯之痛。加入本方可增強行氣活血之力,針對「攣急痛不可忍」之血瘀氣阻病機。
組方邏輯推理:
全方以「通散」為核心:
- 寒溫並用:生薑汁溫散寒邪,炒梔子防寒鬱化熱,兼通氣滯。
- 氣血同調:生薑、川芎行氣,梔子、川芎活血,契合「寒疝氣絞」之氣血雙鬱病機。
- 急症速效:濃煎湯頻呷(少量多次服用),使藥力迅速作用於中焦,符合「倉卒」之急治需求。
此方體現中醫「寒證用藥需防格拒」「急痛先理氣血」的辨證思路,雖以寒疝為名,實則著眼於氣血寒熱之整體調節。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炒黑)15枚。
濃煎湯1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
入川芎一錢尤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倉卒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山梔子(炒黑)15枚。 主治:胃脘痛。
倉卒散,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山梔子49個(燒半過),附子1枚(炮)。 主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腸膀胱氣絞刺,脾腎氣攻,攣急極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