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熱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熱厥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多發於夏季,主要症狀為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洪大等。
熱厥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暑熱,暑熱之邪侵襲人體,使人體內熱熾盛;二是內生熱邪,如陰虛火旺、陽明燥熱等,均可導致熱厥的發生。
熱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高熱:熱厥患者常常出現高熱不退,體溫可高達40℃以上。
- 煩躁:熱厥患者常常感到煩躁不安,坐立不安,甚至大聲呼喊。
- 口渴:熱厥患者常常感到口渴,飲水不止。
- 汗出:熱厥患者常常出汗,汗出可為自汗,也可為盜汗。
- 脈洪大:熱厥患者的脈象多見洪大有力。
熱厥的治療以清熱解暑為主,常用方藥有:
- 白虎湯: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 大青龍湯:本方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知母、生薑、大棗組成,具有辛涼解表、宣肺透熱的作用。
- 桑菊飲:本方由桑葉、菊花、薄荷、甘草組成,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
熱厥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
- 多喝水,以補充體內水分。
- 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受涼。
- 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如果熱厥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
- 高熱不退,體溫超過40℃。
- 煩躁不安,坐立不安,甚至大聲呼喊。
- 口渴明顯,飲水不止。
- 出汗過多,汗出不止。
- 脈象洪大有力。
- 意識不清,抽搐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仁齋直指》曰:「熱厥者,初病身熱,然後發厥,其人畏熱,揚手擲足,煩躁飲水,頭汗,大便秘,小便赤,怫鬱昏憒。蓋因當下失下,血氣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謂『熱深厥亦深』也。下證悉具而見厥逆者,此也。與大承氣湯。」」
- 2.《皇漢醫學》:「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 3.《石山醫案》:「予曰:此治內寒逆冷也。《活人書》云四逆無脈,當察症之寒熱。今觀所患,多屬於熱,況昨日脈皆細數,面色近赤,又兼酒後而病。六脈雖絕,蓋由壯火食氣也。四肢者,諸陽之本。氣被壯火所食,不能營於四肢,故脈絕而逆冷也。此類傷暑之症,正合仲景所謂熱厥者多,寒厥者少,急用大承氣湯下之之類。」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舌上乾燥,而煩躁不得臥,渴欲飲水數升者;及脈滑而手足逆冷,此熱厥也,亦主之。若表未解而無汗者,忌服。」
- 3.《証治準繩‧女科》:「(傷寒太陽。)寒厥表熱裡寒,則下利清穀,食入則吐,脈沉,手足冷,用四逆湯。(傷寒厥。)熱厥腹滿,身重難轉,面垢譫語,遺溺,手足厥冷,自汗,脈沉滑,用白虎湯。(雜病發熱。)錦衣楊永興舉家避眚,有僕沉醉失避者,既而神思昏昧,遍身青傷,各煎金銀藤(即忍冬葉。)湯灌之愈。」
- 4.《慎柔五書》:「熱厥,腹滿身重難轉,面垢,譫語,遺尿,手足冷,自汗,脈沉滑,用白虎湯。若人身忽然不動,目閉口噤,惡聲聞響,眩冒,頃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耳。氣過血還,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宜白薇湯、倉公散。」
- 5.《靈驗良方彙編》:「_加參生化湯_,塊痛未除時用(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通脈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有滑脈而四肢或全身厥冷者,為裡有熱(此所謂熱厥),即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與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之熱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之寒厥疑似,不易鑒別,故宜熟讀下說以分辨之,是醫之所最易忽誤,而病者生死所關也。」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雖似寒厥,實為瘀血的熱厥也,分別處不可不精究焉。」」
甘草乾薑湯
- 1.《長沙方歌括》:「蔚按。誤服桂枝湯而厥。其為熱厥無疑。何以又用甘草、乾薑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為主。」
四逆散
- 1.《長沙方歌括》:「歌曰,枳甘柴芍數相均。熱厥能回察所因。白飲和勻方寸匕。陰陽順接用斯神。」
- 2.《醫方簡義》:「四逆散治熱厥。四逆湯治寒厥。」
- 3.《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 4.《感症寶筏》:「泄熱下重,少陰熱厥,四逆散。」
- 5.《皇漢醫學》:「欲示本方之治熱厥時,疑似於少陰病之寒厥也。因裡熱極時,阻止血流,使人之四肢厥逆,而呈陰證之外觀,實與陰證之四肢厥逆(寒厥),內外俱厥冷者異。表雖厥冷而裡有熱,所謂表寒裡熱者(熱厥)是也。故不可被表證之陰狀所惑,以直治其裡熱,為古今寒熱二厥之大別。」
四逆湯
- 1.《醫方簡義》:「四逆散治熱厥。四逆湯治寒厥。」
- 2.《寧坤秘笈》:「手足冷,口氣漸冷加熟附子五分,人參共加二三錢,痰加橘紅五分,竹瀝半酒盞,薑汁二匙;汗加黃耆一錢;血塊痛加肉桂五分;虛弱甚加人參三四錢。大便不通加麻仁一錢五分,再服五仁丸。雖熱不可用承氣湯,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大產後厥症氣血兩虛多脫,用藥必大補少佐丹、桂回陽可也。」
- 3.《靈驗良方彙編》:「_加參生化湯_,塊痛未除時用(寒厥不可用四逆湯,熱厥不可用白虎湯)。」
- 4.《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麻黃湯
- 1.《傷寒纘論》:「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小柴胡湯
- 1.《張氏醫通》:「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黃芩、薑、棗。加枳實、芍藥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見。假者難辨。差之毫釐。迥乎冰炭。試以傷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見者為直中寒厥。五六日熱除而見者為傳經熱厥。寒厥真而熱厥假也。熱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
附子理中湯
- 1.《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為真熱假寒,即熱厥之輕微者,非表邪內陷於陰分也。又虛煩不得眠者,似梔子豉湯證,病情不同,宜注意。」」
橘皮竹茹湯
- 1.《醫學窮源集》:「包女,十八,初起似瘧,胸膈脹滿,寒熱往來,嘔逆不食。十餘日後純熱無汗,乾噦,熱厥,昏不知人,醫用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橘皮竹茹湯及一切寒涼峻下之藥俱不效。脈數大離經。」
龍膽瀉肝湯
- 1.《醫學窮源集》:「包女,十八,初起似瘧,胸膈脹滿,寒熱往來,嘔逆不食。十餘日後純熱無汗,乾噦,熱厥,昏不知人,醫用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橘皮竹茹湯及一切寒涼峻下之藥俱不效。脈數大離經。」
升陽散火湯
- 1.《証治準繩‧類方》:「升陽散火湯,治熱厥。(即柴胡升陽湯。見發熱。),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八味丸(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並見虛勞。)」
- 2.《醫學原理》:「如熱厥,四肢煩熱,乃濕熱鬱於脾土之中,宜東垣升陽散火湯,乃火鬱發之。」
- 3.《雜病源流犀燭》:「_升陽散火湯_,〔熱厥〕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白芍,防風,生草,炙草」
- 4.《沈氏尊生書》:「不得混施湯劑(熱厥宜升陽散火湯,寒厥宜建中湯,及附、桂、吳萸,俱可酌用,」
- 5.《濟陽綱目》:「_升陽散火湯_,治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
▼ 展開更多
黃龍湯
- 1.《張氏醫通》:「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黃芩、薑、棗。加枳實、芍藥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見。假者難辨。差之毫釐。迥乎冰炭。試以傷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見者為直中寒厥。五六日熱除而見者為傳經熱厥。寒厥真而熱厥假也。熱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