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獨活湯

FANG FENG DU HU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7%
肝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2%
胃經 11%
大腸經 3%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獨活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解表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表證,如頭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獨活性味辛溫,亦有祛風濕、止痛之效,擅長治療風濕痺痛,而風寒表證常伴隨肌肉痠痛,故防風與獨活搭配,相輔相成,加強祛風解表止痛的療效,有助於緩解風寒表證引起的諸多不適。

防風獨活湯的組成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善於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與防風、羌活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祛風濕止痛效果。
  2. 疏風解表: 獨活亦具備疏風解表功效,能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與防風、柴胡等藥物合用,可增強解表散寒之效。

因此,防風獨活湯中包含獨活,是根據其藥理作用,用以治療風濕痺痛、風寒感冒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包含秦艽,主要是因為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症狀。

秦艽的苦寒性,能清熱解毒,配合防風、獨活等藥材,能散寒除濕,達到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此外,秦艽還能舒筋活絡,幫助改善關節僵硬、活動不便等症狀,整體提升治療效果。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黃耆,是為了加強其扶正固表之功。

防風獨活湯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但同時也可能耗氣傷正,尤其是對於體虛之人,容易導致正氣不足,加重病情。而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能扶助正氣,抵禦外邪,防止風邪乘虛而入,並能促進機體抗病能力,使正氣充盈,從而更好地發揮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寒濕邪所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與防風獨活湯中的祛風散寒、舒筋活絡功效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保護脾胃: 白芍能斂陰止汗,保護脾胃免受風寒濕邪的侵襲,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使藥效更穩定,且副作用更小。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肝腎虧虛: 防風獨活湯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痺證,而茯神具有安神益智、健脾寧心之效,能緩解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肝腎虧虛,進一步促進痺證的康復。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茯神與防風、獨活等藥物相配伍,能更好地調和氣血,促進藥效發揮。茯神能補益心脾,與獨活、防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循環,消散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痺證的目的。

總之,茯神在防風獨活湯中的加入,是基於其補益肝腎、安神益智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物協同增效的作用,有助於更好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痺證。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方中獨活、防風等藥物辛溫解表,耗傷脾氣,容易引起氣虛乏力、汗出不止等症。白朮可以補脾益氣,固護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表邪深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2. 燥濕健脾: 白朮有燥濕健脾的功效。方中防風獨活等藥物辛溫解表,容易導致脾胃濕氣重,影響藥效發揮。白朮可以健脾燥濕,使藥物更容易滲透,提高藥效。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與防風、獨活等藥物搭配,可更有效地疏散風寒,解除肌肉關節的疼痛。
  2. 行氣活血,促進藥效: 川芎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滲透,提升整體療效。同時,也能改善氣血運行,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因此,川芎的加入,既能加強藥物的止痛功效,又能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是防風獨活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利用山茱萸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山茱萸能夠補腎壯陽、固精止遺,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利用山藥補脾益腎、固精止瀉的功效。山藥能夠補脾益腎、固精止瀉,對於治療脾腎兩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脾腎兩虛導致的腰膝酸軟、腹瀉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助陽驅邪:肉桂味辛甘,性熱,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之效。此方以防風、獨活疏散風寒,但若患者陽氣不足,寒邪易於侵襲,則難以達到驅散寒邪的效果。肉桂的加入可溫煦陽氣,助陽驅邪,使寒邪更容易被驅散。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防風獨活湯以疏散風寒為主,但同時也兼顧補益氣血,而肉桂溫陽補氣,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更好地達到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的目的,提高療效。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是利用天門冬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天門冬能夠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痛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利用麥門冬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麥門冬能夠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對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痛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防風、獨活等藥材祛風散寒,但若氣機不通,則寒邪難以祛除。厚朴加入可疏通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厚朴兼具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之功。防風獨活湯主治風寒濕痺,而濕邪易阻礙脾胃運化,導致痰濕內生。厚朴加入可健脾燥濕,化痰止咳,有助於消除濕邪,改善病情。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防風獨活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風寒易傷陽氣,導致寒邪凝滯,生薑可溫陽散寒,助藥物驅散寒邪,緩解痹痛。

2. 增強療效: 生薑與防風、獨活等藥物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功效。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藥物更快到達病竈部位,提高藥效。此外,生薑還能增強藥物的疏風解表作用,更好地緩解風寒溼痹症狀。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是利用羚羊角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羚羊角能夠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因為升麻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升麻性味辛涼,善於疏散風熱,並能透達肌膚,使疹子透發。獨活、防風等藥物主治風寒濕邪,升麻的加入可以使方劑兼顧風熱之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升舉陽氣,止痛止癢:升麻能升舉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瘙癢。同時,升麻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升麻的加入可以增強防風獨活湯的解表、止痛、止癢等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防風獨活湯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主要功效,方中多用辛溫藥物,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2. 緩解毒性: 方中部分藥物如防風、獨活等具有微毒性,甘草能解毒緩和,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丹參,主要是利用丹參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丹參能夠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對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血瘀導致的頭痛、胸悶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通經絡: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濕的功效。與防風、獨活等藥材協同作用,加強祛風濕止痛的效果,有效改善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引藥下行:川牛膝味苦,性微寒,能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直達病竈。在防風獨活湯中,川牛膝能將藥力引導至下肢,加強治療風濕痺痛、腰腿疼痛等病症的效果。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肝腎,祛風止痛: 五加皮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與防風、獨活等藥物配伍,可增強祛風止痛之力,並能補益肝腎,改善因肝腎不足而引發的風濕痹痛。

二、引藥入絡,通經活絡: 五加皮能促進氣血運行,引藥入絡,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變部位,起到通經活絡、舒筋活血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石斛,主要是利用石斛補腎壯陽、滋陰潤燥的功效。石斛能夠補腎壯陽、滋陰潤燥,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口乾舌燥等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癢的功效。方中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表寒裡熱,皮膚瘙癢等症狀。地骨皮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緩解患者的皮膚不適。
  2. 配伍增效:地骨皮與防風、獨活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地骨皮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風寒濕邪的蔓延,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進一步提高藥效。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開竅醒神:遠志性味辛甘,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疏散風寒之效。防風獨活湯以疏散風寒為主,而遠志可助其更有效地開達經絡,祛除風邪,改善因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調和氣血,增強療效:遠志可調和氣血,使藥性更協調,提高藥物療效。防風獨活湯中多為辛溫解表藥,加入遠志可緩解辛溫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同時也更利於風邪的散解。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防風獨活湯以祛風散寒為主,但若患者體質虛寒,寒邪阻滯經絡,藥物難以到達病所,療效便會大打折扣。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幫助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最大功效。
  2. 扶正祛邪,提高抗病力: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元氣的作用。對於體虛之人,寒邪入侵,不僅需要驅散寒邪,更需扶正固本,提升抵抗力。附子的加入,既能驅散寒邪,又能溫補脾腎,使正氣充足,抵抗力增強,不易復發。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防風、獨活、羌活等藥物以祛風散寒為主,但若肝氣鬱滯,則會阻礙藥效發揮。橘皮的加入,可以疏肝理氣,使氣血流通,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並緩解疼痛。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防風獨活湯中藥性較偏燥烈,橘皮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脾胃。同時,橘皮還能起到一定的健脾和胃作用,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麻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通鼻竅、止痛的功效。防風獨活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麻黃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驅散風寒,同時通暢經絡,解除疼痛。
  2. 配合防風獨活,相輔相成:麻黃與防風獨活同為解表散寒的藥物,但麻黃偏於發汗解表,而防風獨活則偏於祛風止痛。二者配伍,既能促進汗出,散寒解表,又能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防風獨活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風寒濕邪往往伴隨着一定的熱象,如發熱、口渴等。菊花加入其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緩解熱證,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 清肝明目,散風止癢: 菊花還有清肝明目、散風止癢的功效。風寒濕痹常伴隨眼部不適,如眼乾澀、視力模糊等。菊花可以清肝明目,緩解眼部症狀。同時,菊花還可散風止癢,對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在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是利用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薏苡仁能夠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對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導致的相關症狀。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表退熱的作用。防風獨活湯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但若患者兼有風邪外襲,熱邪壅盛之症,如發熱、頭痛、口渴等,則需加入石膏以清熱解表,避免熱邪內陷。
  2. 調和藥性: 防風獨活湯中多為辛溫之品,如防風、獨活、羌活等,容易造成燥熱之弊。石膏的寒涼之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津。

防風獨活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防風獨活湯主治風寒濕痺,兼有表熱、血瘀、筋骨疼痛等症,生地黃可清熱解毒,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發熱、疼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緩解藥性燥烈:防風獨活湯中包含防風、獨活等辛溫燥烈之品,生地黃性寒,可滋陰潤燥,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耗津,保護患者的陰液。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介紹

組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人參:補氣、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天門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羚羊角:清熱解毒、涼血定驚、止血、斂汗、鎮痙、通竅。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五加皮: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主治功效

中風剛發作時,四肢不能活動,心神昏亂不清,眼睛不認識人,不能說話,服用防己竹瀝湯後,如果風邪未除者。

總結

中藥方劑「防風獨活湯」具有發汗解表、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中風剛發作時,四肢無法活動,心神昏亂,眼睛不認識人,無法說話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去叉),獨活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土),黃耆1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神1兩(去木),白朮1兩(銼,炒),芎藭1兩,山茱萸1兩,薯蕷1兩,桂1兩(去粗皮),天門冬1兩(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1兩,厚朴4兩(去粗皮,生薑汁炙),羚羊角4兩(鎊),升麻4兩,甘草4兩(炙),丹參4兩,牛膝4兩(去苗,酒浸,切,焙),五加皮4兩,石斛4兩(去根),地骨皮4兩,遠志(去心)4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焙),麻黃(去根節, 先煎,掠去沫,焙)3兩,甘菊花1升(半開者,微炒),薏苡仁1升,石膏6兩(碎),熟乾地黃(焙)6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各溫服。如覺心膈虛煩滿悶,氣喘面赤,即與荊瀝湯相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獨活湯具有祛風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緩解中風初起的症狀,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獨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防風1兩(去叉),獨活1兩(去蘆頭),秦艽1兩(去苗土),黃耆1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神1兩(去木),白朮1兩(銼,炒),川芎1兩,山茱萸1兩,薯蕷1兩,桂1兩(去粗皮),天門冬1兩(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1兩,厚朴4兩(去粗皮,生薑汁炙),羚羊角4兩(鎊),升麻4兩,甘草4兩(炙),丹參4兩,牛膝4兩(去苗,酒浸,切,焙),五加皮4兩,石斛4兩(去根),地骨皮4兩,遠志(去心)4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兩(湯浸,去白,焙),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3兩,甘菊花1升(半開者,微炒),薏苡仁1升,石膏6兩(碎),熟乾地黃(焙)6兩。 主治:中風初得,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服防己竹瀝湯後,風若未除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