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建中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小黃耆建中湯加當歸、琥珀、木香。 主治:女人虛敗腹痛。
加味建中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六。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柴胡、木瓜、饴糖、生薑、大棗。 主治:寒濕霍亂轉筋。
加味建中湯, 出處:《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桂枝、白芍、黨參、黃耆、當歸、炙甘草、生薑、大棗。 主治:虛黃,面色萎黃,精神怠倦,小便清白。
加味建中湯, 出處:《直指》卷九。 組成:白朮1錢,黃耆各1錢(蜜炙),白芍藥2錢,肉桂(去粗皮)1錢,甘草7分,當歸(酒洗)1錢。 主治:諸虛自汗。
加味建中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桂心半兩,白芍1兩,炙甘草2錢半,吳茱萸5錢,當歸5錢,延胡5錢,丹皮5錢。 主治:血海受寒,小腹作痛。
加味建中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白朮(炒)、白芍(炒)、扁豆(炒)、黃耆、陳皮、甘草、白茯苓、丹皮、棗仁、沙參。 主治:小兒病後,面黃肌瘦,夜出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