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散

抽刀散

CHOU D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乳備要》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1%
腎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0%
膀胱經 3%
胃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抽刀散方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 烏頭性溫熱,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經活絡,驅散瘀血: 烏頭能溫經通絡,活血化瘀,對於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麻痺、肢體不遂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抽刀散方中加入烏頭,旨在利用其溫熱散寒、通經活絡的特性,治療風寒濕邪及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病症。

抽刀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抽刀散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而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控制傷口炎症和止血。
  2. 活血化瘀: 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傷所致的瘀血腫痛,牡丹皮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進傷口修復。

抽刀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抽刀散多用於治療刀傷、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白芍可緩解傷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白芍兼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利於傷口組織的修復。同時,白芍還能止痛止血,減少傷口出血。

綜上所述,白芍在抽刀散中發揮著緩解疼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促進傷口癒合。

抽刀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抽刀散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二、 助藥力: 乾薑辛溫,能助藥力,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抽刀散中多含其他寒涼藥物,乾薑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使其藥效發揮更充分。

抽刀散中含有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經通絡: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抽刀散治療的是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桂枝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營衛:桂枝還具有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的作用。抽刀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桂枝能助陽氣生髮,調和陰陽,恢復機體平衡。

綜上所述,桂枝的溫經通絡及調和營衛作用,使其成爲抽刀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緩解疼痛,恢復身體健康。

「抽刀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抽刀散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二、生肌止痛: 沒藥亦有生肌止痛之效。對於外傷所致的創傷,沒藥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抽刀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抽刀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處的恢復。
  2. 補益氣血:當歸還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能改善因跌打損傷導致的氣血不足,幫助患者更快恢復體力。

因此,抽刀散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氣血,可促進跌打損傷的癒合,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抽刀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抽刀散主治「婦人心腹脅肋疼痛不可忍」,其疼痛性質應屬劇烈、頑固性痛症,集中於心窩(胃脘)、腹部及脅肋部位。此類疼痛多由寒凝血瘀、氣滯寒凝或寒濕阻絡所致,常見於古代「心氣痛」「脅痛」「寒疝」等範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中藥組成與性味功效

  • 大川烏(炮,去皮臍,炒黃色):辛熱大毒,歸心、肝、腎經。

    • 功效:溫經散寒、逐濕止痛,尤善祛除沉寒痼冷與經絡頑痛。
    • 配伍意義:炮製後毒性降低,專攻寒邪凝滯導致的劇痛。
  • 五靈脂:苦鹹溫,歸肝經。

    • 功效: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為治療血瘀疼痛要藥。
    • 配伍意義:與川烏協同,針對寒凝血瘀之病理基礎。
  • 良薑(高良薑):辛熱,歸脾胃經。

    • 功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善治寒凝氣滯的脘腹冷痛。
    • 配伍意義:強化川烏溫中之力,兼顧氣滯因素。
  • 芙薹子(隔紙炒):即「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經。

    • 功效:理氣消痰、降逆通腑。
    • 配伍意義:於溫散藥中佐以行氣降濁,防止溫燥傷中。

2. 方劑配伍邏輯

  • 君藥大川烏為主,直祛寒邪、通絡止痛,針對「寒主痛」的核心病機。
  • 臣藥五靈脂+良薑,一活血化瘀,一溫中行氣,助川烏破除寒凝血滯。
  • 佐藥芙薹子調暢氣機,兼能化痰消積,防止溫燥藥壅滯氣血。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為主線,結合散寒、活血、行氣三法:

  1. 散寒止痛:川烏、良薑溫散內外寒邪,解除寒性收引所致的經脈攣急。
  2. 化瘀通絡:五靈脂化解血瘀,改善局部氣血不通。
  3. 行氣降濁:芙薹子調理氣機,使寒瘀得散後氣血運行復常。

酒、醋煎服加強藥效:

  • 辛溫,助藥勢通行經絡;
  • 酸收,引藥入肝經(脅肋痛部位相關經絡),兼緩川烏毒性。

總結:抽刀散適合「寒凝血瘀氣滯」之實證痛症,通過溫通破結之力,快速緩解劇烈疼痛,體現「急則治標」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川烏1兩(炮,去皮臍,炒黃色),五靈脂半兩,良薑半兩,芙薹子(隔紙炒)半兩。
上為末。
酒、醋各半盞,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抽刀散性味辛溫,有毒,孕婦慎用。
  • 抽刀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抽刀散服用後,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頭痛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抽刀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一。 組成:五靈脂(炒令煙盡)。 主治:散惡血。主治:産後心腹,脅肋、腳痛不可忍者。

抽刀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陳日華方。 組成:五靈脂(炒)1兩,莪朮半兩,桂心半兩,芸薹子(炒)半兩。 主治:婦人血風、血氣。

抽刀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川楝子1兩(破4分,巴豆3個,同炒黃色,去巴豆),茴香1兩(鹽炒黃色,去鹽)。 主治:小腸疝氣

抽刀散, 出處:《産乳備要》。 組成:川烏頭(炮,去皮臍)、牡丹皮、芍藥、乾薑(炮)、桂心、沒藥、當歸各等分。 主治:婦人心腹脅肋疼痛不可忍。

抽刀散, 出處:《直指》卷十九引《究原方》。 組成:川烏(切片,薑汁浸,曬)半兩,雄黃半兩,蟬蛻(去頭足)半兩,川芎1兩,細辛1兩。 主治:頭風掣痛。

抽刀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八引《經驗良方》。 組成:大川烏1兩(炮,去皮臍,炒黃色),五靈脂半兩,良薑半兩,芸薹子(隔紙炒)半兩。 主治:婦人一切冷血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