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齒痛例

家慈,年五十三歲。齒痛不食,已幾月矣,人誤以舊方野蜂窠填入鹽椒,羊脛骨為末擦之,滿口皆碎,倍痛,愈不能食,而母以人中白塗疳散抹之,方可進湯水,遂乘舟入城。診之,右三脈俱伏,左寸關細,左尺洪緩。怵曰:揀方醫病,不如以理思之。右三部伏,因齒痛不便食,脾胃失養故也;左寸關細者,緣脾胃虛,不能榮養心肝之血而然;左尺洪緩,乃濕熱耳。

用白朮、甘草、陳皮補脾胃,四物湯以養陰血,蒼朮、茯苓、黃柏、知母以除尺之洪緩、胃之濕熱,四帖而愈。

崔友,年二十外。素好色,忽患齒病,遣使來云:病齒齦腫痛,且流血不止。予思之曰:此木剋土之象,肝腎血虛,風火妄動,乘其所不勝也。以加味逍遙散二劑治之,服一劑痛則減血收,二劑全愈。蓋涼肝腎之陰,治風熱之標,培脾土之虛。經云: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正此謂也。

師祖存碧,年四十餘。素脾胃不充,忽一日齒痛,兩口角流涎不止,灰挹滿鬥,楚聲撼鄰。脈之,右關弦急,此脾胃虛寒之症,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乾薑、肉桂各三分,內人參五分,服之頃間,痛未解而反增,坐臥不安,此藥力未施也。再頃之,痛雖減,而涎猶不止。

予曰:涎乃脾家液,不宜過去,即煎前湯加人參八分,明曰又如上一劑,痛止,液亦不去,再三帖全愈。

白話文:

我母親,五十三歲。牙痛到吃不下飯,已經好幾個月了,有人誤用以前的偏方,把野蜂窩塞進牙洞,還用鹽和花椒,以及磨成粉的羊脛骨來擦牙,結果牙齒都碎掉了,更加疼痛,更吃不下東西。後來母親用人中白塗抹在疳積散上來擦牙,才勉強能喝點湯水,於是就乘船進城看病。我診斷後,發現她右手的寸、關、尺三脈都沉伏無力,左手的寸關脈細弱,左手的尺脈則洪大而緩慢。我心想:選擇用什麼藥來治病,不如先好好思考病理。右手三脈沉伏,是因為牙痛不方便吃飯,導致脾胃沒有得到滋養;左手寸關脈細弱,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滋養心肝的血液;左手尺脈洪大而緩慢,是濕熱的表現。

我用白朮、甘草、陳皮來補益脾胃,用四物湯來滋養陰血,用蒼朮、茯苓、黃柏、知母來消除尺脈的洪緩,以及胃的濕熱。吃了四帖藥就好了。

崔友,二十歲出頭。平時好色慾,忽然得了牙病,派人來說:牙齦腫痛,而且流血不止。我想:這是木剋土的現象,肝腎血虛,導致風火妄動,乘虛而入。我用加味逍遙散給他吃了兩帖,吃了一帖,疼痛就減輕、出血也止住了,吃了兩帖就完全好了。這是因為我清涼肝腎的陰虛,治療風熱的表面症狀,同時補養虛弱的脾土。醫書上說:木氣鬱結就疏通它,火氣鬱結就發散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師祖存碧,四十多歲。平時脾胃就不太好,有一天忽然牙痛,兩嘴角不斷流口水,用灰收集起來都裝滿了一斗,喊叫的聲音連鄰居都聽得到。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右關脈弦而急,這是脾胃虛寒的症狀,我用了補中益氣湯,再加上吳茱萸、乾薑、肉桂各少許,人參加重一點,讓他吃,結果吃下去疼痛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坐立不安,這是藥力還沒發揮作用。過一會兒,疼痛雖然減輕了,但口水還是流個不停。

我說:口水是脾臟的液體,不應該這樣流失,於是把之前的藥再煎一帖,把人參的用量加重,第二天又像昨天一樣吃了一帖,疼痛止住了,但是口水仍然沒止住,再吃了三帖才完全痊癒。

2. 雜症例

一女人胎八九月矣,忽腰痛甚。診之,六脈俱細,二尺澀且弦。予疑之,視其懷抱不虛。予曰:雖是胎,恐難產,亦恐或墜,後遇查育吾先生診,亦如予言。以養血氣藥與服,遂得如期而產一子,然不暮而亡。觀此女素稟弱,勉得胎孕,而乏其滋養,宜如此之克驗也。

侄男,甫六歲。三月間,忽然熱,三日,右面心胃經部分出痘一顆,如鵝眼大,右眼弦胞皮上一顆,不甚發而沒,余而細紅筋數條,至五六日不貫漿,發熱煩躁,晝夜不睡,肚飽,咬牙,寒戰,抽搐,時刻叫喊不安。余視之,六脈俱八、九至,幸大便不瀉。予思曰:肚飽者,脾胃弱不能輸運毒氣也;煩躁者,腎水不足而有火也;抽搐咬牙者,水不能生木,枯木生火,風火搖動之象,乘其所不勝也。

大法,當先保元氣,清肺金,生腎水,水旺木滋,而火自息,遂合方名保七六三湯,保元湯七分,六味湯料三分也,加門冬、五味。一帖,鼾睡半日,醒而復躁,復半日,偏身如蚊齧之狀,甚細。又照前一帖,復睡如前,醒後煩不安。予曰:鼾睡,得藥暫元氣少復,邪氣少退之故;復煩者,里毒未盡出也。

復用參耆四聖飲二帖,漿足,黃如蠟色,又七、八日方脫靨。古人云:三日熱,三日透,三日齊,三日漿足,三日脫靨,此正氣不虛者言也,虛而邪盛者,不拘於此。余曾見咬牙寒戰,俱棄之不醫,而諸書亦云難治,惟立齋先生有治方,不拘此,神化再出,非庸醫可覷其一二者。

葉少池令郎,年十五。發熱,足不能行,且痛。予診之,六脈俱十至,二尺弦細,此血虛發熱,兼濕有寒。用逍遙散加酒柏三分、蒼朮一錢三分、吳萸三分,二帖全愈,予不意應效如此之捷。(近年榮相文忠公患此證,即用此方,神效,但不除根。)

丁會成,年四十餘,春季右腿正面忽痛麻。診之,右三部洪數五六至,問口渴否?曰:是也。升麻葛根湯二帖而愈。

壬寅九月間,大妹,年二十一歲。緣家貧憂悶,忽患乳癰,不信服藥,漸至脹長尺許,極為可駭。予思石山先生微義,大都人患瘡癰,畏針不早開膿,致大傷陽氣,後難收復,即以神效栝蔞散二劑與服之,膿即射出,厥後果然瘡口不收,汗出如珠,至日西則昏憒不省人事。予曰:雖膿已出,陽氣終損,第未全脫耳。

診之,脾胃命門脈細弦,余浮無沉,按無力,此陽氣虛也,以十全大補及補中益氣出入服之,數十劑方愈,仍令再服八味丸數斤,無後患,不則,陽氣終難恢復。以怠惰不如所言,來年十月間,前陽虛之症復作,流汗如珠,拭去復有。予曰:此少服八味丸之故。以補中益氣加吳茱萸、破故紙、乾薑,二三帖即減,數十帖而安。

復教以服前丸,妹猶未果。又來年七月患傷風狀,來告予欲藥。予曰:此陽虛不衛外之故,以補中益氣二帖服之。緣中氣寒極,不甚應病,已十二三日矣。復召予視之,汗出流水,面赤,舌出不收,嘔惡吐痰吐酸,晝夜不知人事,下瀉清水,滿口皆碎,膈中隔塞不通。診其脈,十至余,有影無形,浮中沉俱無力,脈狀難定,明知前症之虛寒,尋思東垣《此事難知》之旨,上吐下瀉,此中氣不和,脾胃虛寒之症也。即投理中湯加吳萸、薑汁炒山梔。

白話文:

雜症例

一位婦女懷胎八九個月,突然腰痛劇烈。診脈,六脈皆細弱,寸關脈沉澀而弦急。我懷疑情況不妙,見她懷抱並非虛胖。我說:雖然是懷孕,恐怕難產,也可能胎兒墜落。後來遇到查育吾先生診治,也與我所言相同。我用養血氣的藥方給她服用,結果她在預產期順利產下一子,然而孩子卻在不久後夭折。觀察這位婦女原本體質就虛弱,勉強懷孕,卻缺乏充足的營養,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我的侄子,才六歲。三月間,突然發燒,三天後,右臉頰心胃經循行部位長出一顆痘疹,像鵝蛋那麼大,右眼瞼皮上也長了一顆,不太明顯就消失了,其餘則出現幾條細小的紅筋,五六天了卻沒有長出膿液,持續發熱煩躁,晝夜不眠,肚子脹滿,磨牙,寒戰,抽搐,不停哭喊不安。我診治,六脈皆八九次/分,幸好大便沒有泄瀉。我想:肚子脹滿,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毒氣;煩躁,是因為腎水不足而導致虛火;抽搐磨牙,是因為水不能滋養木,木枯則生火,風火交熾,邪氣乘虛而入。

治療方法,應當先扶持元氣,清瀉肺金,滋補腎水,腎水充足則肝木得養,火邪自然消退,於是合方名為保七六三湯,以保元湯七分,六味地黃湯三分為基礎,再加入麥冬、五味子。服用一帖後,他鼾睡了半天,醒來後又煩躁不安,又過半天,身體微微作癢,像蚊蟲叮咬一樣,很細微。我又按照之前的藥方再給他服用一帖,他又像之前一樣睡得很香,醒來後仍然煩躁不安。我說:鼾睡,是因為藥物暫時恢復了元氣,邪氣稍微減退;再次煩躁,是因為體內毒邪尚未完全排出。

接著再用參耆四聖飲兩帖,痘疹長出膿液,顏色像蠟一樣黃,又過了七八天才脫痂。古人說:三日發熱,三日透疹,三日疹出齊全,三日膿液充盈,三日脫痂,這是正氣充足的人的情況,正氣虛弱而邪氣盛的人,則不一定如此。我曾經見過一些孩子磨牙寒戰,都放棄治療,而且很多醫書也說這種病難治,只有立齋先生有治療的方劑,不受此限制,神效再顯,不是普通的醫生所能理解一二的。

葉少池的兒子,十五歲。發熱,腳不能行走,而且疼痛。我診脈,六脈皆十次/分,寸關脈弦細,這是血虛發熱,兼夾濕邪和寒邪。用逍遙散加酒萸肉三分、蒼朮一錢三分、吳茱萸三分,兩帖就痊癒了,我沒想到效果如此迅速。(近年榮相文忠公患有這種病症,也用了這個方子,效果很好,但不能徹底根治。)

丁會成,四十多歲,春季右腿正面突然疼痛麻木。診脈,右寸關尺脈洪大有力,脈搏頻數,五六次/分,問他口渴嗎?他說:是的。用升麻葛根湯兩帖就痊癒了。

壬寅年九月,我妹妹,二十一歲。因為家境貧寒憂慮重重,突然患了乳癰,不肯服藥,病灶漸漸腫大,長達一尺,非常嚇人。我想起石山先生的醫論,大多數人患瘡癰,害怕針灸,不及時排膿,導致陽氣大傷,以後很難恢復,於是就用神效栝蔞散兩劑給她服用,膿液立刻噴射而出,然而之後瘡口卻難以癒合,汗出如珠,到了傍晚就昏迷不省人事。我說:雖然膿液已經排出,但是陽氣已經受損,只是還沒有完全衰竭而已。

診脈,脾胃和命門的脈象細弱而弦急,其他部位浮而無沉,按之無力,這是陽氣虛衰。用十全大補湯和補中益氣湯交替服用,服用了幾十劑才痊癒,我又囑咐她繼續服用八味丸幾斤,以防後患,否則陽氣很難恢復。由於她懶散,沒有按照我的話去做,第二年十月,之前的陽虛症狀又復發了,汗出如珠,擦乾了又出。我說:這是服用八味丸太少的緣故。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破故紙、乾薑,兩三帖就減輕了症狀,服用了幾十帖才安然無恙。

我又教她服用之前的八味丸,她仍然沒有做到。又到第二年七月,她患了感冒樣的症狀,來找我求藥。我說:這是陽虛不能衛外之故,用補中益氣湯兩帖服用。由於中氣極度虛寒,藥效並不明顯,已經十二三 天了。她又請我診治,汗出如注,面紅,舌頭伸出來收不回去,嘔吐痰涎和酸水,晝夜不省人事,大便瀉出清水,滿嘴碎屑,咽喉阻塞不通。診其脈,十次/分左右,似有若無,浮沉皆無力,脈象難以確定,我知道之前她陽虛寒邪,想起東垣《傷寒論》中“此事難知”的論述,上吐下瀉,這是中氣不和,脾胃虛寒的症狀。於是就用理中湯加吳茱萸、薑汁炒山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