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附丸

脂附丸

ZHI F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脂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為了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脂附丸中,附子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溫暖脾腎陽氣,改善脾腎虛寒導致的陽氣不足、肢體冰冷、腹痛泄瀉等症狀。此外,附子還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脂附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脂附丸主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即下痢純粹排出白色膿狀黏液、無明顯血便的症狀。此類痢疾在古代多認為與「寒濕傷脾」或「脾腎陽虛」相關,導致氣化無力、濕濁下注大腸,形成白膿黏凍樣便。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大附子

    • 附子性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除濕」之效。
    • 針對白痢的病因,附子可溫補脾腎陽氣,化解腸道寒濕,止瀉固脫;其辛熱之性亦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腸道氣滯濕凝所致的膿液積聚。
  2. 輔助製法:豬膏(豬油)炮製

    • 先用豬油煎附子至裂,目的在於緩解附子燥烈之性,並引入「潤滑」特性(豬膏甘涼潤腸),避免純用熱藥傷陰,同時附子的溫性得以保留。
    • 此炮製法可能形成「溫陽不燥、潤而不滯」的配伍特點,適合久痢傷陽兼輕微腸燥者。
  3. 佐使:棗肉為丸

    • 紅棗甘溫補脾益氣,配合附子增強溫補中焦之力,同時緩和藥性,適合小兒及體弱者。
    • 米飲湯送服(米湯)可護胃生津,輔助止瀉。

三、邏輯推理與功效延伸

從組成推斷,脂附丸的治療機理為:

  • 溫陽化濕:附子散寒溫腎,間接健脾,使水濕得化,白膿自減。
  • 固腸止痢:通過補火生土(溫腎暖脾),恢復大腸傳導功能,而非直接收澀,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 炮製減毒:豬膏炮製降低附子毒性,適合小兒及長期虛寒痢患。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的治法,適用於虛寒性白痢,若見赤痢(熱證)或實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枚。
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附子令裂,撈出放冷,削去皮臍,為細末,棗肉為丸,大人如梧桐子大,小兒如綠豆大。
每服5-7至15、20丸,空心、食前以米飲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脂附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王氏手集》。 組成:大附子1枚。 主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